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今年5月在紐約逝世,享壽102歲;他是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與其妻子盧愛玲
10月23日,貝聿銘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東城的故居以800萬美元的價格上市待售,由佳士得國際房地產公司(Christi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處理該房產相關出售事宜。
這次出售的是貝聿銘與其妻子盧愛玲位於Sutton廣場11號的聯排別墅,始建於1899年,貝聿銘夫婦於1973年從名為Laura Delano的先生手中以21.5萬美元購得。
其內部結構和室內設計都由貝聿銘親自設計,具有現代主義美學特徵。
房屋戶型圖
從戶型圖上看,小樓面積並不大。建築主朝向是東南,入口在西北側。平面成長條形,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為酒窖,中間設有一部弧形樓梯貫通上下,同時設有一部垂直電梯。平面布局經濟實用。
別墅包括了四個臥室,三間浴室,書房,餐廳,花園及地下溫控酒窖等,並帶有私人電梯。總面積3848平方呎,約合427平方米。在美國也算是純正的豪宅了。
1970年左右,貝聿銘夫婦在紐約的家中。攝影 Dennis Brack / Black Star
而且房子地理位置絕佳,所處的Sutton廣場以「小倫敦」而聞名。也是最為名流雲集的小區之一,瑪麗蓮•夢露、阿瑟•米勒等都曾居住於此區,如今聯合國秘書長官邸就在幾步之遙。
大型白色旋轉階梯與天井形成優美的畫面,十分優雅而氣派,這是貝老最擅長的設計手法。
幾何天窗將自然光線優雅切割並灑落,富有張力的樓梯線條色彩分明
從內部裝修看,貝聿銘的設計還是十分簡樸低調。但是貝聿銘夫婦常常在這間可以看到公園的客廳中,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流藝術家朋友,受邀者包括藝術家,建築師,甚至美國國務卿。
貝聿銘為房子安裝了落地窗,引入光線,並能享受絕佳的視野
客廳區域布置傳統,擁有著完善的會客功能。白色牆面搭配深色家具,整體十分沉穩。而一條米白色的幾何地毯和室外的綠意,勾勒出明亮舒適的氛圍。
綠色的短絨地毯,與屋外綠蔭交匯,帶來清新自然的氣息
貝聿銘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書房,據說很多時間他都在那裡為新建築起草設計。在工作時經常聽巴赫或貝多芬的音樂。
貝聿銘從小就嗜書如命,到了中年,他閱讀的涉獵更加廣泛。這一點從他書房裡整牆的書櫃就可以看出來。
明亮的餐廳好似藝術博物館,設有放置了藝術品的幾何立柱,白色大理石地板的斑駁紋路更是為這個白色空間增添了幾分深邃的雅韻。
搭配餐桌的是經典的Ton椅,餐廳一側的推拉門直通花園
其實,貝聿銘的家中各處曾擺滿了大量收藏的藝術品,比如趙無極、Jean Dubuffet、Willem de Kooning、Franz Kline等等知名藝術家的雕塑和畫作。
趙無極(1920-2013)《27.3.70》,1970年作。
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棕與白》,約1947年作
在貝聿銘過世後,大部分收藏藝術品和房產分開處理,所以我們此刻看到照片中的藝術品相對較少。(不過房地產和收藏品兩者皆由佳士得公司負責相關出售事宜)
餐廳另一側是廚房,黑白幾何瓷磚以強烈的視覺效果清晰地劃分出這一區域。
臥室的壁爐由木頭和大理石構成,樣式相對其他的皂石壁爐更顯復古
明亮舒適的主臥在三樓,這裡同樣擁有大面積的落地窗可以欣賞美景。床頭處採用嵌入式壁櫃設計,方便收納,保持整潔,也讓整個空間更顯得寬闊。
從著手設計該居所時,貝聿銘便主張在房子背面都安裝落地窗。
這不僅僅使得室內明亮通透,也讓內部居住的人可以自在飽覽周圍綠蔭環繞的景觀,眺望東河、皇后區大橋,甚至不遠處的羅斯福島。
皇后區大橋(Queensborough Bridge)是跨越紐約東河的一座重要的懸臂橋
初步估算,這次拍賣的總價值在2億3000萬人民幣以上,其中住宅800萬美元,59件藝術品250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房子從1973年的21.5萬美元,到現在價格幾乎翻了40倍!
再次回首
貝聿銘經典建築之美
羅浮宮,法國巴黎 / 1989
中國銀行大廈,中國香港 / 1990
蘇州博物館,中國蘇州 / 2006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 / 2008
美秀博物館,日本京都 / 1997
甘迺迪圖書館,美國 / 1979
盧斯紀念教堂,台灣 / 1963
國家美術館東樓 美國 / 1978
- END -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