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權轉載自每人Auto(ID:meirenauto)
原標題 | 為什麼安徽盛產造車大佬?
作者 | 徐晴
編輯 | 辛野
李斌、王傳福、尹同躍、余承東……一支底色鮮明的徽軍,正在汽車行業崛起。整個安徽,造車的氛圍都很濃烈。全國每4輛出口汽車中就有1輛「安徽造」,全國每生產10輛新能源車,約有1輛「安徽造」。
和如今紮根安徽不一樣,造車大佬們,當年卯足了勁也要離開安徽。
01
「不要東奔西走,就在安徽干到底」
如果不是蔚來總裁秦力洪主動在媒體溝通會提起,少有人知道,他的同事、蔚來創始人李斌還有另一重身份——「合肥市高級招商專員」。
秦力洪還開玩笑說,李斌從合肥市政府拿的工資,比他在蔚來領的工資要高。因為,到今年10月,已經有四五十家公司圍繞著蔚來投產、落戶合肥。
李斌出生於安徽安慶太湖縣,17歲頂著縣文科狀元的光環考入北大,走出安徽。29年後,已經是「出行教父」的他,又回到了家鄉,被省會合肥托舉了一把——2020年初,在蔚來「躺進ICU」最艱難的時刻,合肥政府大手一揮投資超70億,救這家車企於水火,也解了李斌的燃眉之急。
作為回報,蔚來中國總部落子合肥,蔚來還肩負起5年內成為合肥千億市值的龍頭企業,「帶動合肥乃至安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在那之後,蔚來股價一度飆漲,合肥跟著獲封「最牛風投機構」。李斌也沒有食言,開始頻頻公開為合肥站台,「我現在見到每一個人,都要跟他說『你趕緊來合肥』」。
見到比亞迪的董事長王傳福時,李斌就是這麼說的。2022年央視《對話》的一場訪談里,李斌提起他和王傳福在一個行業大會上相遇,王傳福問他:「你在安徽到底怎麼樣?」李斌用幾個數字,舉例介紹了安徽的營商環境和辦事效率都在改善。
從後來的進展看,李斌的話,王傳福聽進去了。2021年8月,比亞迪在合肥投了150億的園區正式破土動工。從簽約到開工,僅僅花了42天。短短10個月後,比亞迪合肥項目的第一台整車順利下線。同年,比亞迪還將目光投向安徽蕪湖代管的縣級市無為,斥資200億在那裡新建了新能源動力電池及配件項目。
無為是王傳福出生的地方,也給予了比亞迪大力支持。有報道提到,項目建設中,不管什麼樣的問題,蕪湖政府的態度都是「不說不能辦,只說怎麼辦」。無為經濟開發區還掛出了一個大條幅,上面寫著「比亞迪為家鄉爭光,家鄉為比亞迪助力」。
比亞迪的確爭氣。王傳福早在2009年就登上過胡潤百富榜,問鼎中國首富。而從2022年至今,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一路狂飆,從300萬輛、400萬輛、500萬輛到600萬輛,打破紀錄的時間越來越短。今年8月,在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的現場,一向以冷靜克制的工程師形象出現的王傳福,提到四五年前比亞迪身處低谷期時的不容易,罕見地哽咽落淚。
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是一輛騰勢N7,王傳福親自把鑰匙遞給了車主、得到創始人羅振宇,後者也是安徽蕪湖人。羅振宇很為家鄉的產業自豪,「乘用車銷量走在全國前列的兩個品牌——奇瑞和比亞迪,一個是蕪湖的自主品牌,一個是蕪湖人創辦的品牌」。
王傳福向羅振宇交付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騰勢N7。圖 / 比亞迪官方
和蔚來、比亞迪近年才落戶不同,奇瑞是安徽土生土長的汽車企業。上世紀90年代末,脫胎於蕪湖最早的汽車項目,奇瑞成為最早一批跑出來的自主車企之一。奇瑞集團現任董事長尹同躍,早在1996年就從一汽跳槽至奇瑞,一待就是近三十年。
如今的奇瑞,依然憑藉年銷百萬的實力,穩坐第一梯隊。而奇瑞和華為智選車聯手打造的首款高端新能源車型智界S7,也斬獲了不少關注。智界品牌由尹同躍親自挂帥,是他口中和華為「非常大的合作項目」,「很多車型由奇瑞設計和製造,這個量會非常大」。
智界S7。圖 / 鴻蒙智選官方
而華為那邊,極為重視智選車業務,屢次三番親自下場代言賣車的余承東,同樣是安徽人。1969年出生於安徽六安霍邱縣的他,24歲加入華為,一路從一名小小的研發人員,做到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從手機到汽車,余承東保留了他一貫的「大嘴」風格,更讓「遙遙領先」這四個字成了流量密碼。
一支底色鮮明的徽軍,正在汽車行業崛起。整個安徽,造車的氛圍都很濃烈。如今,安徽已經將汽車產業作為全省「首位產業」。據測算,全國每4輛出口汽車中就有1輛「安徽造」,全國每生產10輛新能源車,約有1輛「安徽造」。
業已成功的企業家們,也肩負起為家鄉招攬人才、吸納資源的任務。李斌兼職「合肥招商專員」的同時,王傳福也成為「蕪湖招才大使」。人才來了,就不能再讓他們流失,用李斌的話說,「不要東奔西走,就在安徽干到底」。
02
走出安徽
和如今紮根安徽不一樣,造車大佬們,當年卯足了勁也要離開安徽。
王傳福、尹同躍和余承東都是60後,經歷過窮苦的童年時代。王傳福的父親是個木匠,家裡有八個孩子,王傳福排行老七,孩子多,「小時候窮得沒飯吃」。到他十幾歲的時候,父母都去世了,留下來的遺產是兩間茅草房子。讀書時,是大哥和嫂嫂打工替他出的學費,一周的生活費只有10塊錢。當年如果不是哥嫂堅持,王傳福差點輟學去廣州打工。
余承東的境況沒比王傳福好到哪裡去。有一次接受採訪,他用一句俚語形容早年農村生活的凋敝,「小孩棉褲腿露個洞,手腳年年都凍爛。」
李斌是出生在下一個十年的晚輩,他的童年生活條件也很艱苦。很小的時候,李斌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李斌是那個時代的留守兒童,跟姥爺生活在一起。姥爺養了幾頭牛,李斌的少年時代,跟山坡、草地、吃草的牛一起度過。
他們身上刻著時代的印記,也跟安徽在上個世紀的境遇同頻——安徽地處「吳頭楚尾」,屬於邊緣地帶,這裡多山,多丘陵,不只會擋住人的去路,也阻斷著經濟上與外界的往來。
或許正是艱苦的童年,讓人生出向外生長、獲得更好生活的願望。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村子、走出縣城,甚至走出安徽。而擺在窮孩子們面前的路,只有讀書。
安徽自古以來就是興學重教的地方,中國封建科舉制度廢棄之前的最後一個狀元、著名經學家吳承仕的故里就是安徽歙縣。幾乎每個安徽人,自小都會聽著狀元們的故事長大,他們也把讀書上學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余承東曾經說,自己人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就是繼續讀書——在當時,寒門子弟十四五歲輟學外出打工,或是留在家裡照料田地才是主流選擇,余承東的父母也是這麼打算的。但余承東堅持上學,他對父親說,農忙的時候我回來當農民,農閒的時候去上學總可以吧?父親最終答應了。
高考正值農忙時,在複習最緊張的階段,同學們抓緊時間做最後衝刺,余承東還在地里幹活。在個人努力、意志力和時代機遇的共同作用下,1988年,余承東考了全縣理科第一名,上了西北工業大學,之後又考上清華大學無線通信系的研究生,依靠獎學金讀下了碩士學位。
1993年加入華為,是余承東人生做過最重要的決定之一。三十年間,華為從200多號員工干到了20萬員工,余承東也一路奮鬥,攀至高位。向來強調不會虧待奮鬥者的華為,給了這個出身寒微的年輕人足夠大的舞台。
造車徽軍里的另外幾位,也都擁有很高的學歷。王傳福本科是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讀的是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後來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讀碩士,為他後來造電池、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尹同躍則考上了安徽工業大學的汽車製造專業,畢業後到一汽的紅旗轎車廠做工藝員,一路做到總裝車間主任。造車,他最根正苗紅。
要說高考成績最好的,還得是李斌。1991年,他考進北大社會學系,畢業那年,正趕上國內網際網路行業開始走向火熱。
與上一代走出安徽的造車人不同,李斌原本的專業與汽車毫無關聯,但網際網路讓他「曲線救國」。他先跟做汽車諮詢的同學合夥創業,成立了易車網,賺著汽車廠商的廣告費,成功上市。掌握了足夠的資本後,李斌又從乙方變成甲方,2014年,一腳跨進造車的領域,創立了蔚來。
03
新一代徽商
如果說,讀書鋪就了這些安徽人走向更廣闊世界的道路,那麼天性里對成功的渴望,則在多年後讓他們又回到了同一片戰場。徽商做生意的精神和傳統,也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影響著當年的年輕人們。
李斌的姥爺除了養牛、賣牛,還在村子裡開了一個小賣部,賣百貨、煙和藥酒,所以李斌常幫姥爺記帳。或許是這段經歷影響了他,上大學時,他不像身邊的同學把心思全都放在讀書上,而是前前後後打了五十多份工。
還沒畢業的時候,李斌就拉著四個大學同學創業,開了公司。他們租了幾台伺服器,以註冊域名、建網站等服務賺錢,高峰時,一個月的流水能有十幾萬。無論是做生意的膽識,還是抓住時代機遇的眼光,不是人人都有的。
王傳福離開研究院下海創業時,則是受到了自己的表哥呂向陽的啟發。呂向陽比王傳福大四歲,一樣在農村家庭長大,早年在安徽一家銀行乾了十幾年,下海經商浪潮奔涌的九十年代,他辭掉了體制內工作,去珠三角做貿易金融投資業務,賺到了第一桶金後,又涉獵房地產、紡織品等行業,積累了不少財富。
等到王傳福成立比亞迪,想要投資電池生產線卻缺少資金時,也是呂向陽出資250萬,為表弟提供了最關鍵的幫助。徽商行走在外,用會館把老鄉聯繫在一起,強調同舟共濟、以眾幫眾,呂向陽多少也受此影響。
2003年,王傳福以2.7億的價格收購了西安秦川汽車77%股份,開始造汽車和電動汽車,命運的齒輪飛速轉動。如今,比亞迪成了新能源行業毋庸置疑的第一名,呂向陽則憑藉著當初的投資身家千億,一度成為廣州首富。對他來說,這是人生里最成功、最重大、回報最豐厚的一筆投資。
從安徽走出去的他們,也在之後的許多年裡回到安徽。動力都來自於做點事情的渴望。
最早踏上這條道路的是尹同躍。上世紀80年代後期,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想進入中國市場,決定和上汽集團合資組建上海大眾。彼時,尹同躍參與見證了這一「聯姻」的過程,去德國、美國學習了一大圈,為合資公司做準備。1991年,他被任命為總裝車間主任。
人的命運常常與時代勾連。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招商引資,選擇哪個產業、哪家公司,對政府來說是個技術活。選對了,相當於稅收、就業、GDP都有了保障,城市、省份的發展可以往前邁出一大步。
當時的安徽,看中了汽車產業,專門組建了考察團到先進企業學習。時任安徽省蕪湖市市長助理的詹夏來到一汽,據傳言,他「一眼就看中了老鄉尹同躍」,邀請他回安徽,籌建汽車廠。
創業不易。對尹同躍來說,從前在企業里前途光明,旱澇保收,如今自己建立公司造車,錢、工廠、生產線、供應鏈,都是從零開始,風險巨大。但打動他的一句話是,「我們做中國人自己的汽車」。
1996年,奇瑞汽車只有蕪湖的幾間破磚瓦廠、政府提供的30萬啟動資金,和靠遊說從一汽帶來的員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三年後,奇瑞的第一台發動機下線,點火成功,這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在造車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上,奇瑞有了突破,造車不再是天方夜譚。
2001年,奇瑞的第一款汽車「風雲」正式上市,這是一款三廂轎車,搭載的發動機和關鍵參數與桑塔納在一檔次,價格卻低了三分之一,高價的合資車市場被奇瑞劃開了一道口子。隔了一年,奇瑞的銷量突破5萬,又過一年,達到了18.9萬,躋身國內轎車行業的「八強」。銷量數字增長之快,很像這兩年的比亞迪——2007年8月,奇瑞第100萬輛汽車下線,成為第一個邁進百萬俱樂部的自主品牌;2011年7月,奇瑞又是國內第一家衝到300萬輛的自主品牌。
那幾年,安徽蕪湖政府為奇瑞提供了許多支持,除了資金和廠房的地皮,政府還從國外引進一款發動機和一條二手的發動機生產線,請來二十多名外國專家一起造車。設備和經驗,都為當時的奇瑞補充了一些燃料。
04
命運分野
正如舊時徽商衣錦還鄉,在江南的土地上蓋起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一樣,汽車界的新派徽商回到家鄉,也會刻下自己的烙印。
2018年的一個春天,王傳福回到了老家無為,跟幾位縣領導一起重遊了母校無為二中,還參觀了比亞迪出資修建的比亞迪大橋,造訪了無為縣城南新城,看看老家發展成了什麼樣。
小時候熟悉的建築、街道都被推翻重建了一遍,但王傳福感慨說,「水還是原來的水,菜的味道還是一樣。」這位企業家對故鄉有很深的感情,接受當地媒體採訪的時候,他表示,適當的時候回來。三年後,無為等到了那筆200億的投資。
回到安徽的還有蔚來。
緣分起源於江淮汽車。作為安徽的本土汽車企業,江淮汽車有幾十年的歷史,前身是創建於1964年的合肥江淮汽車製造廠,也是國內最早嘗試新能源車的車企之一,2002年就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李斌造車的初期,像眾多創業的汽車品牌一樣選擇代工模式,他選中的就是江淮汽車。
最初那幾年,蔚來站在高光下,頂著造車新勢力的名號,風頭無兩。但到了2019年,蔚來虧損超110億元,資金鍊像崩到極致的皮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斷裂。屋漏偏逢連夜雨,接連發生的三起ES8自燃事件,導致4000多輛蔚來汽車被召回,銷量斷崖式下跌不說,股價也跌到1美元的退市紅線附近。為了活下去,蔚來裁掉了約3000名員工,李斌則四處奔走,尋找新的融資。
在投融資領域,合肥被稱為「中國賭城」。第一個「賭局」是在2008年,合肥找到了京東方——國內最大的螢幕製造廠之一,將三分之二的資金全部投入了京東方六代線。投資的時候,京東方還是「虧損王」,如今,京東方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產品的龍頭企業。
第二個「賭局」就在2019年。合肥政府化身白衣騎士,用一筆73億的巨款,把蔚來「從ICU里救了出來」。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帳,按蔚來中國約占蔚來85%估值、合肥市相關戰略投資者占蔚來中國24.1%的股份去算,除去投資額,合肥市相關戰略投資者賺了1123億元。
蔚來把總部定在合肥,除了投資的條件置換外,也有自己的考量。李斌測算過,蔚來的車輛從合肥運出,平均一輛車的運輸成本能下降4000到5000元。
比亞迪同理。回到安徽,投資合肥和無為的王傳福,故鄉情只是一方面,供應鏈和地理位置才是實打實的便利。
如果在安徽省畫一張新能源地圖,將會看到這樣一幅圖景:在合肥,有大眾新能源汽車的中國總部、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江淮汽車大大小小共9個整車廠,蔚來中國總部;蕪湖有奇瑞新能源工廠,無為、蚌埠、滁州、阜陽都有比亞迪的新型動力電池、電池材料等生產製造基地。整個安徽,共有16家汽車產業鏈相關的上市公司。
供應鏈是整個汽車製造最關鍵的一環。以電池產業為例,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部件,在整車成本中占比近40%,可以說,電池的價格關係著整車的價格。這幾年,中航鋰電合肥基地項目在長豐縣落地,總投資248億元;孚能科技與蕪湖市簽約;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有五家在安徽有所布局。
有扶持政策,有產業鏈,有地理優勢,安徽還有人才儲備——因為產業發展得太快,對人才的需求增多,尹同躍的母校合肥工業大學,目前已經成了「汽車界的黃埔軍校」。
當年走出去,如今殺回來的造車徽軍,他們在當下也有了不同的境遇。
比亞迪成長為新能源行業的巨獸,左手造車、右手造電池,以每月二三十萬輛的銷量超前狂奔,2023年有望衝擊300萬的年銷量。奇瑞幾經沉浮,瞄準了高端新能源汽車的方向,但智界能不能從「華為系」品牌脫穎而出,仍需接受市場的考驗。
最為未來擔憂的,可能是蔚來。
這個11月,李斌的日子頗不好過。月初,他向3萬名員工發了一封全員信,宣布整個11月將減少10%左右的崗位。這意味著,時隔四年後,又有約3000名蔚來員工將被裁員。
去年年底,李斌曾經在內部講話中承諾,「只要能發出工資,輕易不幹裁員這事」。但一年後,他在信中說:「這是蔚來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
擺在蔚來面前的,的確是一個很難跨過去的坎兒。今年前10個月,蔚來賣出了不到13萬輛車,只完成了全年銷量目標(24萬輛)的一半。而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並不會為任何一個玩家停留,哪怕它曾經是備受矚目的明星選手。
在這幾年的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更為激烈的年份永遠是明年。2023年即將收官,到了明年,汽車徽軍里誰哭誰笑,還是一個問號。
參考資料:
[1]安徽日報:安徽的「世界級」造車夢
[2]證券時報:安徽全力造車,造新能源車
[3]證券時報:打造萬億級世界汽車產業集群 安徽多措並舉成效顯
[4]上海證券報:投資安徽!中行、大眾、比亞迪等加盟安徽招商「合伙人」
[5]上觀新聞:比亞迪在合肥和蕪湖投資350億元,是因為董事長王傳福的家鄉情嗎?
[6]上觀新聞: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長三角落戶的企業家是幸福的
[7]鈦媒體:奇瑞25載,尹同躍的快與慢
[8]汽勢傳媒:奇瑞 「風雲」重出江湖
[9]投資界:市值萬億,王傳福表哥一筆回報5萬倍
[10]21世紀經濟報道:風投之城光環之下,合肥打響「新能源汽車之都」爭奪戰
本文轉載自【每人Auto】
關注查看更多文章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汽車徽軍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