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主任是我院的外科醫生,年輕時曾赴英國留學,是省內外知名的專家。
他今年64歲了,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他仍堅持在臨床一線,為患者解除痛苦,為醫療事業發光發熱。很多患者都慕名而來找他就醫。
像李主任這樣叱吒風雲的醫學界專家,通常都是高高在上不易接近的。
但李主任卻不一樣,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來不擺架子。相反,他跟科里的年輕醫生護士相處得十分融洽。
我忍不住問:「李主任,您怎麼一點大咖的架子都沒有呢?」
他笑呵呵的回答:「我看著你們這些年輕姑娘呀,就像看著自己的女兒一樣,再說,大家同事一場就是緣分,我幹嘛要為難你們呢,哪怕是保潔員,人家也是靠自己的勞動力賺錢,有什麼不一樣呢!」
有一次,跟李主任一起在食堂吃飯,他跟我說,他女兒跟我差不多大,出國讀完研後在一直在國外工作。
我帶著崇拜的眼神說:「太優秀了,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女!」
他看著我,輕嘆一聲,說:「是啊,就是太優秀了,所以才會離開父母遠走高飛,現在定居國外了。他們工作也忙,一年到頭也沒回來看我們倆老一次,我特想念我那外孫女呀。」
「那過年總該回來吧?」我輕輕的問一句。
「過年也不回,中國的春節,國外又不過,哪裡有假放?每天視頻有什麼用呢,遠水解不了近渴呀!」李主任說著黯然傷神起來。
「您現在可以退休了,也不用那麼辛苦工作了,可以去國外跟他們一起住,多好呀!」我怕他老人家傷心,想轉換話題。
「去過了,不習慣,異國他鄉沒有朋友圈,白天他們上班,我們也不知道幹什麼,還不如跟你們在一起工作開心呢!」
李主任說這話的時候,我特有感觸,當初我把我爸媽從縣城接來我這住的時候,他們也很不習慣,幾天就吵著要回去了。更何況出國,不僅語言不通,生活習慣風土人情都不一樣。
俗話說養兒防老,就像陳紅的《常回家看看》一樣:老人不圖兒女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圖個團團圓圓。
02
有個星期,本該出診的李主任突然停診了。找他看病的病人只能改掛其他醫生。
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他肯定是休年假出國看女兒去了。因為前段時間他跟我們說過,他想坐遊艇去旅遊,游去日本。
我是負責外科治療的護士,中午下班我給李主任發了條微信問他去哪旅遊了,打算休假多久,好跟患者解釋一下。
他回我兩個字:病了。
李主任雖然上了年紀,但平時身體硬朗,雖然患有高血壓,但規律服藥控制得很好。
而且外科醫生都是自帶幽默細胞的,所以,我以為他說的「病」不是身體的病,是「心病」,是因為思女成災。
然而,我錯了,他因為體檢查出血細胞過高,已經住院在另一所區直醫院的高幹病房。
我安慰李主任叫他不要太擔心,他的回覆卻讓我心裡五味雜陳。
他說:「好朋友再見,好朋友再見,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就把我埋在山崗上。」
這是義大利游擊隊中《啊朋友再見》中的歌詞,這首歌闡述了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
我突然鼻子一酸,李主任六十多歲的老人了,應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但他卻還堅持上班,平時就患有高血壓病,現在又突然住院了,唯一的女兒卻遠在異國。
李主任住院的第三天,我抽空過去看望他,他穿著病號服,半躺在病床上,精神還不錯,卻少了平日的大咖的光環。
他見到我,驚訝的說:「Y妞,想不到你真的來看我,有心了,我沒事兒。」
我把水果放到床頭櫃,看到有個本子記24小時出入量(病情需要),因為住院後又查出血鉀高。
跟他聊了大概半個小時,怕影響他休息我便離開了,期間來探望他的還有他的學生、同事和定時過來巡視的護士。
唯獨她思念的女兒,還在國外,沒能回來。或許她女兒不知道他住院了?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
從病房下來,在偌大的醫院花園裡,看著家屬攙扶患者穿梭在樹蔭下散步,真正體會到李主任說的話:其實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但又不希望孩子「遠走高飛」。
03
我在ICU(重症監護室)上班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因重症肺炎入院。
ICU不像普通住院病房,它是全封閉的監護病房,裡面沒有家屬陪伴,也沒有電視可看,患者全身還插滿管子。
入院好幾天,每天來探視這位老人的只有老伴和保姆,需要簽字的治療也是由老伴來決定。
我們還以為老人沒有兒女,後來跟老人老伴聊天才得知,他有一個兒子,定居美國,很少回來。
直到後來,老人病情加重,兒子才從美國飛回來,老人握著兒子的手,老淚縱橫地說:「兒呀,當初覺得送你出國很自豪,如今看來,我錯了,想見一面太難了啊!」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醫院的病房裡並不少見。常常見到鄰居、同事、朋友送患者到醫院就診,正是「遠親不如近鄰」的真實寫照。
04
我也是一位母親,雖然孩子還小,但我能想像當我老了,孩子大了,她能經常回來看我的情景,她拉著我的手,跟我講講生活的雞毛蒜皮,而我,給她叨叨她生長的趣事。
龍應台的《目送》: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的,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但每逢佳節,父母多期待打開家門,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叫一聲:「爸,媽,我回來了!」
而父母喜極而泣地應一聲:「哎~!」
這就足夠了!
還記得去年春晚節目,鄉下的爺爺純手工給即將回家過年的小孫子做的「硬核版」小豬佩奇嗎?回想畫面依然淚目。
2020的春節即將來臨,有多少醫務人員能跟家人團聚,吃上一頓團圓飯,拍上一張全家福呢?
我離父母的城市需要一天的車程,可自從做了護士,在臨床一線工作十餘年,大年三十能回家吃年夜飯的次數寥寥無幾,醫護人員真是太難了。
雖然護士是無私奉獻的,但他們也有父母,有兒女。所以,希望所有護長,節假日人性化排班,實行節假日輪流值班制,讓每位護士有期可待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Dm4m28BbDmBVZuPtq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