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柳傳志分享了他和聯想33年時間裡的「遇見」和成長,他指出,所有的遇見並不一定會發生,創業者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辨識這個時代,並把握住時代的機遇。
遇見是一種緣份,有時候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也是一種不知不覺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機遇。大家其實有一個共同的機遇,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
這個時代我覺得真的特別值得珍惜。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事情,哪些可能成為機遇?哪些對你真正有用?怎麼去辨識對預定目標能夠起到助力的機遇?怎麼把這個機遇撕開口子,把它變成真事?這些實際上都是要下功夫的。
1、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們常說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辨識機遇,把機遇中得到的東西吞進去,形成成果,其實就是制定戰略和執行的過程。因為在制定戰略的過程中,應該對主客觀的環境進行充分地了解,然後決定自己的目標在這個環境下是不是定的出來,然後再考慮怎麼繼續走。在辨識時代、把口子撕開了以後,還要有多方面的因素才促成這個事。
第一,要有追求,能經摔打。
以聯想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當時追求的目標就是希望能有一個中國人自己品牌的電腦。當時還真沒敢想在中國排第一,因為距離差得太遠了。但衝著這個追求,我真的是千方百計地去做。
回憶聯想的成長,如果當時我就停在了做漢卡、做代理商上,也就也沒有後來的事。但我琢磨明白了,中國人要用電腦,中國要走現代化的道路,這就是電腦行業的大機遇。怎麼撕開這個口子,這個就要下心思去琢磨。琢磨完了以後,就要不顧一切。碰著牆,然後接著再走。我們中間碰得一頭包,但凡是碰了一頭包,還能接著走的,那確實是好樣的,最後真的就把這條路走通了。
第二,要有好人品,能獲信任。
我自己作為企業的第一把手,跟各位企業家一樣,都會考慮怎麼能夠得到客戶、股東的信任。當年最重要的當然是科學院對我的信任,我的做法就是從不說一句違心的話,從不做一件欺騙股東的事。因為要欺騙他們太容易了,他們根本不了解任何的情況。每年的分紅和利潤,我們全是如實上報的。做不到的事,我就堅決不說,每每做事總有餘量,答應別人的事我一定能做到。長年累月這麼做下去,你就會得到信任。後來才知道,得到科學院的信任、客戶的信任、朋友的信任,甚至社會的信任,那是多大的價值。
所以說,第一要有追求,要不顧一切奔著這個目標,要經摔打。第二,要有一個好的人品,這個人品里包含了誠信,包含了對社會的愛心。今天整個社會空氣相對來說是乾燥的,但大家屬於一個幸運的階層。我們把企業做好了以後,怎麼能夠讓這個社會不那麼乾燥,除了我們做好自己的企業,多交稅以外,怎麼能夠更好地去幫助別人。
第三,要提升學習,勤於復盤。
怎麼樣去發現機遇,分辨哪些對你有用,把它撕開,把它做好,就要學習制定戰略,然後才能更好地執行戰略。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班子,充分地把這個戰略想得透徹,其實是很困難的。
制定戰略首先的問題是什麼,是跟誰討論戰略。戰略涉及到班子,執行與班子更息息相關。你跟搞手機的人討論,那你的戰略眼光就只到這一步。如果你更宏大一些,討論的人不是這些人,而是更高層的一些人,想的就會不一樣。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學習能力,重要的是每個人從自己的實踐中,尤其是摔過跟頭的事情中,或者打了勝仗的事情中反覆去悟,去復盤。CEO腦子要勤,要不停地研究去想,不斷地跟自己去聯繫,才有可能把這個事情想透徹。
2、最大的機遇在於不確定性
今天大家面臨的是一個好的年代,但很大的風險就在於不確定性,很大的機遇也是在於不確定性。我們那個年代,稍微慢兩拍還不要緊,容得下我們慢慢去想清楚,搞明白再做。84年創業跟86年創業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今天完全不同,聯想之星九期「超星團」得獎的幾位所在的行業,都是競爭性很強的行業,稍微慢一點就會差很多。
怎麼抓好當前的機遇?我覺得未來十年、二十年,社會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更加面臨挑戰的是,與其他企業競爭中創新驅動的問題。你們的動力到底有多大,創新驅動中是技術驅動,還是商業模式驅動等等,這都是你們面臨的挑戰。
文章來源於:網絡,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原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