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村裡老人講,浚縣善堂鎮臨河村南曾經有座臨河城,城中壞人多好人少,那些貪婪市儈、狡詐下作的居民經常做一些傷風敗俗、傷天害理的事,河神看在眼裡很是生氣,便想給城裡那些壞人們點兒顏色看看。
於是,河神化作一位換油郎,挑著兩桶香油天天到城中叫賣,他串大街走小巷吆喝遍了整座縣城,遇到了不少巧取豪奪、坑蒙拐騙慣了的小人用盡各種手段占他的便宜,讓他損失了很多香油。
城中有對好心的老夫妻,街坊們都喊他們張公張婆,老兩口眼見那麼多人坑騙糊弄一個窮苦的換油郎,心中很是不忍,便把換油郎請到家裡喝茶吃飯,還拿出自己家的芝麻送給換油郎,囑咐他不要再來城裡做生意。
化身換油郎的河神終於遇到了好心人,他心中早有主意,臨走時交代張公張婆兩句話:「扁擔開花石獅眼紅,切莫回頭快出北城」。
當天晚上,張公張婆做了同一個夢,老兩口夢見城南烏雲翻滾黃河咆哮,整座臨河城像籠罩在一口無形的黑鍋之下,看不到一絲光亮。
一覺醒來,張公張婆聯想到換油郎交代他們的話,感覺到是神仙在點化他們,如果出現扁擔開花石獅眼紅的情況,臨河城很有可能要出大事。
老兩口想通以後善心大發,逢人便說看見扁擔開花石獅紅眼趕快出北城門逃命,可是,人們都認為扁擔不會開花,石獅又怎麼可能紅眼,還嘲笑張公張婆說胡話。
過了幾天,城中縣衙口旁邊來了個挑著擔子賣柴的漢子,由於挑著兩擔柴走了很遠的路渾身燥熱滿頭大汗,他便脫下上身穿著的破夾襖放在扁擔上,可能是砍柴時被樹枝刮破了,那件破夾襖里的棉花露在外面,白白的很是招眼。
賣柴的漢子粗著嗓門兒大聲吆喝,招來了幾個在大街上嬉戲的頑童,他們圍著縣衙前的一對兒石獅子追趕嬉鬧,有個頑皮的孩子偷拿了母親的胭脂,把一隻石獅的眼睛抹得紅紅的。
恰好此時張公前來買柴,當他看到紅眼的石獅和賣柴漢子扁擔上露著棉花的破夾襖時,猛然想起幾天前換油郎說過的話以及自己做的那個夢,這不就是扁擔上開(棉)花,石獅子眼紅了嗎,人們都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應驗了!
張公哪裡還有心思買柴,趕忙一邊大聲吆喝著讓大家快出北門逃命,一邊匆匆忙忙跑回家,二話不說拉起老婆子就往北城門方向跑,可是,自作聰明的人們卻以為老兩口犯了神經,根本無人理會。
張公張婆出了北城門,跑了沒多遠張婆就跑不動了,張公只好背著她一個勁兒拚命地跑,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忽然聽到背後轟隆隆響聲震天,頭頂上電閃雷鳴,驚慌之下忘記了換油郎的交代,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
這一看不知要緊,只見滔滔黃河水巨浪翻滾,臨河城瞬間變成一片汪洋,除了張公張婆,城中再沒有一個人逃生。這就是「張公背張婆,黃河淹臨河」的傳說。
傳說畢竟只是個傳說,臨河古城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據史書記載,臨河縣城系隋朝至宋代時期的一座古城,算來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
臨河城最初不叫臨河縣城,在她之前稱作東黎縣。東黎縣是在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從黎陽縣分置出來的,到北齊年間(公元550—577年)廢置。
隋開皇六年(公元596年)在原東黎縣設置了臨河縣。《太平寰宇記》上說:「臨河縣,古東黎縣也。」《滑縣誌》也有這樣的記載。
到了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由於黃河水決堤泛濫,臨河城跟古黎陽城一樣被黃河水患沖毀,淹沒在浩浩史海之中。
臨河城遺址本來是一片方圓數里的鹽鹼地,當地人稱之為臨河泊。後來,臨河泊經過開墾,現在已經變成一片肥沃的良田。
來源:看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