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院校選擇:真的非名校不可嗎

2020-09-24   景雲人生

原標題:考研院校選擇:真的非名校不可嗎

考研是否非名校不可?

隨著越來越多的考生加入考研大軍,即使不少高校表示已經擴招,近年來報錄比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對於名校的熱門專業更是如此,不少專業都是「百里挑一」。名校的上岸成功率渺茫,為什麼大家還是扎堆報考呢?

一、為什麼大家都對名校「情有獨鍾」

1、名校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

無論在軟體方面還是硬體方面,名校的資源都是一些普通高校無法企及的。比如清華、北大、人大每隔兩三天就會舉辦一場學術講座,最多的時候會出現一天多場講座的情況。

2、名校的學術資源、人脈資源是普通院校無法比擬的

不少人認為,如果在名校讀研期間,能師從一位學術界的「大牛」導師,那麼今後的學術研究,甚至畢業後的工作都可能會一帆風順。

二、關於名校的真「真相」

1、名校也有弱勢學科

並不是名牌大學的所有專業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綜合性的知名大學中,有些非傳統、非強勢的專業是隨著學校的發展和招生規模的擴大而增設的。有的專業的就業面比較狹窄,即使是名校畢業,仍改變不了就業面狹窄的真相。例:在一個農林特色高校,部分專業雖然實力不俗,但是如果不繼續深造,很難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2、名校同樣存在就業競爭壓力

就業,應該是學生最為關注的,而名校的就業率並非100%。事實上,並不是每個名牌院校畢業的學生都具備充分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自身的能力也很重要。如果想著名校畢業就可以高枕無憂,即使一時找到一份「好工作」,在之後的職業發展上也會困難重重。

3、名校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在選擇專業和院校之前,考生一定要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做客觀地分析,理性評判自己的學習能力,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切忌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也不要因為貪圖名校帶來的「榮耀」而盲目「追熱」。全面認識名校,客觀評價自己,同學們會發現提升自身內在的含金量,遠遠高於名校賦予的光環!

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

1、首先,學會認識自己

在決定考研時,先問問自己,我考研的動機是什麼?我的興趣在哪裡?興趣能和考研聯繫在一起嗎?哪些院校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加之半年的複習,我大概能達到什麼分數水平,有望考到哪些學校?這些問題是你擇校之前必須思考的。學校和專業就在那裡,而適不適合你,才是最關鍵的思考點。

2、衡量自身情況與院校的結合點

全國共有多少所院校符合你專業選擇的要求?你的能力適合衝擊哪個層級的院校?這個層級的幾所院校是否符合你的期待值?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你的目標專業是否是這些院校的重點專業?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考生謹慎考慮的。畢竟,研究生時期的專業很有可能影響你未來的職業生涯。

3、觀察地域狀況,遙想未來發展

對於不跨專業跨院校或者「三跨」的考生來說,地域問題同樣是擇校需要考慮的一方面。有必要看一看院校的所在地是否符合自己今後長遠的發展需求。很多人在研究生畢業之後會繼續留在讀研的那座城市打拚,而那座城市和家的距離、和自己職業生涯走向的規劃是否存在衝突同樣需要考生們慎重思考。這幾天正是正式報名階段,相信不少同學都心有顧慮。名校上岸難,要想成功上岸,努力與運氣缺一不可。追求夢想固然值得鼓勵,同學們在選擇院校時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理性選擇。去年考研競爭激烈,許多高分學生都不能調劑到合適的學校,今年的激烈程度不亞於去年,如果不想冒一無所得的風險,一定要理性評估形勢。

考研已經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只有理性決策,才能真正不辜負長時間的備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