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走偏鋒、越創越新,挺好的。
有時候大眾對於文化類節目的印象未免有些刻板——講文學的就該素雅,講文物的就得厚重。
但最近,倒是有那麼幾檔文化類節目,頗有點打破常規、劍走偏鋒的意思,不僅不「高冷」,而且用下里巴人的解構方式進行鑑賞,甚至有些片段腦洞開得讓人特別上頭。
上頭方式1:搞笑但不惡搞
8月19號,騰訊視頻上線名畫真人番《此畫怎講》,這個預計將播30集的節目目前已更新過半。
初看節目簡介:選材14幅中國美術史上巔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畫,以「古畫活起來」的形式,用畫中人物的口吻,為觀眾普及名畫鑑賞知識,降低藝術普及的門檻,弘揚傳統文化精華。
「古畫活起來」,怎麼個「活」法?點開節目後——還真是「活」得挺像樣的。
片頭,鏡頭徐徐推進對焦博物館中的名畫,名畫中的人物漸變成泡麵番演員;片尾,演員在結束一期表演主題後,回到「原形」;另外,造型、服化道,各個層面、任一細節也都與名畫極其吻合。
不僅「活」得像樣,這批真•從畫中走出來的人物,還「活」得很時髦。
張萱在作畫時,將《搗練圖》中這些唐代貴族婦女分為搗練、熨平、理線縫衣三組,《此畫怎講》便順著這三組將這幅畫演繹成三小集。其中,熨平組的leader用著新款的智慧型手機,搗練組的姑娘經歷著996的社畜生活,理線逢衣組的姐妹在和丈夫的慪氣中在家裡安裝了監控,手機全程監視。
還有《果親王允禮像》中的果親王,開起了在線直播;《礪劍圖》中的鐵拐李迫於生計,給劍帶貨,過程中還拿出了微信收款二維碼,掃了一遍,還真能掃出一個介面來……
《此畫怎講》的有趣之處不盡於此,它在內容層面有兩大出發點——介紹畫作,包括背景、人物、細節;輸出一些現實議題的觀點,這兩點都很值得說道。
比如講述《果親王允禮像》的第4、5集,果親王假借直播,把畫中的湘妃竹毛筆、玉如意、上等蘭花挨個「吹噓」,對自己的穿著——金色地雲紋的鞋、白玉帶勾絛的腰帶也一一「炫耀」,其意便是通過這些物件剖析畫作細節。
以訪談形式展開的另一集中,就集中輸出了許多個人觀點。比如說起果親王就自然不得不蹭下甄嬛的「熱度」,對此果親王進行了闢謠,「史上並無甄嬛,我與皇嫂鈕鈷祿氏熹妃連話都未曾說過幾句,那些個編劇無非是想給本王編排點緋聞」;但同時,果親王對藝術創作又持有理解態度,「流行文化無需排斥,況且劇中甄嬛的確是賞心悅目」;節目將果親王營造成當下一些過於盲目自信的富二代,在訪談最後,也適當做了小反轉,並以「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是自我感覺的」作為當期主題。
每一幅畫作,就如同現今的影像資料,能反映不同時代的生活,是記錄廟堂和市井的媒介。復刻那個時代的場景,他們正在做什麼、想什麼,《此畫怎講》就是由這一點出發,延展出了無限的想像力,同時結合現代化的語境,做到文化內容和個人觀點輸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有時節目過於注重娛樂效果,在一集僅5分鐘的體量中,腦洞開得很大,關於畫作本身的內容還是稍顯單薄;同樣是這層原因,導致每一集的質量略顯參差不齊,比如《礪劍圖》兩期,有些明顯地「拉胯」。
不過也正如《礪劍圖》的名字,像這類文化類節目重在探索、嘗試、創新,不斷試錯,才能越磨礪越精彩。
類似《此畫怎講》的節目其實在今年上半年也有出現——《國寶很有戲》。《國寶很有戲》是一檔體驗類文博短劇節目,與《此畫怎講》相似的是,節目是讓國寶「活」起來,比如首期節目,就以相聲方式讓銅鏡的正反兩面「活過來」,通過自身講述、沉浸式表演展現國寶的價值。
有相似,亦有不同。和《此畫怎講》相比,《國寶很有戲》的體量一集10分鐘左右,在表演外,還邀請博物館領域專家、學者對國寶文物進行專業講解,集學術性、趣味性、教育意義為一體;而《此畫怎講》的「劍走偏鋒」在於純無厘頭以及對現代社會議題的價值輸出。
上頭方式2:戲說但不胡說
將文化與現實、與當下做結合的不止《此畫怎講》,目前仍在更新的《故事剛剛好》也是這樣一檔節目。
與聚焦文物的文化類節目不同,優酷播出《故事剛剛好》是一檔以張紹剛為主講人的讀書類脫口秀,眼下的第一季主講《聊齋志異》。張紹剛以說書的形式先講聊齋故事,再將故事與身邊的事產生關聯,將魑魅魍魎的性情與當下職場、朋友、婚姻等熱點話題做勾連,表達他對現實話題的觀點。
比如第二期《局詐》、第三期《沂水秀才》,都是節目播出以來能夠鮮明表達出創作思路的一期。
《局詐》,在這樣一個「殺豬盤」騙局中,除了「要有識人之明」的諄諄教誨外,還能產生什麼感悟?固然,張紹剛首先著眼點在被騙者身上,並拋出「別讓痴心成為被騙的軟肋」;與此同時,在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張紹剛從騙人者的角度出發也看到了一些可探討的話題(當然並非鼓吹行騙),比如蒲松齡為什麼說這個騙人者小程風雅,在於他的所作所為都極能彰顯它的出世性格、不受世俗牽絆,從這點出發,能感悟出什麼?
張紹剛給出的思考是「敢想敢做,人生一大幸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還有《沂水秀才》,這一期並不從整篇故事出發探討,而是聚焦文中提到的「不可耐之事」,在闡述蒲松齡概括的「不可耐」之後,無疑,任何觀眾都會有一兩點「膝蓋中箭」之感。
除了內容外,《故事剛剛好》在製作方面也讓人耳目一新。整體的素雅格調,搭配國風動漫,與《聊齋》所呈現的意境十分搭配。《故事剛剛好》的總導演是宮鵬,這位執導B站晚會,擔任《中國新說唱》《創造營2020》《我是唱作人2》等節目視覺總監工作的創作者,在《故事剛剛好》中也淋漓盡致地發揮了自身長處。
另一方面,《故事剛剛好》的優勢在於張紹剛的觀點輸出,遺憾同樣在主持人張紹剛身上。也許是工種問題,主持人更擅長在有多人的場景下串場從而放大節目效果,在單人的場景中,與其說在「說書」,不如說在「授課」,使節目略顯單薄;另一方面,節目輸出的觀點帶有過於濃重的個人色彩,但這也並不能算「不足之處」,觀點鮮明對於綜藝節目來說恰恰鼓勵的是觀眾也能進行獨立思考,產生自己的觀點。
總體來說,對於讀書類的文化類節目來說,如何找到新的創新方向,不妨可以從喜馬拉雅、蜻蜓FM等音頻平台的節目中尋求靈感。
結合《此畫怎講》《國寶很有戲》《故事剛剛好》,2020年以來,文化類節目的製作方向著實有些出奇制勝——
它們的時長都偏向短、平、快。與過往文化類節目不同,這幾檔節目的正片就足夠適合新媒體傳播互動;
它們都與當下進行著深度關聯。比如《此畫怎講》《國寶很有戲》的現代化語境,《故事剛剛好》對現實社會的關照;
它們在深入淺出的同時不失內涵。對於文化類節目來說,怎樣呈現、怎樣包裝、怎樣娛樂都是表現效果方面的權衡,最關鍵的是不能讓傳統文化的「內核」被消散。
要說孰優孰劣,不能妄下判斷,因為每個觀眾get到的點不同;但可以下判斷的是,形式多元、百花齊放,對文化類節目創作來說,一定是好事。
-END-
輪值主編:依梧
作者:宵夜
編輯:捉五魁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dCpXXQBURTf-Dn5OG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