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帳面躺著22億的海底撈還是漲價了

2020-04-07     第一財經廣播

一位北京的食客近日在微博曬出菜單,原本海底撈線下重新開灶令他激動不已,但一看價格頓時傻了眼,「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過分了啊。」

在微博上,吐槽海底撈漲價的用戶比比皆是。有網友表示,最近兩個人就吃了344元,而在疫情以前算上折扣,兩個人消費不到200元。那麼海底撈真的漲價了嗎?

海底撈:漲價6%

海底撈表示確實已調價,但公司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由門店按照地理位置、當地消費水平等因素對不同菜品綜合定價。

就成本上漲的原因,海底撈方面稱,目前海底撈各家門店復業桌數、接待顧客數量均有所限制,員工也無法滿員工作,人力成本加上部分食材成本上漲,公司決定調整門店部分菜品的價格。

而就消費者普遍感受到的「價格上漲」,上述負責人表示如今顧客消費習慣改變,以往以家庭、聚餐為主的多人用餐,轉變為單人或兩人用餐,因此在消費者端也會感覺到人均支出有所增加。以兩人餐火鍋為例,鍋底和點餐的人均成本正常情況下會高於五人餐。

海底撈方面表示,「很抱歉因為價格調整給消費者增加的負擔,不過,公司也在盡力控制成本。目前海底撈在全國各地均推出了到店自提業務,通過海底撈線上渠道或現場下單,顧客自提可享有6.9折至8.5折不等的折扣。同時,也希望在4月25日前改良包裝材料,並升級換代、不斷優化成本,提供更好的折扣,減少消費者的支出。」

事實上,這已是半年裡海底撈第二次提價了。由於2019年冬天肉價上漲,海底撈也對翻台率高的熱門地區進行過價格調整,上漲幅度3%到5%。外界的風吹草動無不左右著餐飲企業的動向,而企業的損失則都體現在了消費者的帳單里。

帳面22億,另有21億信貸資金

2019年海底撈財報顯示,去年共開設新店308家,其中286家在中國大陸,16家在中國大陸以外,全球餐廳總數已高達768間,相比去年增長64.8%。按照國金證券提供的數據,海底撈平均開一家門店需要投入800-1000萬元,那麼302家店鋪投入接近30個億。

不過,截止2019年末,海底撈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2.22億元。此外,海底撈已從中信銀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銀行的信貸資金21億元。和其它現金流吃緊的餐飲企業相比,海底撈的資金情況屬於良好的。

餐飲巨頭接連漲價

在停業的這段日子裡,海底撈顯得格外低調。1月22號,海底撈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門店開始為期六天的暫停營業,此後又將停業恢復時間無限延長。隨著疫情的好轉,海底撈自3月12日開始陸續恢復正常營業,這期間線下門店足足停業了46天。

而線下門店收入正是海底撈的營收主力。2019年財報顯示,公司的營收主要由門店收入、外賣業務、調味品及食材銷售構成。其中,門店收入以一己之力扛起了營收大旗,占到總收入的96.3%,金額從2018年的164.91億元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255.88億元,增長了55.2%。

可以想像,在這停業的46天中,海底撈線下門店幾乎顆粒無收。中信建投的研報判斷,疫情造成海底撈司2020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歸母凈利潤損失約5.8億元。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海底撈應該還在瘋地在跑馬圈地。財報顯示,海底撈2019年一口氣開出了302家新店,相當於每1.2天開一家新店,增幅達64.8%。令人驚訝的是,在如此大規模擴張的情況下,海底撈的租金與營業額占比不升反降,由之前的5%下降到0.9%。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看2019年,海底撈營收和凈利雙雙增長,實現營收265.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6.5%。但快速擴張顯然也給這艘餐飲巨輪帶來了壓力,由於業務的擴張和員工薪資水平的提高,海底撈員工成本大幅上升,從2018年的50.2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79.9億元,增長了59.3%。

與此同時,海底撈凈利潤的增速下降明顯,直接降低了17.72%;翻台率也從2018年的5次/天下降為4.8次/天。

原本一艘加速前進的巨輪,突遇疫情,只好找機會緩衝,而漲價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何止海底撈,普遍都漲了。」無獨有偶,同樣身為明星企業的西貝莜麵村近日也被眼尖的網友發現漲價了,甚至比海底撈漲幅更大。

漲價雖然是一劑猛藥,但卻不一定長久。有微博博主指出,漲價行為可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漲價雖然是自由,但是卻不一定明智;一者是群眾情感問題,畢竟政策已經傾向於你了;二者,如果不具有稀缺性,那麼強行提高毛利只會進一步下降周轉,錢反而會越來越難賺。」

作者:侯憶楓

編輯:楊燊

監製:王俊稷

綜合來源:新華社、新浪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5dnXXEBrZ4kL1Vi663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