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前幾天,在小區里碰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在和奶奶爭執。
孩子正在踢球,只穿了一件單衣,奶奶怕孫子感冒,非要給他加衣服。
「我熱死了,我不穿!」小孩賭氣把披在身上的衣服甩到地上。
奶奶「苦口婆心」地勸了幾分鐘,孩子就是不願意穿。
過了一會,孩子爸爸走了過來,只說了一句:「你又想挨揍了?」
孩子只好乖乖地接過衣服,雖然滿頭大汗,還是不情不願地把衣服穿上了。
奶奶一邊給小男孩穿衣服,一邊笑著對爸爸說:「我說話都不聽,就怕你,你說什麼都好使。」
「孩子知道怕就好,」一位站在一邊的媽媽認同道:「現在的孩子都被寵著,要是家裡再沒個讓他害怕的人,更沒法管了。」
「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這是大部分中國家庭里普遍認同的觀點,如果家裡沒有一個人能鎮得住孩子,孩子就會變成自私自利的小霸王。只要在娃小的時候,樹立起權威,以後管教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可是,真的是這樣麼?
01
孩子有個怕的人,會慢慢失去自我
將四個孩子「打」進北大的狼爸,在做客《魯豫有約》時,很驕傲地說:雖然他對孩子很嚴厲,他們都很怕我,但是孩子們個個都很依賴他,他們都「離不開」他,有什麼事,都會先問他的意見。
孩子們的依賴,讓他誤以為是一種親近。
他沒意識到,凡事都要先問爸爸,這種做法,是孩子們缺失獨立性的表現。
大人用強權威脅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乖」「更聽話」,會讓這種順從滲入孩子幼小的靈魂里,結出盲從和依賴的苦果。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權威恐懼症」產生的原因,是年幼時父母太嚴厲。
從小在這種「你強我弱」權威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後,無論走到哪裡,只要遇到處於權威地位的人,都懷有最深的恐懼。
儘管年齡上他們已長大成人,但在心理上,他們還是那個「害怕和服從權威的孩子」。
他們被動地服從權威,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捍衛真實的自己。
朋友小楓是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的,也是出了名的「懂事聽話」的孩子。
她說,這種「懂事聽話」,確實為她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更多的,是痛苦。
在公司,她明知道領導的建議存在問題,不敢對領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反對意見,還是硬著頭皮去照做,出了問題被批,只能在心裡默默流眼淚。
在家裡,她讓孩子吃飯前洗手,孩子爺爺說,在家不髒不用洗;她要孩子自己吃飯,爺爺總是主動喂飯……
雖然看到老人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問題,但面對強勢的「孩子爺爺」,她不敢說出不同的育兒意見。
父母,是孩子的保護者和引路人。
將這種「怕」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手段,並不會讓孩子尊敬你,反而會讓他們心生怨恨,在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例如青春期),出現叛逆等行為。
02
孩子有個怕的人,容易變成兩面派
通常孩子在害怕的人面前,會是個乖小孩。這種乖並不是因為孩子覺得這個人說的話有道理,也根本沒把話聽進去。他們之所以乖,只是因為怕。
弗洛伊德認為,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不論對錯,一定要遵從大人的意志,雖然短時間內能讓孩子「聽話」
但孩子被壓抑的本性和情緒,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知乎網友@鹿紋醬曾回憶小時候,坦言自己就是個典型的「小兩面派」。
因為父親的話,不容質疑,只許執行。
在父親面前,他表現得絕對乖巧。
但是,只要在爸爸不在,簡直是個小魔王。各種大鬧天宮,用晾衣架打姐姐,或者說特別侮辱的話。
在「權威「面前表現得很聽話的孩子,並沒有學會規則,也沒有養成好習慣,只是明白了,在誰面前該表演。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冒充者綜合徵,說的是有些人哪怕已經功成名就,依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美國暢銷書作者喬納森·薩佛蘭·福爾就曾經說過:「儘管我的書很暢銷,我並不感到自豪。我覺得作品本身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讀者也不是真的喜歡我。」
小時候就學會表里不一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和別人建立真實的關係,他們甚至不敢做自己,因為他們會覺得,別人之所以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裝得好。
03
不讓孩子害怕,也能建立「權威」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真正的「權威」,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孩子雙方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的。
這樣獲得的「順從」,既完成了引導教育孩子的任務,又保護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面對不聽話的「熊孩子」,在你忍不住想要「發飆」的時候,不妨試試以下幾步。
1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個學生惡作劇,把墨水瓶放在門上,砸傷了神父的眼睛。
馬修老師找到了真兇,卻沒有讓他接受體罰。而是讓他去照顧受傷的神父。
結果,神父拍著孩子的肩膀說:「你並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無可救藥,其實你的內心是個好孩子。」
那一刻,那個「壞孩子」羞愧難當,從此改變了。
讓孩子害怕於事無補,懲罰、訓斥也只能事與願違,平等和尊重才能讓孩子懂得承擔後果。
2原則之下,和孩子商量解決辦法
我們與孩子產生衝突時,先告訴他我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再讓孩子找一個彼此都滿意的解決方法。
媽媽:來,把這條秋褲穿在裡面。
孩子:我不穿!
媽媽: 這麼冷的天,怎麼能不穿秋褲呢?會感冒的。
孩子:秋褲太醜了,我不想穿。
媽媽:嗯,現在遇到了一個難題,你不想穿秋褲,因為它難看。但是我希望你穿上,因為可以保暖,預防感冒。你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孩子:我可以穿一條厚一點的褲子,這樣我既可以不穿秋褲,也不會感冒啦!
3允許孩子「試錯」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沒有哪一次錯誤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錯誤,每一次的收穫也是不一樣的。
尹建莉女兒圓圓上幼兒園時,看到班上有好幾個孩子是全托,圓圓也動心了。
尹老師不同意,她跟圓圓講了很多道理,但孩子不聽,還是想去。
於是尹建莉交了兩個月的全托費,還置辦了住宿用的毛巾、臉盆。
但是只過了三天,圓圓就不想住了。
尹健莉沒有懲罰圓圓,更沒有呵斥孩子:「我早就告訴過你,你不聽!」
她只是笑著說好,不想住就不住了。
這樣的「錯事」,讓圓圓學習到很多,她知道做重大決定前要深思熟慮,也要多聽別人的意見。
「試錯」,是孩子理解生活秩序的方法,是他們探索自我的重要一步,別讓這種成長,扼殺在大人的權威下。
結 語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也希望孩子懂事聽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將孩子一時的聽話和服從,當成了「任務完成」。
可是,讓孩子「怕」不僅不會讓孩子聽話,還會破壞孩子心目中令人敬重的父母形象。
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陪伴和榜樣示範。」
孩子看到什麼樣的世界,決定了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父母正是孩子最初看到的世界。
在孩子心裡真正樹立權威的方法,是成為他們的榜樣。
願我們都做那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用一言一行引導孩子,昂首闊步走向明媚耀眼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4oR8HABiuFnsJQV7p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