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外企廢掉的中年人

有些外企人還在留戀象牙塔里的生活,不願意離開;

也有些人果斷出走,尋找新的機會。

何去何從?

1

盧克最近很焦慮。

盧克說,我們公司前段時間裁員,

和我同時進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被幹掉了。

他前一天還在跟我暢想明年的工作計劃,

第二天一早公司全體員工就收到公司郵件:

XX因個人身體原因主動辭職——

其實就是公司嫌棄他年紀大而且又貴,直接辭退了。

盧克原本很欣賞他。

他肯吃苦,進取心強,非常aggressive。

盧克現在都清晰地記得他當初的豪言:

只要敢想,誰都可以當VP!這麼多機會,大家又都是聰明人,這家不行還有那家,是時代選擇了我們!

可惜,VP還沒當上,反而成了「4050人員」,需要加入「再就業工程」。

盧克很費解,從剛開始工作他就牢記長輩教導,

踏踏實實上班,認認真真工作,老老實實做人。

加上公司各種福利待遇也很好,盧克本以為可以歲月靜好地待到退休。

可現實給了盧克沉重的一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年輕時的盧克,從未想到會有這麼一天。

當年從名牌大學畢業,盧克歷經筆試,面試,

過五關斬六將才進入這家外企大公司做管理培訓生。

趕上外企在中國的黃金十年,盧克滿世界出差,

動輒出入五星級酒店,經常出席各種高端論壇,還一路升遷到部門經理。

盧克無比堅定地認為,自己正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上。

這也是所有外企人清晰而明確的職場路徑:

找一個好的行業,選裡面好的公司,然後從底層開始不斷往上爬。

從專員升到主管,又從主管升到經理,再從經理升到總監。

再往後,那就看運氣了。

2

但仿佛一夜之間,外企在中國的好日子到頭了。

硬碟巨頭希捷宣布關停其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蘇州工廠,

甲骨文被曝裁減200多個北京研發崗位,而通用電氣則關閉了上海技術中心。

從英特爾、雅虎、奔馳,到惠普、摩托羅拉、默沙東、阿爾斯通……

從IT業、製造業到醫療行業,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

正在排著隊搬離北上廣的CBD,有一些公司搬到郊區租金更便宜的區域,

還有一些,徹底離開了中國。

這一切正在並可能繼續發生。

外企滑坡的原因暫且不去探討,對於每一個在其中工作的外企人來說,

由此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每家外企都喜歡組織的一個公司集體活動是Family Day,

召集員工和員工的家人一起來公司做做遊戲,增進感情,

讓大家在公司真正找到家的感覺。

但如今現實殘酷:需要你的時候,你是家人,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是廢人。



一名藥企員工在知乎上寫到:

每到年會時,看著一個個同事上台領五年長期服務獎,十年長期服務獎,甚至還有二十年的同事。你會突然覺得身為這裡的一員,這輩子都不想掉隊。

然而事情就發生在今年,一個合同到期的同事竟然沒有被續約,我們都很吃驚,頭一次知道這個「溫馨的大家庭」是會拋棄家庭成員的。

溫馨只是假象,一旦運營出了問題,資本就會露出無情的面目。

年富力強的時候,你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為你提供光鮮的環境和優厚的待遇。

年老色衰的時候,你就是資產負債表中的「成本」,不是被縮減,就是被優化。

3

一個同學,本來在一家瑞典公司做採購經理,

油水足,待遇好,老婆剛懷了二胎,小日子蒸蒸日上。

誰知公司突然以經濟不景氣為由,派他去常駐杭州。

美其名曰「調整組織架構」,其實就是「逼他走人的節奏」。

同學權衡再三,咬牙接受,從此和老婆孩子過上了牛郎織女的生活。

還有一個朋友,本來在一家500強企業做中層,位高權重。

她情商又非常高,在公司里左右逢源,是我們中間成功的典範。

一轉眼,一切都變了:

原來的CEO退休,換了一個和她不對付的新老闆。

新老闆大刀闊斧地改革,她管的那一塊業務突然變得無足輕重。

她跟我們抱怨,每天都被老闆擠兌,做的事情都是無用功!

也想要跳槽,可是這把年紀,加上高昂的薪水,外面根本沒什麼適合的好機會。

沒有好辦法,只能繼續煎熬。

是啊,除了耗下去,還能怎樣?



別看很多人口號喊得響,什麼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什麼市場行為,雙向選擇。

等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沒那麼簡單。

對於一個在外企大公司呆了很多年的高管而言,

他的能力已經被公司「結構化」了。

雖然在這個體系中,他們可能遊刃有餘,

但一旦離開那個熟悉的環境,他們會失望地發現,

多年積累的能力根本派不上用場。

以前在業內呼風喚雨,是因為他站在一個大平台上。

一旦離開了這個平台,他們立刻變身成nobody。

換句話說,自己頭上的耀眼光環並非真正來自真實能力,而是平台的威力。

然而這些人不努力嗎?

當然不是,他們熬夜開電話會議,頻繁出差,

跨部門協作,專業知識講起來頭頭是道。

可真的動心想要離開時,卻發現離開了外企,自己好像啥也不會。

4

在外企獲得所謂的成功,往往依仗兩個方面:

要麼聰明,會交際,懂政治;要麼敢拼,業績高,貢獻大。

但歲月告訴我們,最終打敗很多人的,恰恰是他們自以為安身立命的東西。

  • 首先就是年齡的增長。

年輕時追求上進,想要突破,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拼去闖。

但有了家庭後重心就會不自覺地偏移,以前可以200%投入到工作中,現在只能投入50%。

  • 其次是對於規則的認識。

打個比方,在室內拳台上,有著一套完整的規則,

職業拳手可能還有點優勢,但在你死我活的叢林社會中,

職業拳手根本不是那些整天摸爬滾打叢林殺手的對手。

原先苦苦追求的那些能力,

比如怎樣更快地獲得管理層的支持,如何擺脫部門掣肘,

甚至是彙報技巧,政治鬥爭,都是為大企業複雜的組織架構而設置的。

但假如來到一家非常扁平的公司,

修煉的這些「屠龍術」反而毫無用武之處,

他們的生存能力反而不如在民營企業浸淫多年的老油條。

更別提做的那些精美漂亮的PPT了,

外企喜歡用無盡的郵件、會議和流程把人框死,

但在很多民企,把事情搞定才是首要任務,

外企人善於甩鍋的優點反而成了弱勢。



況且,在外企工作令很多人天然地產生一種優越感。

籬笆上有人發帖,說她的好多同事跳槽去了國內的競爭對手,升職加薪,

但她也聽說其中有一家,如果晚上9點前下班是需要打報告的。

她寫道:

這又何必呢?太累了,生活同樣重要。我還是更習慣現在外企的工作氛圍,晚上六點下班,休假就是休假,不用回郵件,也不會有人打擾你。

還有IT界的外企,和國內的狼性文化比起來,更是奇葩一樣的存在。

這些公司比起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要舒服得多。

他們下午六點下班,極少加班,但工資福利並不比其他企業差。

有人認為這已經是一種「路徑依賴」:

大部分人已經習慣被外企化了,習慣之後,會更願意去同一種公司。

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外企人成了溫水裡的青蛙,當水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想跳出去卻跳不動了。

5

出路何在?

盧克想到了內部突圍,但他發現,在一個龐大的體系之中,

想要做一點小小的突破,改變的難度都超乎想像,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

要麼換一家外企?

但誰都明白,其實大多數大公司都差不多,

跳來跳去並不會給自己的職業履歷加分。

去民企?

倒是有人勇於嘗鮮,可聽說如果和老闆關係不好,

做再多也沒用,再說裡面盤根錯節的關係鏈,想想就頭疼。

乾脆去創業吧?問題是值不值得?成功率多高?失敗了損失多大?成功了收益是什麼?

幾個問題捫心自問,就打起了退堂鼓:

早十年讓我創業,我可能就去試試了。

可現在拖家帶口的,思來想去,盧克還是決定繼續待在公司,把牢底坐穿。

大不了到時候拿賠償走人!未來?走一步看一步吧。

盧克遲疑著說,外企嘛,有走的就有來的,你看特斯拉不是剛又在上海開廠了嗎?

人生在世,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把握好這八個要素,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組織裂變、激活團隊、賦能、全員經營!

業績倍增,老闆身心解放!

人人成為經營者——阿米巴經營系統班

【主 辦】:和英諮詢全國各分公司

【課程主題】:揭秘「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高收益秘訣

【核心內容】:獨立核算、激活組織、全員參與、利潤倍增

【授課方式】:系統理論講解、案例剖析、操作練習、提問諮詢解答

【招生對象】:董事長、總經理、股東、副總、總助、財務、人事等負責人

想了解更多企業經營管理精髓,實現企業利潤增長15%,你不容錯過:

點擊"了解更多"詳情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Odb_G0BMH2_cNUgyH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