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傀儡、囚犯......這個蘇格蘭女王未免太慘了

2019-07-08     LicorneUnique

19世紀初的一個黃昏,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踏訪荷里路德宮,這座古堡曾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居住的地方,在這裡,孟德爾頌找到了《蘇格蘭交響曲》的創作靈感。這部音樂作品恢弘而悲壯,恰如瑪麗女王的一生。

蘇格蘭瑪麗女王肖像


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即瑪麗·斯圖亞特,或許是歐洲君主中最有悲劇色彩的一位。作家茨威格在為瑪麗·斯圖亞特寫的傳記中開篇便說:

未必有另一個女人在眾人筆下竟是如此不同——有人說她是殺人兇手,有人說她是女中英烈,有人說她是笨拙的陰謀家,有人說她是無辜的聖潔者……


瑪麗·斯圖亞特(左),伊莉莎白一世(右)


她與「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同樣貴為女王,卻有著極為不同的命運。一位早早宣誓不嫁,而另一位卻不斷經歷婚姻的波折;一位成就了日不落帝國,另一位尚未以才華與情懷為蘇格蘭增添榮光,就已遭到軟禁,最終被處以極刑。

瑪麗的一生成為很多後世藝術家的靈感之源,這幅維多利亞時代的繪畫描繪了牢籠中的瑪麗


作為君主,若論功績伊莉莎白成就不凡,而瑪麗卻不斷地捲入權力與慾望的旋渦,一世壯烈而又迷離。



襁褓中的女王



在茨威格看來,瑪麗的榮耀與光輝總是過早地來臨,她的心智還沒有成熟到能承受的程度,卻就得到了難以掌控的地位——這便是她一生悲劇的源頭。如果說,後世對瑪麗的評價總在天平兩邊搖擺,至少在這一點上,茨威格應沒有說錯。

19世紀繪畫作品中表現的瑪麗·斯圖亞特加冕場景


瑪麗出生於1542年12月8日,父王詹姆斯五世這時已奄奄一息,他的男性繼承人已一個個離去。聽到女兒出生的消息,詹姆斯並不欣慰,他說出了最後一句話「我們的王位由女人而得,也將由女人而去」,隨即咽氣。

一個女嬰,成了蘇格蘭的王。

1540年詹姆斯五世打造的蘇格蘭王冠及權杖等王權象徵物


加冕之時,瑪麗是個只能坐起,還沒會走路的嬰兒。人們給她穿上小號禮服,蘇格蘭貴族抱著她坐上王座,就連戴上的王冠,都得有人扶著以免滑落

19世紀藝術家描繪的場景里,仍在襁褓中的瑪麗·斯圖亞特


連話都還不會說的瑪麗,已是政治爭奪的中心。亨利八世要強迫這個女嬰嫁給自己的兒子,以此得到蘇格蘭。亨利八世過世後,英格蘭軍隊又湧入蘇格蘭,因為這個幼小的女王,這片土地一次次遭到血洗。


瑪麗自小與四位蘇格蘭貴族的女兒一起長大,這四個女子也名叫瑪麗,歷史上稱為「四瑪麗」。這些侍女是瑪麗的心腹,甚至在她最落魄之時也忠心護主

她的母親瑪麗·德·吉斯為了保全孩子的性命,把她藏到了修道院,後來又將她許給了法國的皇太子。那年只有5歲的瑪麗仍懵懵懂懂,像所有要出門旅遊的孩子一樣,高高興興地上了船,前往法國。



若只如初見


Francis Clouet/12、13歲時的瑪麗畫像/1555-1559年


在優雅的法國王宮,瑪麗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歲月。法國宮殿是當時歐洲最奢華的一座,中世紀的騎士傳統仍舊瀰漫於此,宮中之人精通禮儀,一切都顯得精緻浪漫。

這件純金琺琅彩吊墜製作於1540年代的法國,據說曾屬於瑪麗,上面有這位蘇格蘭女王的紋章,現在是蘇格蘭


法國的國王亨利二世,也即瑪麗未來夫婿的父親,以及眾多宮廷中的顯赫貴族,都對這個長相清純標緻的蘇格蘭女王寵愛有加,宮廷詩人更是紛紛讚賞她的美貌與才情。


瑪麗天資聰穎。在法國,她對歐洲貴族必須學習的各門學問都得心應手,很快便掌握了法語、拉丁語、希臘語、西班牙語等多門語言,還熱衷於騎射,刺繡等細緻活兒也是得心應手。

曾屬於瑪麗的縫紉剪刀純銀外盒,現存於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膚色白皙、身材修長的年輕女王舉手投足盡顯優雅,威儀與尊貴自然流露,豆蔻年華就擁有非凡的魅力。法國人對這位準太子妃喜愛有加,宮裡對這兩個孩子的婚禮十分期待。


1558年,太子殿下15歲,瑪麗16歲,兩人在巴黎聖母院成婚。瑪麗的婆婆是來自美第奇家族的凱薩琳,素以高雅品味聞名,她將婚禮安排得極為奢華,處處是金銀絲線織錦,瑪麗更是裝扮得極為隆重,詩人們讚嘆,她「比天仙還要美」。

這幅插圖里描繪了瑪麗擁有的珍珠項鍊、十字架、純銀聖物匣等


1559年,弗朗索瓦的父親過世,瑪麗的頭上又增加了一頂冠冕,蘇格蘭女王成了法國的王后。


就在瑪麗成為法國太子妃後不久,英國的女王「血腥瑪麗」駕崩。於是,瑪麗新的紋章不僅表明她是蘇格蘭女王和法國王后,在大人們的影響下,紋章里還加上了英國的標誌,表明她有權稱王。

這枚刻著瑪麗相關紋章的純金玉髓印章戒指,製作於1548-1558年的法國,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是的,就血統而言,瑪麗是英格蘭王位的繼承人,甚至比表親伊莉莎白更有權統治英國,因為亨利八世在世時曾宣稱他與伊莉莎白的母親安妮·博林婚姻無效,伊莉莎白就此成為私生女。

這串石榴石製作的天主教念珠與十字架據說曾屬於瑪麗,如今是英國皇家收藏信託的藏品


再者,當時正是宗教改革大潮洶湧之時。在部分英格蘭人看來,信奉天主教的瑪麗比起信奉新教的伊莉莎白一世更適合當英國的女王。

瑪麗的純金琺琅彩吊墜,上面描繪了耶穌受難的形象,可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看到


然而,政治的複雜遠超少女瑪麗的想像,雖然她有正當的權利,卻沒人真心為她伸張——法國要對付法國新教徒的起義,蘇格蘭因為宗教陷入分崩離析。在紋章上加入英國帶來短暫的榮耀,但這時的虛張聲勢卻無疑是日後的禍根。

瑪麗身穿喪服的肖像/1560年代/華萊士收藏館藏



很快,瑪麗無憂無慮的日子走到了盡頭。在蘇格蘭代瑪麗視政的母親在1560年過世。法國的少年國王卻身體孱弱,同樣是1560年,弗朗索瓦便匆匆離世。


18歲的瑪麗成了寡婦,她將悲傷寫成詩,長期穿著喪服,弗朗索瓦這位青梅竹馬一離世,她在法國的地位也開始動搖,婆婆凱薩琳·美第奇對她心存芥蒂,有關這個女人的著名傳說除了她奢華的品味,還有她的心狠手辣和投毒伎倆。瑪麗必須重返她的祖國。

Robert Herdman/《蘇格蘭瑪麗女王告別法國》/1867年



臨行前,法國宮廷為她舉辦的送別儀式隆重奢華,但瑪麗前方的道路註定艱難叵測。


蘇格蘭的日子



如今的荷里路德宮


瑪麗年少天真且缺乏作為統治者的經驗,但並不意味著她沒有盡力當個好女王。回到蘇格蘭,從小在法國宮廷里使用法語的女王,仍能用母語交流,以她高貴而親切的王者風範,得體地面對前來迎駕的蘇格蘭人民。

瑪麗在蘇格蘭荷里路德宮的房間


相比法國的宮室,蘇格蘭最好的宮殿也顯得昏沉陰冷。女王的心情也是暗沉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爭鬥不斷,她不能得罪任何一方,卻又無法令任何一方滿意。

瑪麗當年在荷里路德宮的臥床可能掛著與這件十分相似的帷幔



從法國進口到蘇格蘭的橡木柜子,據說曾屬於瑪麗女王,如今收藏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蘇格蘭和法國生活方式的不同,也為瑪麗帶來麻煩。這裡遠遠沒有法國宮廷考究,甚至有點粗野。新教勢力指責瑪麗精緻的生活習慣和穿著,指責她對天主教禮拜方式的遵循。宗教問題在當時極為棘手,瑪麗必須十分謹慎,這種謹慎顯然違背了她自由奔放的天性。

瑪麗的玫瑰念珠與祈禱書


但從後來的發展看來,更糟心的問題還在於瑪麗對英格蘭的態度。瑪麗派遣大使向英格蘭提交議案,試圖明確自己作為英格蘭儲君的地位,伊莉莎白的回應可想而知。但是瑪麗相信使臣的說辭,認為伊莉莎白對她曾表示支持。

瑪麗的銀制信件小箱,現存蘇格蘭藍尼克絲洛夫館(Lennoxlove House)


不過,也許這一切早就十分明了——在她從法國啟程打算經英格蘭回國時,伊莉莎白就沒有迎合她的意思,遲遲沒有批准瑪麗通行——哪個君主會容忍可能奪位之人踏上自己的國土?

瑪麗請求與伊莉莎白見面的信函


她們是勁敵,但這並不表示當時的伊莉莎白要置瑪麗於死地,事情恰恰相反。她們雖然一直沒有見面,卻長期通信,甚至曾以「最親愛的姐妹」相稱,據說還曾相互贈送過鑽石戒指等禮物。她們關心對方的婚事,當然,這也是出於對對方後代是否會爭奪王位的擔憂。也就是在婚姻這一話題上,兩位女王表面的融洽被撕裂了。

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


伊莉莎白一心想讓自己喜歡的Robert Dudeley與瑪麗成婚,以便控制瑪麗。但瑪麗天生不是傀儡,她溫柔嬌美的外表之下,跳動著一顆帝王的雄心。她選擇了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這樣一來,瑪麗與同樣來自斯圖亞特家族的達恩利勳爵所生下的子嗣將有權繼承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

後世繪畫中的蘇格蘭瑪麗女王與達恩利勳爵亨利·斯圖亞特


達恩利勳爵高大英偉,瑪麗仿佛第一次真正地體會到戀愛的滋味,沉浸在感情之中無法自拔。但激情對於女王是危險的,它蒙蔽了她的眼睛,以致於看不到這男人的本性。


達恩利勳爵貪婪、幼稚且狂躁,他不久就要求瑪麗給自己冠上國王的頭銜,又對女王和她身邊的人諸多猜疑,甚至還在瑪麗懷孕之時,在她眼皮底下殺害了一位大臣,夫妻之間的裂痕已難癒合。


這件琺琅彩心形吊墜盒為達恩利勳爵的母親定製,據說這件珠寶後來加上了緬懷達恩利勳爵的標記。背景中是瑪麗穿著喪服的肖像

1567年,達恩利的住處突然發生爆炸,他離奇地死在了花園中。人們認為勳爵並非死於爆炸,而是被勒死的。這下,女王成了疑兇。而這時候瑪麗做了個不明智的決定,她剛剛成為寡婦不久,就要嫁給博斯維爾伯爵,這位伯爵恰恰是謀殺她丈夫的疑犯之一。

博斯維爾伯爵四世,詹姆斯·赫伯恩


瑪麗嫁給博斯維爾伯爵的原因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女王被這個狂傲之徒強暴了。而在那個時候被強暴的女性為保全名節,只有與這個男人成婚。然而即使結婚,女王也已名譽掃地。民眾將她視作淫婦,沒有哪個蘇格蘭權貴今後還會支持她


這幅19世紀畫作里描繪了博斯維爾伯爵與女王的婚禮,畫面上有明顯的修補痕跡。據說瑪麗婚後兩日便想要自殺,後來卻不知是屈從婚嫁傳統還是別的原因,女王又寫信渴望得到伯爵的關注,這些信件後來也成了他人握在手裡的把柄

瑪麗是否有謀殺她的第二位丈夫,成了千古疑案,研究歷史的學者至今未能達成共識。而博斯維爾伯爵在審判後卻被宣判無罪,繼續為所欲為,讓這位天真浪漫的女王受盡屈辱,難再翻身。


囚徒生涯



列文湖城堡


一幫蘇格蘭貴族將女王囚禁在列文湖城堡。瑪麗當時懷著的一對雙胞胎在這座孤寂陰沉的城堡里流產。身在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大為震怒:

你們給我指出,聖經中哪一處允許臣民推翻君主?哪個國度、哪個基督教君主國制度有允許臣民侵犯君主、剝奪其自由或審判他的成文法律?……你們對蘇格蘭女王的態度我既不能贊同也不能容忍。

然而,伊莉莎白的怒火是無法讓瑪麗重新返回王座的。人們找到瑪麗放著信函的首飾盒,把不利於其他貴族的信件銷毀,卻留住了為女王定罪的文字。

瑪麗和兒子詹姆士的畫像


瑪麗被迫簽訂退位的文書,把她的王位讓給了只有一歲的兒子詹姆士,並被迫同意讓她的同父異母哥哥出任攝政。這位詹姆士在三十多年後,既是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也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詹姆士一世。


瑪麗的吊墜盒和項鍊,約製作於16世紀下半葉。吊墜盒上的兩幅畫像,據說分別是瑪麗和她的兒子詹姆士的肖像

金銀拉絲工藝製作的珠子內部可放入香氛



瑪麗幾經周折逃出了列文湖城堡,但是她卻已經無處可走。她懷著最後一絲希望,逃往英格蘭,期待伊莉莎白能為她爭取權利——但瑪麗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回應。她一到英格蘭,馬上又被囚禁起來。

可能曾屬於瑪麗的一件16世紀末純金琺琅彩及珍珠吊墜,現為英國皇家收藏信託所藏



只不過這次,她在蘇格蘭的僕人和隨從被帶來英國,讓這位悲劇女王的日子仍能維持優雅得體。瑪麗·斯圖亞特與當時囚禁著她的城堡的女主人一起刺繡,以她的溫厚善良贏得了身邊人的心。她沒有放棄希望,不斷給伊莉莎白和其他有可能幫助她的人寫信。

瑪麗被囚禁在英國期間所做的刺繡,現為英國皇家收藏信託所藏



瑪麗的髮網和針墊,現藏於英國阿尼克城堡


瑪麗寫了一封有一封信件,但十多年裡一直沒得到有力的回應——法國的查理九世曾經嘗試卻沒有結果,她的兒子詹姆士甚至拒絕讓她回國。

19世紀版畫作品中被囚禁的瑪麗



十多年的軟禁和兒子的拒絕,讓瑪麗心灰意冷,判斷力下降。她把希望寄托在外界試圖推翻伊莉莎白的計謀中,這些計謀也許並不縝密,瑪麗卻已看不清。

19世紀歐洲畫家Alexander von Liezen-Mayer的繪畫中表現伊莉莎白簽署處死瑪麗


1586年,瑪麗再次捲入疑案。一幫貴族發起刺殺伊莉莎白並復興天主教的巴賓頓陰謀,雖然後世學者中有人認為瑪麗參與這一陰謀的證據可能是他人偽造,但在當時,伊莉莎白的臣民紛紛要求處決瑪麗。

據說這是伊莉莎白在瑪麗的死刑執行令上的簽字


伊莉莎白並不願意處死瑪麗,一個原因是,處死一個合法的統治者將傷及君主制制度。另一方面,伊莉莎白後來不願意承認自己簽了死刑執行令,更不願這件事被提起,她們之間是否曾存在一絲真摯的友誼,後人也只能通過史料各自揣度。但迫於形勢,伊莉莎白不得不簽字,瑪麗已迎來了終結。

瑪麗·斯圖亞特的絕筆信


1587年2月8日,凌晨兩點,年僅44歲的瑪麗·斯圖亞特最後一次提筆,她寫道:「早晨八時,我將如罪人般被處決」。

據說這是瑪麗女王在臨刑前送給侍女瑪麗·西頓(Mary Seton)的純金琺琅彩珍珠項鍊



她對那些一直追隨她的僕從和侍女關照一番,而後穿上紅色衣裙,再披上黑色華服,仔細裝扮,鄭重地迎接天亮的時刻,然後劊子手舉起了刀,瑪麗在自己的禱告聲中離世。

這幅19世紀油畫描繪了瑪麗斬首前被蒙上雙眼的時刻



瑪麗被囚禁期間曾在她的衣服里繡著一句話:「我死即我生」。的確,她過世之後,天主教會將她列為殉教者,不斷有藝術家以她為靈感進行創作。更重要的或許是,儘管她在世時被剝奪了蘇格蘭的王位,也從來沒有坐上英國的王座,然而她的兒子卻成為了兩國的國王。

Albert Ernest Carrier-Belleuse/《蘇格蘭瑪麗女王》/1860-1869


至今,英國仍流傳著一首古老的童謠:「Mary Mary, quite contrary, how does your garden grow...」(瑪麗,倔強的瑪麗,你的花園怎麼了)。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童謠中的瑪麗,正是蘇格蘭的瑪麗女王。這個優雅浪漫的女子,仍倔強地「活」在藝術與音樂之中。

想看更多藝術八卦嗎?快來關注公眾號LicorneUniqu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t8T_2sBmyVoG_1ZYa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