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譯腔到「神字幕」,一段你不知道的字幕組簡史

2020-02-20     奇遇電影

在今年年初金球獎上,《寄生蟲》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接過獎項時,奉俊昊一段話在外網上被瘋傳。

他說,「一旦您克服一英寸高的字幕障礙,您將見識到更多令人驚嘆的電影。

恭喜老奉,這回徹底讓老外見識到亞洲電影的妙處了


奉俊昊這番話,是對美國觀眾喊話的,可以這麼理解。

一是文化層面的,即呼籲美國電影市場,應當有接納更多來自全世界不同文化的胸襟;二是他也道出了一個實情:美國影迷往往討厭字幕。這很短視。

《洛杉磯時報》:奉俊昊喊出好萊塢的短視


奉俊昊來自於亞洲、韓國,眾所周知,亞洲人更習慣於使用當地語言的字幕去「閱讀電影」而沒有障礙。

奉老師自己就是個瘋狂的影碟愛好者,通過看碟,學習拍電影


在韓國,幾乎所有發行的DVD和藍光影碟都無一例外地配備韓文和英文兩種字幕;而在日本,為外語電影添加日文字幕的做法相當盛行,日本字幕翻譯員酬勞高、備受尊敬。

日本電影字幕翻譯界也出了許多名家,比如這位來自紐西蘭、為日本觀眾翻譯日文字幕的Don Brown


大體來說,日韓都意識到,這是一場爭取文化輸出、文化引入的戰役,受益的是本國的影迷,同時也是向全世界介紹本國電影文化的好契機。

而在中國,在40年的電影引進史里,字幕文化可以說也是一直備受重視。



改革開放國門打開之後,中國人對於世界文明如饑似渴,同時電影也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電影院裡天天爆滿一票難求;

曾經在60、70年代專門給領導譯制「內參片」的譯制廠又再度復興起來,不過這一次他們是給廣大人民群眾譯制電影。


那時在電影院裡上映的外語片並沒有配任何字幕,全靠配音。先由譯製片廠的翻譯翻譯好中文文稿——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字幕了;然後再分派角色,給電影配音。

最近翻譯腔的梗又在社交網絡上廣為流傳,「噢我親愛的上帝」、「你這個愚蠢的土撥鼠」,就是那個特定年代的產物。

上譯廠是一代人的共同回憶,喬榛(左)、李梓(中)和畢克,都是當時耳熟能詳的名字


年輕的朋友對這種拿腔拿調的翻譯腔倍感新奇,其實大家有所不知,之所以有這種譯制腔,是因為當年考慮到普遍的民眾文化水平有限,為了照顧大部分人都能看懂外語片,就選擇通過這種配音的方式。

不過好在陳敘一為代表的上譯人,很多人都是喝過洋墨水的,在字幕翻譯台本上絕對下足了功夫。稱他們為開天闢地第一代的「字幕組」毫不為過。

正是有了他們,國人才第一次能看到國外那麼多優質的電影


這也是國人第一次通過「譯制」的方式與世界文明接軌。


而中國人第一次大規模地通過字幕去接觸外國電影,是在90年代後期了。

90年代後期,VCD在中國方興未艾,畫面、音質更好的LD(LaserDisc)也開始進入中國人的生活。

現在大家都在線看了,還記得把碟片塞進碟機的那種神聖的感覺嗎?


LD能自主選擇音軌、花絮,更重要的是,從那時開始,「字幕組」的概念開始形成。

很多人可能都沒見過,LD機是可以連接字幕機的。

字幕機有一個重要的附加功能,就是讀取CC碼(Closed Caption),它還有一個名稱叫Subtitles for hearing impaired person,顧名思義就是為聾啞人士而設的隱藏字幕。


這個功能後來被改造,可以添加英文以外的字幕文件,於是,「字幕組」就實際意義上地誕生了。

當時港台有專門生產供LD使用字幕機,台灣直到2007年最後一家字幕機生產公司「力巨」才結業。

90年代末在內地,也誕生了為數不多的翻譯公司,他們組織人手專門翻譯LD的中文字幕,俗稱「字幕匣」。

左邊就是LD用的「字幕匣」,到了DVD時代早期沒有中文字幕的時候,也同樣用外掛的字幕匣,右邊就是DVD專用的


在DVD登場成為市場主流的時代,我還曾有幸見過這些「字幕匣」的源文件,當時廣州的字幕公司,開始組織人手翻譯字幕,然後用特殊設備寫進字幕匣中。

據說全盛時期,字幕公司有上百人手,一人一台電視機配播放機,然後人手一部PC,播一下停一下,然後在電腦上打字。

那盛況我未曾見識過,想必就好像走進了一間大型網吧,啪啪啪打字之聲不絕於耳。


民間「字幕翻譯」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人們不但可以自行翻譯字幕自給自足,也可以開始重組重構內容。

而彼時,離我們如今認知的「字幕組」的誕生也不遠矣。


最早在2000年頭,民間字幕組隨著網際網路在中國的興起而興起。

2002年7月,TLF(全稱The Last Fantasy)誕生,他們算是最早的民間字幕組之一,他們翻譯了大量的資源,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最早的分享者。


而幾乎同時,隨著DVD井噴式地出現,給DVD配字幕的字幕組也遍地開花。

當時,碟商們還比較有追求,願意花得起價錢請專業人士進行翻譯。


譬如「全美yuan版」D9,不少字幕其實是出自於廣州一位從事電影文化傳播的高手所翻譯的,無論正片還是花絮字幕都相當規範,是專業級別,不像後期碟商為了節省成本,隨便打發大一大二學外語的在校學生翻譯,字幕自然不忍卒睹。

著名的「狼皮」,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版本


也是從「紅龍」「金球」開始,碟商爭奇鬥豔,對字幕翻譯的質量愈加重視。

我們現在都熟知的「神字幕」,最早就是由碟商的字幕組開始被「玩壞」的。

這些年,我們笑噴過的那些神字幕


「神字幕」的本質是「本土化」,最近我在看台灣一位電影字幕行家出的《我的職業是電影字幕翻譯師》里提到,必要的本土化、口語化,也是被電影公司所允許和鼓勵的。

陳家倩,台灣專職電影翻譯,曾翻譯《冰雪奇緣》《星際穿越》等片。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專談電影字幕翻譯的書


現如今,中國人都習慣通過中文字幕去觀看一部電影,越來越多的字幕組炮製「熟肉」,這些字幕組的小天使,不啻於西天取經的三藏老和尚,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經過將近20年的進化,字幕組也越來越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品類也越來越多。


譬如奇遇電影字幕組,專門翻譯的是那些冷門的佳作,從2005年成立至今已經翻譯過超過300部電影字幕。


不過,即便是字幕組多如牛毛,每年還是會有很多新出的電影還沒有「熟肉」,那怎麼辦呢,推薦大家把玩一下騰訊翻譯君這個軟體。

這是一款AI智能翻譯軟體,提供隨時的翻譯服務,全家桶包含騰訊翻譯君APP、騰訊翻譯君在線版、騰訊翻譯君小程序等,總有一款合適你用。

我玩了一下騰訊翻譯君小程序,效果相當不錯,除了英文,它還有日語、韓語、法語、泰語等一共14種語言可以免費使用。



用它實時翻譯了一下《婚姻故事》里寡姐和司機吵大架的那一段——


伍迪·艾倫的電影出了名的話癆,我試了一下《紐約的一個下雨天》,也能搞定——


獨白特別多的《小丑》——


「機翻」效果還不錯,啃生肉的時候,借它能提升理解。

當然,有英字的時候碰到生詞,你還可以通過掃描、輸入的方式隨時查看翻譯,相當方便。

有了這個隨身的翻譯君,等於有了一個貼身翻譯小秘書,這樣,以後就不必等熟肉了,你也是觀影老司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vCYeXABgx9BqZZIP7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