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嫌棄父母職業的背後,折射出糟糕的親子關係

2020-04-30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毛媽平台投稿作者——花兒醉

逗比中年老少女一枚,看見過最廣闊的天地,也體察過最微妙的人心,願用一支筆,攜你游紅塵。


前兩天,新一季《少年說》開播,微博相關話題#我的爸爸是小區保安#讓人無限感慨。

許爸爸是一名小區保安,受盡各方面的冷眼,常常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卑。以致他每次去接女兒放學時都會特意換掉制服,害怕自己的職業給女兒丟臉,被別人嘲笑。

但是懂事的女兒許洛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從不認為保安這個職業低人一等。只因許洛知道,自父母離異後,是爸爸靠著保安的薪水父兼母職撫養她長大,從未讓她缺少過什麼。

現在,長大了的許洛,自信地站在陽光下大聲告訴爸爸:「我每天都吃很多飯,還長出了肱二頭肌,可以維護爸爸了。」她讓爸爸不要再把心酸和難受往肚子裡咽,可以跟她分享。

為了讓爸爸不再感到難堪,許洛說要把保安換個名字,叫進出口風險控制執行官,這樣爸爸以後來接她時,就可以自信地穿上保安制服,她也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你,就是我心目中最帥的樣子」

詩人余秀華曾寫道:時光有序,而生活總是把好的一面給人看,另外的一面,是要愛的。

心中有愛的孩子內心坦蕩,懂得尊重父母職業的孩子溫暖純良,不為虛榮所誘,不為名利所誘,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01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一幕,讓人無限感慨和唏噓。

女兒林妙妙因為父親從事殯葬行業工作而被同學嘲笑,「你知不知道你爸天天都在做什麼?美其名曰心理諮詢師,其實就是天天泡在殯儀館。」

回家後,林妙妙怒不可遏指著爸爸破口大罵,逼著他換工作,「你為什麼給我丟人現眼?讓我在同學面前蒙羞,讓我抬不起頭。我看見的只有嘲笑。」

女兒一句句言辭激烈的指責,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深深地插在爸爸的心上,他沉默不言。作為觀眾的我們看的無比憤怒,卻也無限悲涼,最後只剩下了心寒。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頭銜效應」,指的是頭銜滿足了一個人的虛榮心,一個頭銜的好壞象徵著一個人出人頭地、超過一般人。

說到底,林妙妙嫌棄父親的工作,不過是因為虛榮心作祟,覺得他讓自己丟了面子。生活中有多少兒女像林妙妙這樣,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的庇護,卻又嫌棄著父母的職業。

有的孩子,因為媽媽全職在家照顧自己,就在作文里嘲諷媽媽是「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嫌棄父母職業的背後,折射出糟糕的親子關係

有的孩子,因為媽媽是百貨公司銷售員感到丟臉怕被同學偶遇,上網發帖求助......

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說: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孩子因為父母的職業不夠體面或者收入不高,導致虛榮心得不到滿足而各種嫌棄的例子比比皆是。難道是因為孩子天生桀驁不馴,看不見父母的不容易嗎?

當然不是!

其實,並不是孩子看不見父母的不容易,而是我們沒有給予孩子「看見」的成長機會。

02

單身父親周爸爸與妻子離婚時,為了獲得兒子的撫養權選擇了放棄所有財產凈身出戶。在離婚後不久,又被人騙走了148萬。

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周爸爸連續十幾年省吃儉用,拚命在外跑車賺錢。就連牙痛需要做手術時,他為了省下500塊錢對著後視鏡用鉗子把牙齒拔掉了,事後只用了2瓶礦泉水止血。

但這些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只因周爸爸覺得「從小就不在孩子身邊,本來就欠他的,再和他說這些,怕孩子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住。」所以已經17歲的兒子周思強一直被蒙在鼓裡,還為了一張銀行卡而和爸爸鬧到反目成仇,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係。

但當周思強第一次知道爸爸為了省錢忍病挨痛時,禁不住留下了淚水,在跟著爸爸跑了一次長途後,更是明白了「爸爸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

周爸爸出於對兒子的「愛」和「保護」隱瞞了真正的家庭狀況,卻造成了彼此十多年的誤解。當我們向孩子隱瞞了生活的艱辛,又如何能指望「被保護」起來的孩子能理解生活的真相?

《少年派》中的林爸爸也是如此,為了「保護」女兒從未將自己從副總裁到中年失業的困境和掙扎告訴女兒,林妙妙又如何能在知曉真相之後「懂事」地去「理解」呢?

可是,林妙妙在心愛的流浪貓意外死亡後,在爸爸的安排下陪伴流浪貓走完最後一程,這讓她對爸爸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終於明白了爸爸工作的真正意義。

其實,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我們並沒有給予孩子「懂事」的機會。

中國日報曾發起過一項名為「你會在意父母的職業嗎?」的調查。

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孩子無論父母做什麼職業都會為他們感到驕傲,即使有小部分孩子選擇了有點在意父母職業,但也覺得是可以理解他們的。

這也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句話:以保護為名把孩子護在羽翼下造就的「不懂事」,不過是因為我們低估了孩子,也高估了自己。

就像話題投票下,點贊最高的留言所說:「親子關係好了,家長無論怎樣怎樣,孩子都覺得好;親子關係不好,家長在外觀再優秀再出色,孩子也不會以家長為驕傲。」

職業無分貴賤,我們無需刻意用「保護」給孩子築起擋風遮雨的牆,只需用「愛」和「信任」澆灌出孩子直面生活真相的勇氣和力量。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父母為了孩子,願意傾其所有用盡全力地好好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英雄主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輔導班,也不是學區房,而是讓他們眼裡有光,心底有愛。

03

四川涼州,7歲的楊俊從5歲開始,每天都會早上6點起床做飯送飯給環衛工媽媽。

楊俊每天早上熟練地做好飯菜後,用飯盒裝好放進書包,給凌晨四五點就出門的環衛工媽媽送去,才去上學。

下午四點多放學後,他也會先去媽媽工作的路段看看媽媽,然後把媽媽的飯盒帶回家,到家後提前先把飯煮好,把要炒的菜洗好,再去做作業。

當別人問楊俊累不累時,他說:「我不累。我要永遠保護媽媽、照顧媽媽。她掃地很辛苦,我要永遠做媽媽的保胃員。」

生活實苦,有你則甜,再苦再累,有你的「理解」和「愛」就能融化我所有疲憊。

在貴陽熙來攘往的鬧市街頭,路邊有個7歲的小女孩借著昏暗的街燈,專心的寫作業,她的媽媽朱琴則在廣場上叫賣著氣球。

朱琴是位單親媽媽,平常忙著賺錢養家沒有時間陪孩子,唯有將女兒帶在身邊,穿梭在不同的城市街頭。但女兒卻異常懂事,心疼媽媽的辛苦,乖巧聽話之餘還經常幫媽媽做家務。

當記者問小女孩跟媽媽出來高不高興時,她笑得一臉燦爛地回答:「每天吃得飽飽的,浪費媽媽的錢,謝謝媽媽的錢。」她邊高興地笑,邊將手上的冰淇淋挖了一勺送到媽媽嘴裡。

作家梁曉聲先生曾在書中寫道: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在每個孩子心中,認真工作的父母都是最偉大的,任何努力生活的父母,都是值得自己驕傲的。

每一位用盡全力拚搏的父母,都是想將孩子托舉到更高的地方,見更廣闊的世界;每一個懂事體貼的孩子背後,都是對父母職業深深的理解,和與生俱來濃濃的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M6O0XEBnkjnB-0ztX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