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第二期,整體的感覺就是比起上一期,在音樂的精彩程度上有落差。大部分形態都很保守。
但亮點也很明顯。劉柏辛作為奇襲者中音樂形態最國際化、實力最強的選手,卻撞上了華晨宇的《鬥牛》,最後沒能獲得繼續演唱的位置,讓人相當遺憾。
其實「歌手當打之年」,本意就是要給更多「新人」展現的機會。比起高音炫技型選手,像劉柏辛這樣敢於把新的曲風形態與個人特質進行融合、帶到華語樂壇來的新生代,才是更值得被推崇的存在。
接下來敘述一下我對每一位歌手表演的觀感。
1、袁婭維《不虧不欠》
#D3-F5
R&B
歌曲在創作上很有意思,不只是簡單的華語抒情,而是在木吉他營造的質樸民謠氣氛中融入了Soul/R&B的律動感,同時突出人聲。據Tia在訪談中說,這是她在美國做專輯時,曾為A妹做歌的製作人拿來給她演唱的,對聲音的要求很高。
確實,歌曲在聲樂上的難度非常恐怖。音域超過兩個八度,且副歌不斷徘徊在C5-F5之間的女聲換聲區位置。同時由於抒情曲風的關係,這一段不能撒狗血強唱,要絲絲入扣地弱唱,還要在這樣的高難度音區中做出情感變化——光想想都要窒息了,而且很多聽眾還未必聽得出難度。
現場版的編曲增加了弦樂與和聲的配置,更多了一些復古的Contemporary R&B色彩,氣氛也更為華麗、更為殿堂感,加入了一些高音的轉音來豐富現場的聽感,既符合華語聽眾的審美,又融入了她定位的Urban風格。就演唱而言,她的完成度相當高,在音樂風格的平衡之中發揮出了個人的嗓音與風格特點,相當優秀。
2、MISIA《騎在銀龍背上》
F3-E5
Folk
原曲來自中島美雪,中文版被范瑋琪翻唱為《最初的夢想》,風靡一時。中島美雪是日本大神級的創作鬼才,這首歌和一般流行歌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首先開頭的音區就相對較高,第一句就已經接近全曲最高音,倒是副歌部分的音區相對來說並不突出。除去轉調外,全曲本身也有大量的臨時升降號,在流行歌里也不多見。結合一系列創作手法,整首歌從開頭開始就給人一種不斷翻山越嶺、翱翔青空的飛翔感。
現場版的編曲加入了更多的轉調,去增強歌曲中營造的「崎嶇」感,仿佛正在不斷地逾越一座座山峰。她的聲音一如既往地擁有飽滿的力量感。實際上高音的音區並不高,但勝在情感充沛且有質量,原曲的精神在她的聲音中演繹得如此動人。
3、毛不易《一葷一素》
#G2-E4
Pop/Ballad
《一葷一素》對毛不易有特別的意義,歌曲里表達的是對已然離開的母親的思念。歌曲依然沒有太多競技色彩——或許他只是希望把想唱的歌唱給想聽的人,勝負倒是其次。歌曲有著標誌性的大陸流行民謠特質,溫暖、流暢、平易近人。
這首歌里毛不易的表現比上一場要沉穩許多,溫厚的音色加上氣聲營造的氣氛,情感表達更為細膩。作為創作型歌手,他沒有選擇炫技型的競賽唱法,歌曲的譜面難度也不高,更像是他在通過這個舞台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聽眾。
4、周深《願得一心人》
#C4-E5
Pop/Ballad
詞曲作者是打造了《大魚》的錢雷和尹約,因此風格上也有承續,同樣的純凈、唯美。周深是類似歌曲絕好的詮釋者,因為他的聲音里有同樣純凈而唯美的禁慾系浪漫氣息。
歌曲除了開頭加入一段《在水一方》和一段高音之外,並未有太多大的改動,唱得依舊很穩、很順暢。但周深的嗓音適應面其實非常廣,希望下一次能聽到他更多其他面的音樂表達。
5、徐佳瑩《對的時間點》
G3-#D5
Pop/Ballad
歌曲來自林俊傑2019年的單曲,原曲在清新的木吉他音色之上發展出治癒的旋律。徐佳瑩的演繹很有自己的味道,漂亮的氣聲、細膩的咬字、純熟的換聲,讓她不需要唱到非常高的音區也能有非常細膩的情感表現。串入的《遇見》是個亮點,讓原本歌曲里那種透著光明與期許的氣息在「我聽見風來自地鐵和人海」的畫面感中轉向了更為寬廣、立體的空間中,是這首歌改編的一個巧思。整體而言,希望徐佳瑩能有像她的創作一樣的更多面表現。
6、華晨宇《鬥牛》
G2左右(Rap)#D3-#D5
Progressive Rock/Alternative Rock
典型的華晨宇出品,聽過前年鳥巢演唱會上首演,當時就覺得做得非常特別,融入了說唱段落、搖滾段落、合唱段落和類似教堂詠唱的氛圍,看似都是他常用的元素,但都有改動——開頭的說唱部分音區下探到了G2前後;進行到副歌的部分,速度不是越來越快而是變慢;整首歌的段落之間的對比更為分明。
就像華晨宇自己解釋這首歌時說的,他本想讓副歌越來越炸,卻掉入了死循環,於是他換了一種方式來寫這首歌。於是我們聽到這首歌時,發現它在副歌時驟然變慢、進入神性光環的氣氛,反而給了聽者更強烈的情緒刺激。
細究歌詞,會發現整首歌借「鬥牛」的場景在探討一種群眾圍觀之下的野性爭鬥,可以延伸到藝人與公眾的關係等領域之中。歌中低音的Rap部分是「牛」的角色,主歌旋律是「鬥牛士」的角色,而副歌部分則更像是高處的旁觀者。在前二者的交鋒之中,模糊了人與獸的界限,人類栽培出的暴力野性吞噬了人類本身,引發了人對靈魂與自然的思考。
簡單來說,歌曲借「鬥牛」的戲劇化場景,在描繪人心中的「獸性」、「人性」與「神性」之間的對話。「獸性」是嗜血的,「人性」是狡黠的,「神性」則是悲憫的。一個人的心中,一群人的鬼胎,乃至人與自然的彼此征服,都是在「鬥牛」。
歌曲在演唱上的難度也不小,從開頭的低音Rap到主副歌需要靈活地轉換髮聲位置,同時為了拉出對比,旋律部分的音區對男聲來說也整體偏高,不斷徘徊在男聲換聲點之上,最高音到了#D5,需要相當的穩定度。但他同時兼顧了高難度的唱與極富戲劇性的舞台表演。比起兩年前,他又在歌手舞台上展現出了新的進化形態。
7、劉柏辛《MANTA》
#F3-C5
R&B/Hip-hop
雖然參加過說唱節目,但劉柏辛其實不太應該被定義為單純的Rapper,她更像是一個遊走在R&B流行和Hip-hop之間的角色,比起「說唱」更像「唱說」。
《Manta》中你能聽到太空感的另類R&B氣息,編曲極簡,有大量電子元素,崇尚氛圍的營造,一種類似The Weeknd的色彩主導,還有一些類似Drake的內向化Hip-hop的痕跡,模糊了R&B和Hip-hop之間的氣息,在這個舞台上乃至在國內都是相對比較新的風格。
年輕的她颱風沉穩多變,表現不俗。她無疑問是所有奇襲者中實力最強、音樂形態最國際化的、最應該被留下的。
8、蕭敬騰《那女孩對我說》
D3-#F5
Jazz+Pop Rock
原曲出自黃義達2005年的專輯《專屬密碼》,當年大受歡迎,近年來有翻紅趨勢。歌曲雖然音域不寬,但音準並不好掌握,使用了為數不少的半音去塑造一種幽暗的惆悵色彩。
蕭敬騰的版本非常讓人摸不著頭腦,開頭的爵士引入顯得過度油膩,轉入歌曲後加入了一些流行搖滾元素,但問題就是,他把這首歌編曲做得實在太滿太滿了,滿到完全溢出,而原曲本是一種回顧過往、空蕩蕩的悵然若失,卻被改成了激烈無邊的狗血式苦情,尤其是Bridge部分的處理,多餘、無必要,整首歌像個長音大禮包,把唱Queen的格局搖滾精神頭裝進了一首抒情小歌里,整個舞台個人最不喜歡的表演。
我的三票
華晨宇《鬥牛》
袁婭維《不虧不欠》
劉柏辛《MANTA》
奇襲二選一
華晨宇《鬥牛》
節目歌曲已經在網易雲音樂上線,歡迎收聽。
這一期你最喜歡誰的表演?
*圖源湖南衛視歌手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