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六中始建於1897年,原名「光被學堂」,最初是由英國基督教浸禮會創立的教會學校,是淄博市唯一一所百年中學。「光被」一詞的英文含義是「神的恩光澤被眾生」,《尚書》里有句稱讚堯帝的話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光被」一詞似乎是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合璧,光被學堂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產物,作為百年老校,淄博六中也就融合了中西方先進教育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
12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十幾萬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其中,有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科院院士李振聲,教育部原副部長高沂,還有一個近千人的博士群體。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開魯中中學教育之先河,系幼兒教育之發端,為女子教育之濫觴」,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十九世紀中後期,大批基督教傳教士湧入山東傳教布道,一些傳教士開始在山東的青州、鄒平等地建立教會,教會學堂也隨之而生。教會學堂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培植傳道人員,以便更好地宣傳基督教,但從另一個方面,教會學堂也對當時百姓的子弟接觸西方文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英國傳教士蔚蘭光在周村老龍窩建立的男子學校,成為了周村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地方。
1886年,英國浸禮會傳教士蔚蘭光來到山東傳教,往返於鄒平與周村之間發展信徒。1896年,在周村傳教的蔚蘭光在周村老龍窩的耿家大院租借了三間大北房作為禮拜堂。 1897年春天,又租借了三間大西房作為小的博物館,在博物館裡擺放的有火車模型、顯微鏡、地圖冊、西洋福音圖片吸引周圍的民眾去參觀,以達到布教的目的。博物館裡陳列的部件對教民子弟很有吸引力,而且這些教民子弟也對西方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97年的秋天,蔚蘭光在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了周村男子學校,這也被看作是光被中學最早的前身。
光被學堂
1903年,蔚蘭光在鄒平南門裡又建立了一所學堂,這所學堂被正式命名為光被學堂。學堂啟動資金為5000斤小米,蔚蘭光任校長,第一屆招生37人。當時的學生應該是以教民的子弟為主,首先因為教民信教,所以會影響自己的孩子;再一個就是當地鄉紳的一些子弟,因為這些人生活比較殷實,想讓自己的孩子有進一步的發展,他們也比較開明,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西方教育。
1904年,隨著膠濟鐵路的開通,周村成為連接濟南和青島的重要連接點,也成為傳教士在山東地區的一個集散地。這一年,傳教士法思遠在周村傅家莊西部建築大片住宅,開辦了一個女學坊,這就是周村遵道女校的前身,遵道女校也被看作是光被學校的「姊妹學校」。
1907年春 周村浸禮會教務負責人商德成從女學坊旁購買土地十餘畝,又建了新校,後來又把周村男子學校(也就是蔚蘭光在老龍窩耿家大院的男子學堂)遷到這個地方組建了男子學堂,由英國人胡維斯擔任校長。
1908年,英國基督教浸禮會在周村東門外購買大片土地,用於建築醫院和中學校舍,中學校舍於1912年竣工。新的中學校舍建立後沒多久,當時位於鄒平的光被學堂鬧起了學潮。這次學潮的起因是因為一個英國教員隨意懲罰學生,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度不滿,學潮愈演愈烈。為了平息學潮,英國浸禮會教務負責人於1913年將光被學堂從鄒平遷到周村東門外的新校舍。周村原來的男子學堂和光被學堂合為一校,正式命名為光被中學。合校後,男女分治,男生在新校上課,女生則合併於周村西郊的遵道女校。當時,作為教會學校,除了必修課程《聖經》和禮拜外,還設立了國文、算數、英文、歷史、地理、自然、體操、音樂、圖畫等課程。
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要求教會學校一律「立案」,立案條件規定:「必須取消宗教課,必須由中國人任校長。」對於政府的「立案」規定, 光被中學的傳教士們不願接受。由於學校負責人不予立案,光被中學的學生們掀起了收回教育權運動,紛紛罷課要求立案。1930年春,光被中學由於學潮運動宣布停辦。英國浸禮會多次想恢復光被中學,但均因經濟原因復校無果。
1937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周村,多架日本飛機在周村上空俯衝射擊,投擲炸彈。因為光被中學是英國創辦的學校,當時英國是中立國,日軍看到英國國旗就避開光被中學,不向這裡投擲炸彈。所以周村市裡的許多老百姓都到光被中學來躲避戰亂。
光被中學1897年至1938年是純教會學校,在此期間,學校里不僅有男校,還有女校和幼兒園,學校的校長大多為英國傳教士,其中還有兩位女校長。「光被」一詞是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合璧,而「光被中學」作為基督教傳入中國而衍生出的產物,目睹了傳教士的集散,經歷了戰亂的洗禮,見證了周村乃至山東在一個多世紀裡的興衰起伏。
1938年,正值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侵略勢力的深入,在中國的英國教會也受到打擊,對學校的投入大大減少。一些愛國志士聯合起來,成立董事會集資辦學,1938年6月,光被學校董事會成立,首任董事長是張思敬。由於遵道女校在這一年遷往青州,光被學校董事會便在遵道女校的原址上籌備恢復光被中學,原光被中學的教員張文敷任校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周村地區的傳教士有的被日軍送往濟南,有的被關入了濰縣集中營,英國浸禮會津貼也被切斷。1942年春天,學校改名為長山私立光被中學。由於缺乏辦學經費,校長張文敷四處奔走籌集辦學資金,但仍難維持學校開支,學校只得採取「以生養校」的辦法,向學生收取小米作為學雜費。
此時,光被中學的學生們抗日情緒愈發高漲。雖然當時周村已被日軍侵占,但仍有八路軍經常在周村附近活動,一些戰士也以學生身份作掩護,開展地下工作,光被中學的學生們也頻頻發動愛國主義運動。光被學生運動的開展,引起了日偽軍的注意,而這也讓校長張文敷身處危機之中。
1942年的秋,校長張文敷到濟南辦事,剛到濟南沒多久,他便察覺貌似被人跟蹤。正當張文敷納悶之際,他就被幾個跟上來的陌生人帶走了。這幾個陌生人是日本憲兵隊的成員,他們懷疑張文敷與八路軍有來往,便將他抓來關押。後因查無實據,張文敷在被關押三個多月後得以釋放。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光被中學規模有所擴大,教材改為國民政府課本,取消了與宗教相關的課程,增加了公民課。可是,在那個時局動盪的年代裡,光被中學也曾多次遷往外地。1947年2月12日,校長張文敷與20名教員,380餘名學生遷到濟南,借用大梁圩首基督教堂臨時上課。同年9月又遷回周村。次年3月,張文敷帶著教員和學生再次遷往濟南,並借用濟南廣智院的大禮堂上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1951年,教會勢力完全退出學校。1952年11月,學校被張周市政府接收,「光被中學」更名為「山東省省立周村中學」。
自1938年起,到1952年11月,這14年內光被中學私立學校時期,董事會8次換屆,董事長也多次換人,但校長一直由張文敷擔任。抗日戰爭時期張文敷校長臨危受命,多方籌資,保障學校運轉;支持學生參與抗日活動,深陷危機之中毫不畏懼。解放戰爭期間,周村地處戰爭的漩渦,為逃避戰亂,校長張文敷曾兩次帶領師生到濟南繼續辦學,對學校的薪火相傳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恢復和發展。1955年8月,學校更名為「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
1956年,學校開設高中部,當年入學的高中學生稱為高一級,以後順次排列。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國大煉鋼鐵,全校師生也積極響應號召。當時的山東省委書記舒同到淄博六中視察,對學校積極參加「大煉鋼鐵」給予讚譽:「你們是完全中學,也是鋼鐵中學」。這一時期,學校加強思想教育,學生刻苦學習成風,教學質量穩步上升,1963年被確定為市重點中學。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五育」(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並舉,全面發展。
1966年至1976年,學校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在此期間,工廠接管學校,在1969年4月至1970年11月一年多的時間裡,曾一度更名為「山東省輕工業機械廠五七中學」,隨後又恢復了「淄博六中」校名。
1977年,「文革」結束後,學校迅速恢復了正常秩序。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中學,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建章立制,走上正軌。學校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教育教學全面發展。學校領導勵精圖治,學生刻苦學習,一大批優秀學生在全國性數學、物理等學科競賽中脫穎而,並且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學校先後培育出11名全市高考狀元。
2000年8月,原淄博十九中併入淄博六中,成立了新淄博六中。「合校打造航母,改革再創輝煌」,百年老校重新煥發青春,學校高考錄取率逐年上升,大批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
2005年學校借百年校慶之機回眸百年歷史,總結百年經驗,展示百年成就,提煉百年精神。以翔實之資料、確鑿之證據,將學校創建時間確定為1897年,並建立校史館。
多年來,學校形成了「勤奮、求實、文明、進取」的校風,教師形成了「嚴謹善教,誨人不倦」的教風,學生形成了「勤學、善思、專注、有恆」的學風。教學是中心,學生是主體。「讓學生享受高質高效課堂」,是學校對學生及社會的承諾。
2013年,淄博六中新建綜合實驗樓
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山東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省首批高中教學示範學校、改革開放30年淄博最具影響力學校以及首批淄博文化名校等100餘項市級以上榮譽表彰,連續16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單位。
綜合自淄博六中網站,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