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你覺得迄今最吼的超英電影是哪部?
很難抉擇對不對。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但有一部電影,卻不時會出現在評論中——《守望者》。我們也不吝安利了多次。
諷刺的是,它恰恰是一部反超英電影。
10年前,由老扎,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執導的這部漫改影片用「超級英雄電影未曾有過的深度」令所有超英粉絲為之瘋狂。
《守望者》也因此成為了很多影迷心目當中的「超級英雄電影天花板」。關於超英電影所能承載的能量,它做到最足量。
於是2017年底,當HBO對外宣布他們將拍攝一部劇版《守望者》時,立馬就遭到了大量粉絲的反對——
別給我「毀了神作哈!」(不管是電影版還是漫畫原著)。
兩年後的今天,劇版《守望者》本周終於開播了,目前剛剛釋出一集,暫時獲得了豆瓣7.9 / IMDb 7.0的初始評分,爛番茄98%新鮮度,68鮮。
有點兩極。
那麼究竟這第一集質量如何?目前的評分是否客觀?
這篇文章或許能夠幫助你理解這集劇以及它可能涉及到的與原著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先從製作質量方面說起。
劇版《守望者》在項目官宣不久之後就曾經對外宣稱本劇的投資將超過1億美元,從首集看來,經費確實有在燒。
僅第一集劇中就爆發了3場槍戰,其中更是不乏空中作戰、重型軍事武器作戰等大場面,觀影的過程完全不悶。
首集的配樂也稱得上可圈可點,第一個轉場時的說唱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節奏感極強的說唱樂即刻讓人chill起來,進入觀影狀態。
行至中段,天空突然下起了「章魚雨」,此時配樂是一首兒歌——「Cause everylittle thing is gonna be all right(所有小小的事都會好起來)」,既指代車中母子討論的種族歧視問題,又可能暗含對原版《守望者》結局浩劫影響即將終結的希冀。
製作方面的不俗表現歸功於本片堪稱豪華的主創班底——導演妮可·卡索和史蒂芬·威廉士都是《西部世界》的常駐導演,他們參與過的作品還包括《守望塵世》、《迷失》等優質劇集。
妮可·卡索(Nicole Kassell)
但一部劇好不好,劇情才是評判的關鍵。
本劇的編劇達蒙·林德洛夫早早就給粉絲打好了預防針,他表示:「劇集將是基於原作漫畫世界的新原創故事,結合當今時代進行了調整」。
編劇達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
那麼僅從第一集來看,林德洛夫究竟完成得怎麼樣呢?
在開始對劇版《守望者》的劇情進行討論之前,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原版的劇情。
漫畫/電影版《守望者》將背景設置在了20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世介面臨核武器的威脅,分崩離析,守望者則因受到法律約束各自為戰,但針對守望者的謀殺事件讓他們重新警惕了起來。
漫畫最終以法老王「小亡換大存」的計劃落實結束——巨大的外星章魚(電影版有所改編)襲擊了地球,人類在面臨共同威脅的情況下鬆開了緊握核彈發射按鈕的手,而地球也獲得了守望者們所編織的謊言之下的短暫和平。
曼哈頓博士出走火星,羅夏則因正義信仰崩塌選擇了死亡。
但是記載著羅夏一切調查結果和見聞的羅夏日記落到了報社記者的手中,這給觀眾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這本日記最終有沒有被公開?守望者的謊言是否被揭穿?當人類知道了這一切時會作何反應?
劇版《守望者》正是順著這一劇情往下發展的,編劇將時間設定在了電影版《守望者》結局的30年後。
在這段時間裡,整個世界都發生了變化。
A | 俄克拉荷馬
《守望者》第一集開篇將鏡頭轉向了數十年前的一場大騷亂——1921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城大規模種族騷亂事件——一場真實發生過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對黑人的屠殺事件,在事件中喪生的人數超過300人。
以這樣的話題開篇,很顯然,種族問題將成為本劇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後續的劇情和畫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我們這一點。
比如,一部舞台劇——《俄克拉荷馬》的片段不時出現在劇情的過場環節中。
這有可能是借鑑了電影/漫畫版里動畫《黑貨船傳奇》與主線劇情雙線發展的設定,在之後的每一集裡,關於《俄克拉荷馬》、關於塔爾薩種族騷亂的劇情可能還會經常出現。
當然了,現代背景下的《守望者》才是真正的主線。劇版雖繼承了原版當中的一些設定,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些設定也都「與時俱進」了。
B | 後守望者世界
在漫畫原版劇情中,巨大的外星章魚襲擊了地球。在劇中,這次襲擊顯然餘波未平,從章魚雨的情節設置可見一斑。
同樣是漫畫原著的延續,漫畫中報社編輯曾經提到瑞福德(Redford)將在1988年參加美國總統大選。而劇中的30年後,他確實當上了美國總統,並且很有可能連任了多屆。
路人手中的報紙上赫然寫著「法老王官宣死亡」的消息。
法老王是多年前災難的締造者,同時也是真正拯救地球的人,他莫名其妙的死亡確實有些蹊蹺。
果然,沒過多久老年法老王就出現了,從他脫離世俗的生活方式看來,這個死訊更有可能是他自己偽造的,或許他也像曼哈頓博士一樣「不願插手人間事」。
曼哈頓博士看來已經多年沒有回到地球,根據新聞直播來看,目前他還在火星。但下集預告中有一隻藍色的手——「那個藍人」應該要回來了。
根據首集的各種線索進行推測,除了法老王和曼哈頓博士以外,存活至今的上一代守望者還有二代絲鬼,塔爾薩警察局局長疑似二代夜梟。
配文:塔爾薩警察局局長的飛機正是夜梟的飛行器
而從電視上的《美國英雄》電影宣傳視頻和警方與蒙面義警的密切合作來看,美國人、地球人似乎仍然對守望者高度依賴,仍然在試圖樹立讓民眾心安的英雄形象,但守望者與警方、普通民眾之間的關係也仍然微妙。
C | 蒙面警察
在原版《守望者》中,守望者團隊成員大多蒙面或身著異服,在電視劇的現代背景之下,義警們同樣蒙面。
目前已經出現的蒙面義警包括由黑人女星雷吉納·金飾演的「暗夜(Girl Night)」、蒂姆·布雷克·尼爾森飾演的「Looking Glass」和安德魯·霍華德飾演的「Red Scare」——這三個人就是現代的守望者。
但很明顯的是,蒙面義警們仍然被視作法外之徒,警方只有在特殊情況之下才會將他們秘密召集。
與原版不同的是,電視劇里蒙面的不僅是義警,還有警察。他們甚至不能告訴任何人自己的職業,因為這麼做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
對警察造成威脅的人都戴著一個熟悉的面具——羅夏面具。
D |「羅夏黨」
羅夏是原版《守望者》的主要角色之一,他推崇以暴制暴,追求絕對正義,在他的眼中正邪幾乎非黑即白,最後他也因為對正義絕對固執的堅持選擇了死亡。
正如《小丑》的純粹邪惡,這種純粹正義的性格在戲外也為羅夏積累了為數眾多的現實粉絲,而在電視劇里,羅夏也擁有了一大票「擁蹩」。
或許是羅夏日記的內容給了這些人某種啟發,他們竟然成立了一個團伙——「第七騎兵團(theSeven Kavaly)」。
第七騎士團的成員隱匿在人群之中,這使得警方難以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們將羅夏面具藏在身上,有組織地發起各種行動,但這些行動比羅夏還要極端。
Looking Glass在對第七騎兵團其中一名成員的拷問中,將他們定性為「白人至上組織」——與塔爾薩種族騷亂事件的參與者、臭名昭著的3K黨相同。
在第七騎兵團發給警方的短片中,他們的目標得到了更加明顯地揭示——屠殺黑人,讓塔爾薩種族騷亂的噩夢重演。
這群極端分子已經將黑人當成了罪惡的象徵,試圖用「羅夏的方式」終結「罪惡」,但他們顯然曲解了羅夏所追求的正義的含義。
警察、義警、罪犯皆戴面具,三者形象的模糊化、同化處理體現了編劇基於原版中 「誰來守望守望者」 的議題的延伸——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如今可能變得更糟糕了。
視頻的最後,頭戴羅夏面具的第七騎兵團全員齊聲模仿鐘錶運行的聲響——「Ticktock.Ticktock」 ,發起「末日倒計時」。
E | 末日時鐘
「末日時鐘」在原版《守望者》當中最先由《原子科學家公報》設立,目的是警示世界受核武器威脅的程度——12點正就意味著核戰爭的爆發。
類似的時鐘出現在原版《守望者》的每個重要節點上。
曼哈頓博士還是人類的時候,他手錶上的指針就在向12點正步步逼近,而當原子分離室發生事故之時,指針恰好就停在了12點正。
後來曼哈頓博士在額頭上刻下的原子標識,也正如12點正的時鐘。
白宮總統的會議桌上、法老王毀滅紐約之時的腕錶上,末日時鐘都起到了對末日危機的隱喻作用。
在劇版《守望者》第一集當中,時鐘同樣無處不在。
第一次出現時鐘是 「暗夜」在校園的分享課上,她身後的時鐘顯示目前是11點23分左右。
「暗夜」安吉拉·阿巴爾的家庭聚餐中,餐廳的俯視視角也非常像一個鐘錶,按照兩塊餐巾的擺放位置來看,大概是11點25分左右。
《守望者》的「老朋友」法老王也為劇版的末日時鐘貢獻了一個畫面。
管家和傭人口在法老王大壽之日,為法老王準備了一個神秘禮物——一塊根據法老王繪製的草圖製成的懷表。
由於這個懷表上的時間與之前的幾個時間都有所出入,它更可能指代的是法老自身的某個重要節點——死亡或者某種重生。
在各種時鐘與第七騎士團的暗示和明示之下,我們已經非常直觀地獲悉「末日時鐘」已經再次被重啟了,並且這次的末日仿佛已經近在咫尺。
F | 沾血徽章
《守望者》原著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符號——沾血的笑匠徽章,它象徵著笑匠(初代守望者)之死,同時也開啟了後續的全部劇情。
劇中有兩處對此進行了致敬,第一處是蛋黃打出的笑臉。
第二處則在本集結尾,一滴血滴在了死去的警長的警徽上,位置、形狀都與「沾血笑匠徽章」一模一樣。
如果警長確實如推測是二代夜梟的話,這將會是與原版的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呼應——守望者之死再次揭開了屬於人類和守望者們的黑暗篇章。
出現在警長死亡現場的黑人老者曾經告訴暗夜:「我能夠舉起200磅的東西」,這成了最後這起案件的伏筆。
更有意思的是,這名老者掏出了一張寫有「Watch over this boy(照顧好這個男孩)」——他正是片頭1921年塔爾薩事件當中那個倖存的男孩。
他為什麼要殺死警長?不得而知。
劇版第一集《守望者》所希望描繪出的災難圖卷,似乎還不算清晰。
第七騎士團將在「倒計時」結束之後發起對黑人的種族屠殺,而新一代守望者將用他們的方式終結這場種族災難,難道僅此而已嗎?
不過換一種思路想,劇版確實延續了原版的一個話題:地球的災難根源往往不是出於外界,而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內鬥。
這種爭鬥主體的轉變也正符合法老王的預言——人類永遠都不會消停,並且情況只會越變越糟。
G | 關於種族話題
關於種族的議題在近幾年的好萊塢電影當中不斷地出現,整個好萊塢似乎都呈現出了一種矯枉過正的傾向,觀眾們也有些厭煩。
當這個話題再次出現在劇版《守望者》中時,國內外的觀眾顯然都對此頗有微詞。
「我對種族主義真的已經極度厭煩了」
不過,對於本劇以種族議題為核心的口誅筆伐或許還為時過早。
一方面本劇僅僅播出了一集,第七騎士團的種族屠殺計劃完全有可能只是個引子,更多的話題、更大的陰謀或許還尚未被揭露。
另一方面,種族問題事實上並未跑題,它確實是在目前美國的時代背景下最應景的政治、社會問題之一。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劇版《守望者》真的止步於種族的單一話題,那就真的太可惜了,畢竟原版對於政治、哲學、對於超級英雄何處安放等話題的討論都太牛逼。
由漫畫家艾倫·莫爾(Alan Moore)於1986年創作的漫畫《守望者》一直廣受讚譽,並且這部作品在面世之後往往被拿來當作文學作品,而非超級英雄漫畫作品看待。
《時代周刊》曾經將其評選為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娛樂周刊》稱其為「代表了藝術創作巔峰水準的大師之作」。
《守望者》還是唯一一部獲得了科幻藝術界最高榮譽——雨果獎的漫畫作品。
漫畫《守望者》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仍被廣泛討論,因為它討論了很多一般超級英雄作品不會涉及的問題,並上升到了哲學思辨高度。
如果真有超級英雄,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真實的超級英雄又會是怎樣的?
《守望者》徹頭徹尾「反英雄」,英雄不再是絕對正義的象徵,他們與人類一樣有著陰暗面,一樣有七情六慾和自私想法。
守望者們加入到了美國從二戰到冷戰的各個重要政治、軍事事件當中,直接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那麼,誰來管束、誰來守護守望者?
人類總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守護自己。但當這力量過分強大時,人類又會開始擔心這群英雄會威脅到自己,希望用法律等手段將他們約束起來。
但當守望者的安全遭到威脅時,誰又能守護他們?
人性本惡,何為正義?
《守望者》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只有勉強稱得上好的人與更糟糕的人的鬥爭。超級英雄們不再面對真正的邪惡反派,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崩壞的人類世界以及心懷鬼胎的人類。
最終他們不得不以犧牲少部分人、拯救大部分人的方式拯救世界——簡直是威力加強版「電車難題」。
但到了最後,他們的行為真的是正義之舉嗎?誰也說不清楚。
這些話題被納入《守望者》有其時代原因——彼時世界尚未從美蘇冷戰的核威脅當中徹底解脫,作品反映出了對於冷戰時期以及冷戰之後美國公眾焦慮的思考,也引起了人們對數十年來超級英雄觀念的批判和反思。
也就是說,它是一部非常80年代的作品。以至於當《守望者》在2009年被翻拍成電影版之後,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響並不強烈。
30年過去了,當有人想要拍攝一部新版《守望者》時,他必須對原有的故事進行基於新時代背景的調整。
編劇達蒙·林德洛夫選擇了將種族這個全美熱議話題作為切入點展開敘述,它確實切合時代。
林德洛夫對於原版設定的延續以及開篇不俗的布局也讓人頗感欣慰,但到目前為止,這一切也僅僅到了「提出問題」的初步階段。
究竟這些已經放在檯面上的問題會如何延伸,它們能否得到解決?
在第一集所奠定的基調之下,劇情會如何發展、探討的主題是否能進一步擴展?
這部劇版《守望者》又會是神劇還是真的是徹頭徹尾的爛劇?
板凳擺好,等著瞧。
作者 漢森·李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