掐指一算,距離《想見你》收官,已經快兩個月。
劇雖然結束了, 奇妙的是它的存在感卻依然強烈。
#last dance 上頭#和 #想見你 彩蛋#這些話題,偶爾還會被送上熱搜;
「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洗腦的旋律還在耳邊打轉;
當粉絲刷到「鳳南小隊」再度合體的新聞,毫不意外又是一陣尖叫。
再加上,最近又傳來了即將在韓國上線的好消息。
在我有限的追劇生涯中,「售後服務」如此周到的劇組,真不多見。
號召力平平的卡司、愛情加懸疑的初體驗、慢熱又燒腦的劇情線。
在一眾編劇最初的設想中,這部劇似乎沒有太大爆點,也不確定是否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別說要在偶像劇式微的市場裡闖出點名堂,就連最終能否回本,還得打個問號。
結果,它的走紅打破了所有人的想像。
如今藉由《想見你》的火爆,更多有思考價值的話題也被順勢推到我們面前——
所謂的「台劇復興」究竟是厚積薄發的戰果,還是一出過譽的神話?
在重回大眾視野之前,台劇都經歷了哪些蛻變?
除了羞恥橋段、土味情話,當初那些古早台偶劇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準備好瓜子、板凳、汽水,接下來的故事很長很精彩。
夢開始的地方
時間回溯到2000年,《麻辣鮮師》開播。
作為首部台灣偶像劇,本劇並未泛起太多水花。
但從另一種視角來看,它微妙地改寫了歷史的走向。
當時還不是「偶像劇教母」的柴智屏,一眼就相中了劇里這個氣質迷人的帥男孩,言承旭。
柴智屏決定把他納入麾下,為某個即將推出的男團做準備。
言承旭在劇中飾演暴龍
2001年,史上首部現象級偶像劇《流星花園》橫空出世。
「難以忘記初次見你,一雙迷人的眼睛,在我腦海里,你的身影揮散不去。」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無法抵抗初代男團魅力的少女們也紛紛墜入了「愛的陷阱」:
「如果我是杉菜,那該怎麼選?」
霸道王子言承旭、憂鬱貴公子周渝民、花花公子朱孝天、狂野男孩吳建豪。
性格鮮明的F4,簡直完美對應了萬千少女對於夢中情人的幻想。
尤其是道明寺的霸道深情,那更是撩撥少女心的利器。
即使時隔多年再去回味,居然還會有種隱約的悸動。
初遇時,他滿臉不屑一顧和暴躁,一副隨時要炸毛的拽樣。
熱戀時的道明寺,卻像是變了個人。
不僅戀愛腦上頭,連秀恩愛的舉動都顯得那麼幼稚笨拙。
他一邊忙著跟母親鬧彆扭,一邊又揣著杉菜送的餅乾四處炫耀,「這個餅乾長得像不像我?可不可愛?」
結果,被迷迷糊糊的花澤類一口吞下。
幾經波折,他終於等到杉菜的真情告白。
從嘟嘴、嘆氣,再到心花怒放,露出傻乎乎的笑容,道明寺只用了不到10秒。
面對如此可愛純情的「犬系男友」,難不成你還想保持高冷?
那麼,F4當年到底有多火?
這是個新生代觀眾們在「考古」時,必定會感到好奇的問題。
我只能說,那是個無法被復刻的奇蹟。
帖子底下,就有n多人現身說法
6.43,9,5億。
在無需打榜、刷數據的前網際網路年代,這串數字足以證明它到底有多能打——
集均6.43的收視率不僅創造了記錄,也開創了屬於台灣偶像劇的第一波高光時刻;
中美日韓泰印度印尼,擁有多達9個版本的《流星花園》無愧為翻拍界的常青樹;
F4在全球捲起的偶像狂潮,至少曾影響過16個國家和地區的5億觀眾。
F4在世界巡迴演唱日本站的造型
「飯圈狂熱」,算是近期的熱門話題。
不過講真,咱們誰也別笑誰。
放在二十年前,這群追星屆前輩的瘋狂程度毫不遜色,甚至就連那些飯圈術語也初見雛形。
不信?那舉幾個例子。
比如, 出圈。
「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
「如果能倒立起來,原本要流出來的淚,就流不出來了。」
「雖然在你們眼中我是雜草,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是永遠除不掉我的。」
除了連七大姑八大姨都會跟著哼幾句的「流星雨」主題曲之外,在熟練背誦以上名台詞之前,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搭話。
比如,真愛粉和氪金。
背台詞,頂多算路人粉的基本修養。
抄歌詞、貼畫報、集周邊、追演出,才是考驗粉絲錢包和真愛程度的試金石。
「道明寺和花澤類,到底誰更帥?」
過去這個爭執不休的話題,正是最早的「 C位之爭」。
但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恐怕還是《流星花園》作為一個IP的生命力。
是的,這股長達20年的「流星花園熱」到現在還沒退燒。
每當有新版上線,總免不了要再掀起一波「拉踩式討論」。
《流星花園》的誕生不僅預示著「 偶像劇元年 」的到來,也 改變了台灣電視劇市場的格局。
在鄉土劇、瓊瑤劇、古裝武俠劇、日韓劇形成的包圍圈中,以此為代表的偶像劇闖出了一片天。
但如果有人要寫一本《台偶編年史》的話,有資格緊隨F4其後的,大概只能是明道。
以 《王子變青蛙》為起點,他開啟了刷屏之路。
明道飾演的單均昊剛一出場,就成功留下了無數江湖傳說:
「在單均昊面前,其他的霸道總裁都只能算部門經理。」
「單總就是霸總界的天花板。」
失憶後的茼蒿假扮單均昊,及時救場時的寵溺微笑:
圖源B站up主:LeeRay-小白
單膝下跪抱起葉天喻(陳喬恩飾)時的溫柔,告白後送上定情信物時的深情款款。
在BGM恰到好處的轟炸下,誰又忍得住狂刷彈幕的衝動?
所以啊,現在回過頭想想,真的不能怪當年那批觀眾入戲太深。
要怪,就怪這些名場面實在太深入人心。
在同時期的童年回憶系列中,還有個不得不提的名字——《薰衣草》。
和酸甜口味的《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不同,只要一想起它,腦海中蹦出來的第一個字,就是虐。
雖說記憶已經逐漸變得模糊,但我始終忘不了大結局帶來的衝擊。
長大之後的梁以熏和季晴川再次相遇,決定相伴相守。
只可惜晴川沒能挽回以熏的生命,最後只保留下兩人愛情的結晶。
直到多年之後,我才懂得這就是所謂的「在玻璃渣里找糖吃。」
借著這股「偶像劇熱潮」,更多的接力作逐一登場。
比如,《愛情魔發師》《終極一班》《海豚灣戀人》《鬥魚》《惡魔在身邊》等等。
就算現在跑去B站考古,不少觀眾還是看的津津有味。
畢竟在童年濾鏡的加持下,無論多麼土味的情話,無論那些耍帥場面有多中二和沙雕,統統都變成了寶藏。
縱觀這一時期走紅的台偶劇,大多有著一套固定框架:
唯美華麗的場景、以顏值咖為主的年輕演員、看似誇張離奇的劇情,實則溫馨細膩的情感刻畫。
而「王子愛上灰姑娘」的浪漫橋段,更是標配。
也正是這些要素,合力把台偶劇推上神壇,為日後的「黃金十年」埋下了伏筆。
黃金時代
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收視率和人氣的雙重刺激下,台灣偶像劇在短短几年內就經歷了從零起步再到飛速發展的過程。
最明顯的,就是 劇集數量走向了高產期。
據統計,從2001~2010年期間,大約出產了200餘部作品,年平均產量在20部上下。
不僅如此,題材和風格也變得更多元化,滿足了不同人群的追劇口味。
比如,喜歡催淚虐心向的朋友,大抵都曾被《下一站,幸福》《放羊的星星》騙走不少眼淚。
尤其是後者,值得單拎出來說幾句。
在遍地都是傻白甜的女主梯隊里,「壞女孩」夏之星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賽車手與詐欺犯」的奇妙組合,顛覆了「霸總+貧民窟女孩」的固定範式。
相遇、誤會、暗戀、分手、重逢,如此糾結曲折的劇情線則打破了「一甜到底」的套路。
無論是人設、CP,還是劇情,《放羊的星星》都算是同質化嚴重的台偶劇中的一抹亮色。
如果更喜歡戀愛輕喜劇?
《海派甜心》《微笑Pasta》《公主小妹》《桃花小妹》,隨手就是一打,任君挑選。
如果想來點怪咖青春劇呢?沒問題。
《不良笑花》《籃球火》《極道學園》,保證一部比一部中二。
羅志祥曾經也是偶像劇的常客
開胃菜聊完了,接下來就該輪到主菜了——
《命中注定我愛你》和《惡作劇之吻》。
這不但是「回憶殺系列」里的TOP,更是台偶巔峰期當之無愧的「雙王」。
因為一場誤會,陳欣怡(陳喬恩飾)意外懷上了富少紀存希(阮經天飾)的孩子。
機緣巧合下,兩人又簽訂了婚姻契約。
日久生情,原本打算趁早抽身的紀存希卻愛上了這個可愛又堅強的「便利貼女孩」,決定要追回真愛。
一夜情、契約戀人、先婚後愛。
如果光看劇情梗概,多半會忍不住嘀咕:
這編劇怕不是打算把所有狗血爛梗都一網打盡。
但《命中注定我愛你》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化狗血為神奇」。
從敷衍嫌棄、逐漸習慣對方的陪伴,再到彼此深愛,阮經天和陳喬恩詮釋出了真實動人的情感過渡。
那些日常相處中的甜蜜小心機,成了加速心跳的強力荷爾蒙。
圖源B站up主:十五夜與你重逢
大結局,兩人幸福的對視不僅給這齣愛情童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更創造了新的收視神話——
《命中注定我愛你》以平均收視率達10.91的成績,再度刷新了台灣收視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專注撒糖的甜寵劇作為解壓神器,是時下最流行的款式之一。
但隨手點開一部,裡面處處充斥著生怕觀眾過早流失的急迫,恨不得三集定情,五集全壘打。
不光如此,還有壁咚、強吻、強吻三連擊,高甜cut滿天飛。
一旦磕多,只覺得滿嘴都是工業糖精味兒。
反觀《惡作劇之吻》,通篇講究一個文火慢燉。
這個「慢燉」,指的不僅是故事節奏,更是指袁湘琴這個笨蛋學渣慢慢融化冰山學霸江直樹的戀愛模式。
從湘琴一廂情願的暗戀,再到直樹不易察覺的心動,最後兩人互通心意。
單是這些劇情,就耗費了很大的篇幅來鋪陳。
而在直樹高冷傲嬌的外表下,又藏滿了二刷三刷才頓悟的「愛的小細節」:
放榜後看到湘琴成績,悄然上揚的嘴角,夜市偶遇時忍不住抿嘴偷看的小表情;
還有每一個暗戳戳吃醋,卻欲言又止的眼神;
為了照顧患有夜盲症的湘琴,每晚都會留下的小夜燈,則是「江直樹式」的守護。
所以和無腦發糖的後輩比起來,《惡作劇之吻》的甜度適中,無論幾遍都不膩。
困局
轉眼來到2008年,擺在台劇面前的又是一座分水嶺。
一方面, 業界颳起了一股緊貼社會現實的新風潮。
在此之前,那些耳熟能詳的偶像劇大多脫胎自日韓漫畫。
比如《流星花園》改編自神尾葉子的漫畫《花樣男子》,《惡作劇之吻》改編自多田薰的漫畫《淘氣小親親》。
還有改編自中條比紗也的漫畫《偷偷愛著你》的《花樣少男少女》等等。
聚焦剩女、姐弟戀與職場話題的《敗犬女王》,以及向好萊塢靠攏、頗有美劇質感的《痞子英雄》便是最值得一提的代表作。
也正是這批台劇,為日後現實主義題材的爆發夯實了基礎。
另一方面,台偶劇開始滑入低谷期。
2011年,由林依晨和陳柏霖主演《我可能不會愛你》一舉奪得年度收視冠軍,並在金鐘獎上大放光彩。
誰也沒想到,這部劇竟然成了最後的輝煌,象徵著黃金時代的落幕。
如果試著去剖析台劇的發展史,會發現這場「雪崩」其實早有預兆。
從內部視角來看,台偶劇陷入了固步自封的桎梏。
雷同的人設、毫無新意的劇情老梗、千篇一律的題材。
久而久之,大眾就陷入了審美疲勞,開始厭倦這些過時的套路。
甚至有人專門寫文來盤點套路
更關鍵的是,台灣喪失了經濟和文化層面上的競爭力。
上世紀90年代,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地區,擁有相對發達的文化產業和偶像工業。
偶像劇中既有俊男靚女、風花雪月,又有時髦亮麗的都市風景線。
對於大陸觀眾來說,這類象徵著流行文化的台劇自然是吸引力十足。
可惜好景不長,多年積攢下來的優勢,在2010年前後便迎來了逆轉。
隨著內地經濟騰飛,大量影視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紛紛加入戰局。
在動輒千萬投資的國產劇面前,台偶劇的服化道、畫面水準被狠狠吊打。
最後,連本土觀眾都拋棄了陪伴他們成長的台偶劇,轉而沉迷《甄嬛傳》《琅琊榜》《延禧攻略》,掀起了一股追劇熱。
痛失內地市場,是台劇陷入困境的根源。
而愈發激烈的內部競爭和不斷萎縮的製作經費,就可謂雪上加霜。
為了謀求生存,更多在內地有號召力的頭部演員和製作人紛紛北上「撈金」,進一步加劇了人才流失。
漸漸地,就形成了資金不足、人才流失、成品質量下降、收視率逐年下跌的惡性循環。
最後,「台劇沒落」成了所有觀眾的共識。
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台偶劇要麼作為一種「獵奇符號」活躍在B站的鬼畜區和彈幕里。
要麼,就淪為消費情懷的對象。
04.
涅槃重生
俗話說,不破不立。
就在台劇最萎靡不振的關口,事情迎來了轉機。
2016年,在導演王小棣、蔡明亮、瞿友寧等人的努力下, 植劇場正式成立了。
簡單來說,它最大的意義就是以老帶新、推陳出新。
前者指的是,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知名演員將會負責指導和帶領24名新人。
就比如許光漢和顏毓麟,他們正是植劇場的受益者之一。
而年輕導演、編劇,自然也在扶持範圍之內。
對於人才儲備斷檔的台灣影視圈來說,這就相當於從源頭上注入了一批新鮮血液。
顏毓麟在劇中飾演謝宗儒 / 謝芝齊
後者指的是,它要爭取把驚悚推理、靈異恐怖這些罕見類型推向市場。
比如《天黑請閉眼》《積木之家》等。
除了台灣電視行業內部的自救之外,還有來自Netflix、HBO、FOX等國際流媒體平台提供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先有人才,後有資金。
如此一來,原本的僵局被逐漸盤活,沉寂許久的台劇總算有機會捲土重來。
有人說,這是一場台灣電視業界的溫柔革命。
但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次 台劇美學的流變。
從最初的粗糙、浮誇,再到走向精緻、沉穩、簡約,則是變化的軌跡。
具體而言,又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首先, 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化。
溫柔善良的女主、英俊多金又專一的男主,專注搞事的惡毒女二和痴心不改的男二。
這是過去台劇的基本配置。
但現在臉譜化的角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血肉充盈的角色。
其次,是劇情層面上的全方位升級,不再拘泥於簡單粗暴的虐心or喂糖路線。
如果試著對主線進行初步拆解,《我們不能是朋友》同樣遵循著「霸總愛上灰姑娘」的瑪麗蘇套路。
但故事的突破口在於,這段關係以「出軌」為起點,主角二人必須在道德困境和尋求真愛之間做出選擇。
如此充滿張力的情感羈絆,是過去台劇不曾挑戰的極限。
至於《想見你》那就更不必多說了。
既有「音樂+穿越」的新奇要素,又有莫比烏斯環式的敘事結構。
一邊磕糖,一邊解謎,越追越上頭。
如此新穎的觀劇體驗不僅圈了一票鐵粉,也在無形中拓展了偶像劇的想像邊界。
由於創作過程中不存在太多顧慮,在題材方面也是處處開花。
懸疑、職場、科幻、靈異、黑幫、犯罪、耽美,基本百無禁忌。
最後,也是最戳人的痛點,在於新台劇中無處不在的現實主義色彩。
《麻醉風暴》借一場醫療糾紛來拷問整個醫療體系的弊端;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囊括的話題廣度更是令人咋舌,程序正義、新聞倫理、網絡暴力,為反思社會現狀和探尋善惡邊界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噬罪者》以出獄後的「更生人」王翔為切入視角,審視現代社會中的「罪與罰」;
《俗女養成記》以又喪又暖的筆觸書寫一部現代女性成長史,最終引發了廣泛共鳴。
總而言之, 對社會議題細緻深入的描摹,勾勒出時代進程的脈絡,正是助力新台劇實現口碑逆襲的關鍵。
或者借用台灣公視負責人丁曉菁的話,那就是:
「能夠貼近社會脈動跟呼吸的戲,才能真正打動生活在這塊土地的觀眾。」
既然都說到這,不如繼續聊聊關於台灣公視的幕後故事。
畢竟,在接連推出《通靈女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幾部爆款之後,它也是目前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對象之一。
與其他無線電視台相比,它最大的優勢在於其非營利的公共性質,所以可以暫時擺脫收視率的限制。
在不需要過多考慮生存壓力的前提下,它才有足夠的魄力,為編劇和製作人提供自由發揮的舞台:
「並非台灣沒有導演、編劇不願碰社會寫實題材,事實上為數不少。但要真正讓這些劇進入產業、被拍出來,還是要看平台有沒有勇氣承擔。
而這次很簡單,關鍵就是公視站出來,願意做這個故事。」
當《與惡》的編劇呂蒔媛再度回想起此次合作時,她依然心存感激。
再包括像《麻醉風暴》這樣的良心劇,也曾由於觸碰敏感話題而無人問津。
正是在它的鼎力支持下,本劇才最終獲得了與觀眾見面的機會。
如果說,當初植劇場的建立和國際流媒體平台的資金注入,相當於激活了台劇的生命力。
那麼,身為業界領頭羊的台灣公視則更像是位「 擺渡人」。
它不僅幫助新生的台劇勢力度過難關,同時也助推它們駛往更遙遠的彼岸——
在它的牽線搭橋下,《一把青》《麻醉風暴》《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成為首批登陸Netflix平台的原創台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HBO Asia頻道獲得了與《權力的遊戲》對等的宣傳資源。
也正是有了這幾塊敲門磚,新台劇才有資格跨越文化藩籬,去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道路。
話又說回來,這批新台劇的質量固然過硬,可它們也並未實現全方位的超越。
起碼在服化道水平和視覺效果呈現方面,還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所以坦白地說,眼下或多或少存在著過熱的現象。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導演林君陽就在採訪中坦誠道:
「我覺得這部劇的豆瓣分數有點誇張了。」
還有《想見你》製片人麻怡婷也曾委婉地表示,現在的台劇其實還擔不起所謂「文藝復興」的名頭:
「其實我覺得說復興真的不敢當。
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讓內地觀眾失望了一陣子,突然有一些新火花,大家覺得『哇,台劇好像起來了』,可其實我覺得倒不至於說是復興。」
說到底,我們為何要如此頻繁地去cue台劇?
除了「情懷」和對質量的認可,更多時候是因為心中深藏著一份隱秘的渴望:
新台劇,完全符合大眾心目中國產劇的理想模樣。
是的,相比起美劇,身處同一文化語境下的台劇才是我們的觀照對象。
就拿校園青春劇來說。
觀眾在被《性教育》中大尺度台詞和成長話題吸引的同時,也不免生出幾分「離地感」。
無論是劇中對LGBT人群的描繪,還是大膽放浪的校園生活。
這些距離國內觀眾太過遙遠,難以形成深層次的共鳴。
而主打治癒系的台劇就不一樣了。
《想見你》中被親友冷落的孤僻女孩陳韻如、患有聽障的莫俊傑、因為性取向而遭到排斥的王詮勝。
本劇通過描繪他們的複雜處境和創傷,完成了一次對青少年心靈困境的特寫與救贖。
這樣的創作手法既蘊藏著東方式審美的含蓄,也更貼合我們對青少年話題的想像。
這份難以言表的渴望,一方面化作追劇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催生出幾分「恨鐵不成鋼」的怨懟:
「台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了,國產劇還在拍什麼家長里短,情情愛愛。」
「建議大陸不要拍女性題材電視劇了,台劇和美劇夠看了,沒必要再浪費資源金錢時間去拍那些假模假式的女性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些評論並非一時的氣話,而是積怨已久。
流量泡沫、情節注水、敘事拖沓、抄襲、原創劇本薄弱、翻拍泛濫,拋開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
最令人尷尬的是,都2020年了,市面上居然還找不到一部合格的職場劇。
就比如年初的這兩部爆款。
《安家》披著現實主義的皮囊,實際走的還是偶像劇的情愛路數。
《完美關係》中的公關手段要麼毫無信服力,要麼專業性欠奉,剩下的賣點就只有看主角耍帥。
如此種種,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編劇不夠走心,壓根撐不起專業戲份。
不妨再舉個例子。
《不完美的她》既有高分原作打底,又有周迅、惠英紅、趙雅芝這樣的超豪華卡司坐鎮。
結果呢?照樣翻車。
才看了開頭,就讓人忍不住想吐槽,「就這?」
比起最窘迫時期的台劇,如今的國產劇一不缺錢,二不缺技術。
但經得起考驗的精品劇,依然是少之又少。
說白了, 題材限制、編劇水平、創作理念,才是難以跨越的「技術壁壘」。
2020年豆瓣最熱門的十大國產劇
在台劇「文藝復興」的背後,有太多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
但究竟是要吸取教訓,還是不思進取?
關於國產劇的未來走向,誰也不敢妄下斷言。
作為觀眾,我們能做的或許也只有擦亮雙眼,繼續等待。
你最喜歡的一部台劇是?
2019華語劇 丨港味武俠
國產劇給我沖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MGsCnIBfGB4SiUwPs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