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莫辯!英雄一夜之間淪為犯罪嫌疑人,為什麼總是好人受冤枉?

2020-01-12     奇遇電影

「東木」老爺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昨日在國內公映。


幾乎不出意外,老東木就是質量保證。上映後影片口碑節節攀升,豆瓣評分8.2分,還在持續上漲。

今早第一時間爬起來去看了,一個字:

況且,作為影迷,不為別的,就為老爺子一直以來都在替我們所有人,講述同一個故事——普通人的英雄夢想。


影片根據1996年震驚全球的亞特蘭大爆炸案真實事件改編。

理察·朱維爾(Richard Jewell)何許人也?

他是一名保安、一個拯救了無數人的平民英雄,也是一起恐怖襲擊的犯罪嫌疑人。

真實的理察·朱維爾,電影幾乎神還原了這個形象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舉辦期間,當地的世紀奧林匹克公園發生一起炸彈恐怖襲擊。爆炸造成了2人死亡(其中一人系爆炸導致心臟病發作死亡),111人受傷。

亞特蘭大爆炸案現場(歷史圖片)

理察是當時現場工作的一名保安,也是最先發現裝有炸彈包裹的人。他迅速聯繫了當地警察,並協助一起撤離該區域的人群,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事後,理察被媒體譽為英雄。

然而三天後,《亞特蘭大日報》披露,FBI根據「孤獨的炸彈客」的形象側寫,將理察列為首要犯罪嫌疑人。

媒體趁勢大肆跟進煽風點火,輿論開始轉了風向。

理察·朱維爾的律師Lin Wood向公眾展示,他的客戶被媒體誣捏成炸彈嫌疑犯(歷史圖片)

理察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英雄舉動居然會被當成是千夫所指的犯罪行為。

從此,他的噩夢開始了。

就是這麼一個充滿著轉折和戲劇性的故事,被伊斯特伍德搬上了大銀幕。

影片主要圍繞著整個事件的核心內容所展開,主要講述了爆炸的發生經過,以及之後理察為自己洗刷罪名的過程。

老爺子給扮演理察的保羅·沃爾特·豪澤講戲

老爺子今年已屆90歲高齡了,依舊這麼高產不說,拍起片來依舊乾淨利落不廢話。

每場戲幾個鏡頭咔咔就交代清楚了它的含義,不跟你來虛的,果然是「你大爺始終是你大爺」,不佩服都不行。

比如,影片開始的前三場戲就很清晰地介紹了理察和他日後的律師——沃森(由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獲得者山姆·洛克威爾飾演),以及他們倆是如何建立關係的。

憑《三塊廣告牌》的「廢柴警官」獲奧斯卡最佳男配的山姆·洛克威爾,這次神還原了理察的律師,沃森

理察·朱維爾,一個肥宅。他熱愛槍枝文化,曾自學法律,很有責任心,曾經做過警察,而且一心想要進入執法部門,但卻只能屈身干後勤。

理察·朱維爾和你我身邊那些正義感爆棚的大叔一般無二

沃森曾對他說,如果他有朝一日戴上警徽時,希望他不會變壞。

「一點小權力會讓人變成怪獸」,沃森的這句話也為整部影片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電影中的理察,塑造得非常立體。

你很少在電影里見過一個「英雄」像理察這樣的,既勇敢又怯弱。

在他身上,能看到所有普通人的善良,更多的是看到我們都有的毛病。

電影成功塑造了一個不一樣的英雄形象:他勇敢,也怯弱,和普通人一樣,身上很多毛病

他的形象很不完美,背景有些灰色,甚至還有過不良記錄;

他的一根筋脾氣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闖入宿舍阻止學生喝酒、高速公路攔截超速的車輛,接到過不少投訴;

最重要的是,他的形象欠佳。

理察從一個走在大街上會被人認出來的「英雄」,變成了眾人懷疑唾棄、媒體跟風報道、乃至FBI聲稱「接近定案」的犯罪嫌疑人。

從人生的頂峰跌落谷底,僅僅三天時間。

這件事後續帶來的陰影,卻幾乎籠罩了理察此後的一生。


看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最大感受,除了緊張,還有憋屈

老東木營造情緒的功夫是一流的,影片幾乎沒有出現一個特技鏡頭(爆炸場面除外),完全憑著對於現實事件的還原,就把這種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張力推向了某種極致。

截圖來自官方預告片,下同

比如說,理察憑藉著自己職業的某種敏銳度,很快發現了公園裡那個可疑的背包。

在確認了是炸彈後,既不能引發大範圍恐慌,又要儘可能地疏散人群,理察他們其實和我們觀眾一樣,並不知道炸彈何時會爆炸。


此時,片中的人物和台下的觀眾,達成了某種情緒的共振。

觀眾的緊張在於,片中的人物正在和時間賽跑;而角色們的緊張則在於,他們不僅要跑過時間,還在和自己的生命賽跑。

再比如,當FBI將罪犯的矛頭指向理察時,你也會感到壓力。

這些人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竊聽、監視、誘導、無孔不入的調查、讓人毫無隱私可言。而你並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執法機關,還會使出哪些「卑劣」的手段來摧毀他的內心。

看到好人蒙羞總是會激起人們的同理心,尤其是一個被冤枉的「英雄」,正義得不到伸張。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像受到了侮辱一般,內心有一股怨氣無處發泄。

更重要的是,這個理察,實在是有點太溫吞太配合了!

他始終覺得自己也是「執法人員」,所以面對FBI的那些官員們時,他畢恭畢敬,無比配合,哪怕是將自己的所有隱私全都暴露在外也毫無怨言,替對方考慮甚至到了一種無微不至的地步。這實在是太讓我憋屈了!

就連片中他的母親也生氣地朝他吼道:「你為什麼始終幫他們解釋!」然而他還是保持著一種「我沒有解釋,只是這是他們的正常程序」之類的態度。

理察的母親,雖然被強大的壓力壓得近乎崩潰,但依然是一個堅強的母親

其實,理察始終是那個理察

他相信法律,相信清者自清;他尊重政府部門,理解他們的工作;他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哪怕是挽救了那麼多人的生命,他也淡淡地表示:

「我只是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方,做了一件對的事。」


然而,他卻發現自己所信奉的這些準則、定理,已經實實在在地侵犯到了自己和身邊的人的權益。

他意識到那些他所堅信的公理道義,並沒有在他的生活陷入混亂時站在他的一邊。

至於那些所謂的政府執法人員,他們每一個都在戴著有色眼鏡,懷揣著滿滿的惡意、偏見和刻板印象,僅僅憑藉著他的過往、外貌、身材,就輕易地看低他、評價他、審判他。

他不是不生氣,只是他早已習慣了這種無力感,習慣了做一個替別人考慮、隱藏自己情緒的nobody,習慣了周圍人的嘲諷和忽略。


所以,當他看到自己的媽媽,在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後逐漸瀕臨崩潰時,他終於意識到原來比自己更無辜的,是他年邁的母親。

輿論把她的兒子捧上高地,又讓他迅速跌落「神壇」。而她目睹著這一切,眼看著周圍的流言蜚語無孔不入地傷害著自己的孩子,卻無能為力。

可憐的老母親,成為了這起爆炸案導致的又一個受害人。


從那刻起,理察終於決定開始反擊。


放眼當代影壇,伊斯特伍德簡直是泰山般的存在——穩。

今年5月,他將正式進入90高齡。這個年紀,一般人都在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

但伊斯特伍德非但還活躍在導演第一線,他執導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穩,都廣受好評。

這哪裡像一個年近90的老人?

從早幾年的《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2004,豆瓣8.6)、《老爺車》(Gran Torino,2008,豆瓣8.6),再到近兩年的《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5,豆瓣7.6)、《薩利機長》(Sully,2016,豆瓣8.3),他始終都在塑造英雄,書寫神話,為每一個普通的個體著書立傳。

現實中的人總會離開我們,而銀幕上的角色卻可以獲得「永生」。這或許正是我們還需要電影,還需要「東木」的原因。

從這位保守的「老牛仔」身上,我們總能看到整個時代的縮影,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訴說著每個平凡人的英雄夢想。

耄耋之年的他,步伐稍微緩慢了些,但卻始終堅定且充滿力量。

2018年,他在電影《騾子》(The Mule,2018,豆瓣8.0)里更是親自上陣,就像是一個不服輸的俠客。

當最後騾子被抓,駝著背,顫顫巍巍地把雙手舉過頭頂,漫長的對望里寫滿了傳奇,這好比就是導演對自己一生無聲的告解與緬懷。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故事發生在20多年前,為什麼還值得拍成電影?

因為裡面所指涉的兩大問題,20多年來,其實仍未有多少改變。

— 公權力的濫用;

— 為求流量帶節奏的無良媒體。


FBI的執法人員僅僅是為了對上級、對公眾有個交代,而草率地認定理察作為犯罪嫌疑人。

無良媒體一味地追求頭條和曝光,不擇手段地弄到自己想要的消息,大肆傳播搶占輿論高地,繼而引導輿論走向,心安理得的吃著「人血饅頭」。

這一切,是不是都很熟悉?在進入21世紀後,這些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相反,可能愈演愈烈了。

那些標題黨、那些聳人聽聞的假新聞,那些刷爆朋友圈的10萬+,和片中為求報紙銷量和名利的無良媒體人們,是不是很相像?

被重重包圍的理察·朱維爾的困境,也是現今我們的困境


這一切都與片頭沃森的那句忠告:「一點小權力會讓人變成怪獸」,形成了某種呼應。相比萬惡的恐怖主義襲擊,政府和媒體也成了片中傷害普通個人的兩股「恐怖力量」。

在這種沆瀣一氣的行為影響下,影片觸目驚心地刻畫了權力部門失職所可能引發的社會危機,以及對一個普通人能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電影是現實的藝術加工,然而相比片中那個平實但令人寬慰的結局,真實的生活要殘酷的多。


現實生活中,理察雖然在那件爆炸案發生的近三個月後,迎來了自己的清白。

但是他和那些誹謗自己的個人和媒體們之間的官司,卻一直持續了很久,甚至有很多媒體雖然與其達成了和解協議,但仍然堅稱自己的報道是「公平而準確的」。

直到2003年,真正的罪犯埃里克·魯道夫(Eric Rudolph)終於落網,這距離亞特蘭大奧林匹克世紀公園爆炸案已經過去了七年。

真實的罪犯埃里克·魯道夫,但他未在電影中露正面。相比爆炸案的恐怖主義,人道上的恐怖主義才更可怕

2005年,埃里克對自己所犯下的世紀公園爆炸案,以及美國南部的其他三起襲擊表示認罪。他總共造成了多達150人的傷亡。至此,理察終於恢復名譽。

而理察本人,也於2007年因心臟衰竭而病逝,享年44歲。

透過「東木」的電影,我們之所以能感到同理,是因為或許只有在那個世界裡,我們才不會覺得自己輸了,我們會覺得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我們需要他,需要牛仔精神,需要一個又一個平凡中的偉大,來時刻提醒我們,雖然時代變了,但總有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

很扎心,很好看的一部佳作,請大家一定要去支持老東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xfTmm8B8wMrh2LimF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