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9歲男童遇害案:他的墓碑之旁,最缺正義善良

2019-11-12     閒時花開官方帳號

作者:劉娜

原創:閒時花開


什麼都歸結於人性的惡,

其實是自媒體的一大惡。

01

時間回到6天前。

11月5日中午13點20分,長沙雨花區雅塘村。

9歲的男孩小坤(化名),從租住的老房子頂樓下來,去找同小區的女生小敏(化名),去上學。

小坤生前照片

小坤和小敏是同班同學,從一年級起,兩個孩子就結伴同行。

在小敏居住的5號樓樓下,小坤遇見了一個高胖高胖的男人。這個男人叫馮高(化名),30歲左右,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婚,和妻子分居,和父母同住,也是雅塘村的租戶。

由於樓梯內是監控死角,沒有人知道,當天中午,身高140公分、體重35公斤的小坤,遇見身高180公分、體重101公斤的馮高後,那一分多鐘里到底發生了什麼。

監控能拍到的,是13時30分,衝下樓梯的小坤,搖搖晃晃地往外跑,凶神惡煞般的馮高,一直追。

就在小坤要衝下樓梯,跑向旁邊的道路時,突然腳下一滑,摔倒在地。

小坤站起來再往路上跑時,被200多斤重的馮高,一個大屁股坐在身上,動彈不得。

小坤站起來再往路上跑時,被200多斤重的馮高,一個大屁股坐在身上,動彈不得。

小坤一邊大喊「救命」,一邊試圖從比自己重130多斤的馮高身下掙脫,以至於他的紅色棉衣、一隻鞋子,還有下午美術課要用的水彩筆,都驚恐地滾落了一地。



誰,能救救這個9歲的孩子?

樓梯處小坤的衣物

02

長沙雨花警方,向澎湃新聞證實:

在小坤被馮高摁倒毆打的前3分鐘內,也就是當天13時30分至33分,附近並沒有人經過。

13時33分,第一個經過現場的人,是一名女清潔工,她趁中午人少出來清掃。

她發現手持螺絲刀的馮高像瘋了一樣,在小坤身上亂打亂戳,而那個孩子竟毫無動彈,便覺得不對勁兒,大聲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

熟料,馮高邊繼續毆打,邊對女清潔工投去惡狠狠的目光。

就是這個樓梯口

第二個經過現場的人,是一名男建築工,他剛吃過飯,要在旁邊翻修圍牆。

他遠遠地看到毆打後,跑過去制止,發現小坤臉色蒼白,長長地伸著舌頭,一直沒有發聲。

懾於毆打者的體重和手中的兇器,他又去喊來工友,大家有的拿上木棒,有的拿來防墜網,試圖靠近馮高將其制伏。

就在這時,發現有人靠近的馮高,忽然變得狂躁起來,大喊大叫,並拿起螺絲刀朝自己胸口捅。

建築工人們膽怯了:

「小孩子已經完全沒有動靜了。我們怕上前制止後,那個瘋子自殘,相關部門會不會找我們的麻煩?」

案發現場

事發後,這群靠下苦力養家餬口的建築工人,遭到很多網友辱罵,被貼上「冷血」「冷漠」「無情」「醜陋中國人」的標籤。

面對新京報的採訪,這群怕事也不懂法的工人,低著頭表示內疚,但也委屈地表示:彼時彼景,他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換作是我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嗎?

03

爭吵聲和呼救聲,吸引了更多人圍觀。

圍觀者中,不少人以為,是父親在以暴力的方式「教育」自家兒子。但很快,有人認出了馮高,有人去喊物業,有人撥打報警電話,有人撥打120。

13時36分,雨花亭派出所接到報警電話:有大人打小孩。

或許,「打」這個字太常見,也或許派出所出警需要時間,14分鐘後,警車才到達現場。

距離案發現場一二百米處,是小區保安亭。

保安倒是先來一步。

只是,年過半百、手無寸鐵的門衛,看見體重200多斤、手持兇器的馮高後,又折了回去。他能藉助的工具,是保安亭外面一張舊房子上拆下來的外牆網。

圍觀的人們,看到小坤悄無聲息,面部浮腫,舌頭外伸,嘴唇發紫,而行兇者馮高,揮舞著螺絲刀張牙舞爪,沒有人敢上前去幫助保安,制止事態。

長沙9歲男童遇害案:他的墓碑之旁,最缺正義善良

邊打邊喊的馮高

「那個可憐的孩子已經死了,如果因為我們上前,瘋子也死了,是不是也要負責任?」

這種心態,是旁觀者最大的顧慮。

這種顧慮,到底是人性的冷漠,還是法律的漏洞?

04

13時40多分,小區微信業主群炸開了鍋。人們恐慌不安,議論紛紛,猜測不已。

直到13時49分,馮高的父親騎著電動車趕來,上前抓住兒子攥著兇器的右手,圍觀的四五個人才合力跑上來,控制住了那個騎在小坤身上已毆打20分鐘的兇手。

警察趕來了。

一切都晚了。

小坤的父母跑來。

小坤再也醒不來。

這件事兒傳遍了網絡。

國人的冷漠和醜陋上了熱搜。

一篇篇譴責人性之惡的10萬+爆文誕生。



沒人在意事實和真相。只要有情緒、有槽點就可以了。

小坤的媽媽悲痛欲絕

這,到底是為小坤伸冤,還是在用善的外衣表達另一種惡?

05

小坤的屍檢報告出來了。

法醫鑑定:

小坤的死因,是因機械性暴力作用引起的呼吸障礙所導致的窒息。

小坤離開的這一周,他的父母始終無法接受。

小坤的媽媽在極度悲傷中精神出現了錯亂。她始終不願承認,那個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小人,那個從新化老家帶回來的寶貝,就這樣被一個瘋子活活打死。

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眾目睽睽之中。



照片上的那個孩子再也醒不來。

總是和小坤一起上學的同班同學小敏,哭腫了眼睛,望著窗外發獃。

那個每天四趟陪她一起上學放學的男孩,再也不會站在她家樓下,大聲地喊「小敏,小敏,走啦,走啦,要遲到啦」。

小敏的爸爸在業主群里,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大家不當看客,批評小區安保軟弱。

為了小坤,也為了小敏,更為了像小坤、小敏一樣的孩子們。

目睹了慘案發生也弄清楚了真相的鄰居們,在小坤遇害的地方,擺上蠟燭和鮮花。

面對來訪的全國記者,他們表達了內疚和遺憾。有人提議給小坤家募捐,大家紛紛伸出了援手。

雖然,他們大部分人並不富裕。

鄰居們設的捐款箱

不過短短一周的時間,深秋已走,初冬已來。

網絡上,一個個熱點湧現,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也給嗅覺靈敏的寫手們,提供著無窮無盡的素材、靈感和流量。

很快,人們就會忘了小坤,還有他這短暫的一生。除了那些和他骨肉相連的親人和深刻交集的朋友。

這是網路的特質,還是時代的悲哀?



06

這個事件被冠以「人性之惡」的罪名,傳遍網絡時,就不斷有讀者@我。

我也是一個9歲男生的媽媽。但我想,在動筆之前,我最應該審視的一個問題是:

我的出發點是什麼?



我是在譴責惡,還是在傳播惡?



我是在為了孩子,還是在傷害孩子們生活的時代?

所以,我要等一等。

等輿論再冷卻一些。等真相再清晰一些。這幾天,我看了不少權威媒體的報道,也看了當事雙方的表達。

目擊者說,現場圍觀的人,根本沒有網傳的百餘人那麼多,但一二十個人是有的。

受害者小坤的爸爸說,無法接受兒子死去的事實,不願譴責鄰居們,但對保安不滿。

悲傷之餘,這位痛失愛子的父親,依然不忘感謝這麼多人關心。

行兇者馮高的父親說,不管法律怎麼處置,他們都會盡力賠償小坤父母。兒子患有精神病,但家屬也有責任。

家人摸著小坤的遺照

沒錯。



小坤再也回不來了。但人性的善良、法律的正義、靈魂的反思,可以一次次回來。



為了更多像小坤那樣的孩子。

07

相比譴責人性冷漠,更要警惕群體模仿。

1964年,美國紐約一個叫凱薩琳的姑娘,下夜班回家,在所住街道遭人殺害。

這並不是一起尋常的謀殺案。

在死亡之前,凱薩琳三次逃脫,又被兇手三次追上。她大呼救命,驚動半條街區。兇案持續了35分鐘38名鄰居打開窗戶,成為目擊者。

但是,沒有一個人選擇報警,或下來制止。

此事經《紐約時報》報道,在全美引發一場討論。義憤填膺的人們紛紛譴責鄰居冷漠,人性涼薄。

但是,心理學家對這38名目擊者走訪後,卻讓人們看見了另一個真相:

「大家都沒有出手,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兩個人一直拉拉扯扯,以為不是什麼緊急的事情。」



「因為很人多都看見了,以為已經有人報警了。」

這,是不是和長沙9歲男童遇害案有著驚人相似。

但,這,也揭示了幾乎每個人都會犯的一種誤區——

旁觀者越多,人們越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心理。



圍觀的人們,容易被模仿控制

心理學家在對此類案件深入調查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旁觀者越更不容易出手,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懷著太多不確定。



一味抨擊人性醜陋,對杜絕悲劇並無益處。



最要緊的,是通過法律、事實和常識,激發人們內心的確定,進而出手相救。

因為,我們營救的,不僅僅是那個受害者,還有我們的孩子、父母和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

相比抨擊群眾冷血,更要呼籲法律雄起。

2018年12月26日,福州退伍軍人趙宇,在出租屋內聽見呼救聲,發現一個女子被一個男子掐脖子毆打。

趙宇上前制止,打人男子和趙宇撕扯。情急之下,趙宇踹了男子的腹部,導致對方二級傷殘。

後,正在醫院陪護妻子產子的趙宇,以故意傷害罪被刑事拘留,極可能面臨3-7年的刑期。

此事經媒體曝光,全國一片譁然:

是見死不救?還是見義勇為?

面對洶湧輿情,最高檢介入,趙宇才僥倖地被認定正當防衛,不予起訴。但,害怕遭報復的趙宇,還是帶著孩子老婆離開了福州。

趙宇為自保選擇離開

好人做好事,不一定有好報。見義勇為營救陌生人,不一定救得了自己。精神病嫌疑人不負法律責任,傷害了精神病患者卻要負責任。



這是法律漏洞下,微妙而複雜的人心。

長沙9歲男童遇害案中,多少寫手惡意揣度圍觀者,卻不敢將筆墨對準公權和法律。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欺軟怕硬?!

其實,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譴責別人的傢伙,在法律面前一樣是慫包。

因為,如果沒有法律兜底,道德其實非常脆弱。

相比盲目義憤填膺,更要做到的是理智冷靜。

動不動把任何事件,都歸結於「人性的惡」,是自媒體的一大惡。

新聞事實沒有出來,警方調查沒有結論,事件雙方沒有發聲,我們的很多寫手都已經靈魂出竅地奔赴了現場,自己坐在屋裡開始臆想。

文字,是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文章,是火,可以照明,也可以焚城。書寫,是劍,能劈開黑暗,也能帶來罪惡。

事實真的如此嗎?

每一次惡意的書寫,其實也在傳播惡意。每一次戾氣的帶動,其實也在傷害善良。

讓書寫跟在事實後面。



這不是懦弱,而是行業自愛。

相比事後恐慌不安,更要事前謹慎千遍。

這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社會,不是我們善良了,壞人就絕跡了。

從10月20日,大連10歲女孩小淇淇,獨自上補習班歸來,在距家100米的地方,被13歲小惡魔性侵殺害,到11月5日,長沙9歲男童在自家小區,被精神病患者殺害……

為人父母,沒有一個人不感到心痛,恐慌。

但,誰也沒有資格譴責這兩個孩子父母。他們正承受著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10月20日,10歲大連女孩才離開

只是,對這兩個孩子父母抱有最大同情的我們,也應該對任何形式的傷害,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備:

底層父母,生活艱難,打拚不易,放下磚頭無法養娃,抱起磚頭無法陪娃。

但是,我們每天搬磚為了啥,還不是為了娃能有個更好的家。



為了娃,為了家,在孩子18歲之前,在他們成為一個美麗的姑娘,一個強壯的小伙之前,請儘可能抽空陪他們上學放學吧。

這是我們身為監護人的責任,也是目前避免悲劇重現的最好辦法。

是的。

這個繁盛而喧鬧的時代,悲劇不斷襲來,傳播真假難辨,壞人總是出沒。

但,總有些勇敢的人,在危急關頭站出來;總有些清醒的人,在混亂時刻喊出來;總有些負責的人,在一路呵護中遇見愛。

所以,這個國家的法律也要硬起來,讓惡人慫下去,讓好人多起來。



這是一個9歲的孩子,用血肉之軀留給我們的警告。



而他的墓碑之旁,也寫著千萬父母和孩子的心聲:



讓恐慌不再,讓正義彰顯,讓法律到位,請溫暖不變。

給文章點個「在看」,願悲劇不再重現,願凡人都能平安。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6zxbm4BMH2_cNUg2K_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