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浚縣的來歷嗎?想了解她歷史久遠、盡經滄桑、流光溢彩的前世今生嗎?
尋訪浚縣歷史,傳揚優秀文化。「趣聊浚縣之千年古城」帶您穿越時空,品讀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城,了解一段跟她有關的歷史、一處景觀、一則民間傳聞的故事……
說起浚縣,當然繞不開浚縣城,熟悉浚縣的人都知道,最能見證這座遠近聞名的古城歷史的,當屬城西衛河沿岸明代留下的一段古城牆。
有人問了,根據史料記載,浚縣城修築於明朝洪武年間,掐指算來至今不過600多年,此文標題是不是搞錯了,咋就整出個千年古城呢?
乍一看,標題有瑕疵,咱們捋一捋往下聊,其實沒毛病。
話說浚縣並非只有600多年的歷史記載,而是一片有著數千年古老文明的土地。
根據考古發現及《浚縣誌》記載,早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晚期,也就是大概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在淇河下游以東地帶定居,到了大約4000年前的父系氏族時期,先民相繼開發了火龍崗兩側肥沃的土地,從事農牧業。五帝末期的舜帝就已經在頓丘(今屯子鎮蔣村附近)做買賣,說明浚縣在4000年前已經有了工商業的影子。
《尚書.禹貢》記載,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夏朝初期,大禹治水路過浚縣,還遊覽了大伾山。如今大伾山上的禹王廟、懷禹橋以及通向山南的懷禹路都可以佐證。
商朝末期,浚縣這塊兒地名稱作黎,直到西漢高祖初年,也就是2200多年前,漢高祖在這裡設置黎陽縣,這就是人們常說浚縣古城黎陽的由來,現如今我們還留存著以黎陽命名的街道、廣場,很多時候黎陽還代表著浚縣的身份。
西漢時期的黎陽縣也是有縣城的,當時的古縣城不是現在的浚縣古城,而是在大伾山東北方向大約15里的地方,這才是浚縣的第一座古縣城,細算下來,稱之為千年古城一點兒也不為過了吧!
又有人問了,既然浚縣有座2200年前的黎陽城,還有鼻子有眼兒地說古城在大伾山東北方向,怎麼就沒有留下一點兒痕跡呢?
原來在西漢時期,古老的黃河是從大伾山東麓而過,流向東北方向的,浚縣境內黃河古道留下的千年黃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我們所說的黎陽縣城,就坐落在古黃河岸邊。
黎陽古城建好180多年後,到了西漢元延四年,黃河大決口,將好端端的一座黎陽城沖毀了,城內的老百姓紛紛跑到地勢較高的黎山(也就是現在的大伾山)避水,從此,黎陽縣遷移到現在的浚縣城,黎陽古城也就不復存在了。
聊到這兒,大家也許就明白了,原來浚縣不是只有一座古城,還有一座被古黃河沖毀的黎陽城。
來源:看鶴壁 作者:郭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