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園撿破爛兒」火上熱搜,打工人現在去班味兒都是0元購

2024-10-17     VISTA看天下

「撿秋卷出了新高度」話題上了熱搜。什麼東西?又開始卷了?

看了看才知道,撿秋的原意是指在鄉村秋收之際、人們去撿拾那些遺落的穀物。

而這次話題里的「撿秋」是指去秋天的公園裡,撿一些漂亮好看的樹葉、果子,收集起來,把秋天的碎片撿起來。

不止撿秋,「撿」現象已經開始蔓延各大城市

這些 關鍵詞是「撿」的活動,掀起了一波新的輕量級戶外潮。

01

撿系戶外運動

打破高難度濾鏡

去撿秋,就去附近的公園、植物園收集掉落葉和果實。

用收集來的材料做一束落葉花、一串落葉「烤串」,一幅五顏六色的植物標本畫。

害怕景點人多,就去區的樹林。行程較短的撿秋旅途可能也藏著驚喜

特別提醒一下,「秋」都是「落」下來的哦,不要「硬摘」。果實之類的,也最好不要帶走,不然松鼠和其他小動物們會沒飯吃的!!

隨著徒步越來越火,路過河邊、山坡時,撿撿新奇的石頭,也成了一種專門活動,並且衍生出了「撿瑪瑙」的戶外跟團項目——「組團出行,裝備齊全,專業人士全程陪同。

已經在各大城市市郊小成「氣候」的撿瑪瑙,即使撿到的大部分是石頭也樂此不疲。

以前翻山越嶺,是為找到好吃的,現在長途跋涉,只為找個新奇玩意

自從雲南人帶火了菌子後,撿菌子成了雲南旅遊限定的體驗項目之一,而現在撿菌子的活躍地也有擴大趨勢。

撿不撿是一回事,吃不吃是另一回事, 畢竟在樓下買的既不怕吃中毒,成本還低。雨後森林裡那些平時看不到的「毒蘑菇」也很吸引人。

不過為了防止誤觸劇毒,有時候看一眼、拍拍照就可以了。

還有經典永流傳的一些撿系項目,例如撿貝殼。

內陸孩子對趕海的新奇,全都表達在對撿貝殼的忠誠度上了。

在家看趕海視頻,到了海邊,就算沒撿到啥能動的「活物」,收集到漂亮的貝殼就已經很滿足了。

無用之用的快樂,被這些戶外輕量級活動輕鬆get!它們打破了大家曾經對戶外活動高難度、高成本的刻板印象

撿東西,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撿本身就很有意義

走向野外,可以不去森林、只去樓下的小樹林和附近公園。

撿撿東西,可以沒啥用,坦然 允許「啥也沒幹」的發生

大家追求的,是當時特定的自然環境、一心「尋寶」的狀態,以及放下手機的當下純粹

02

亂入親子團的「撿破爛」年輕人

撿東西現象,越來越「卷」。

輕戶外在今年的爆火,或許是因為在加速社會裡,人們越來越喜歡逃離城市,希望在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中,得到更多平靜舒緩

特定環境下的撿東西,實際上是我們主動地把環境和自己聯結在了一起,這種種聯結,叫作自然聯結感

相較於被動接受,這種主動去看,讓我們保持了好奇:比如遇事不決——不知道該不該摸、能不能拿的時候,就先用「識萬物」看看「身份」、無痛科普。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印象中的 戶外運動,好像總是意味著更高的身體素質要求和更大的時間、精力甚至經濟成本,像是 到不了的遠方

但輕戶外給了戶外出遊更多可能,它打破「壟斷」。因為輕,所以當下去附近,你就可以想做的

自從「公園20分鐘效應」的治癒療法走紅網絡,越來越多的人受益於綠色療愈法;低門檻的戶外出遊,也一躍成為受打工人歡迎的「去除班味」大法

雖然手工+輕戶外的活動,不是全新的放鬆形式。這種寓教於樂的休閒活動,是很多親子遊玩的優選。

年輕人的「亂入」,卻給這些活動起了名字。

有人說「撿破爛」血脈,總會在某個時期覺醒。

小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新奇的小玩意,書桌旁的抽屜像個小百寶箱。

現在,我們又用了差不多的熱愛和新奇,看向葉脈、摸著樹幹、撿拾小「破爛兒」。

東西可能會丟、可能就不會從原地拿走,但尋找、把玩、仔細研究的過程就足夠讓人開心

還有人調侃自己已經到了「愛拍花」的年紀,相冊里裝著一年四季的花花草草。某個階段後,歸屬自然又一次讓人感到安心

在打著各種噱頭的消費主義中,同質化的標語、單調的人為景觀,看得讓人生倦。

「躺在不平的草地上,我好像才感受到真的躺平。」

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成了現代人的充電樁。

在什麼都加速的時代,自然好像有種讓一切慢下來的魔力。

當很多抽象虛幻的宏大概念令人壓抑時,純戶外活動和關於自然的物品收集好像給了我們一種安全感。

從本質來看,這類活動像是公園20分鐘效應的「變種」。

為了與環境產生更多自然聯結,我們開創了一些行為活動,讓自然的治癒療效更明顯。

阿拉斯加的鱈魚躍出水面」,更像是一個自由浪漫的符號,它好像很美,但真的沒讓我體驗到什麼。

遠方,可能沒法按照兒時的計劃,如期進行。但好在公園樹、河邊的石子,還在

在一切加速中,我們好像不太願意把那麼多想做的事留給以後了。當下的、附近的、沉浸的,就是我切實感受到的生命體驗。

對鬆弛感的追求,終於從商家吹捧的 穿搭風格,成為越來越多人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輕戶外也不是什麼標籤。除了走出去和自己真正感受到的,其他意義都是人為賦予的。

隨著戶外出行越來越受歡迎,除了旅行團、跟團行的火熱營銷,還有很多打著「輕戶外」的商品。例如,某社交平台上,輕戶外的相關詞條大多是營銷關鍵詞。

細看商品本身,和其他戶外產品並沒有什麼區別。

營銷又一次舉起XX風的旗幟,將矛頭對準簡單的快樂追求。

用某些單品來體現自己對野趣的追尋和認同確實沒錯,但不能只有單品、一味跟風,不加任何本質體驗情感。

正如人類學家項飆說,所有宏大的東西都是在具體的過程當中疊加出來的。生活很難描述,但一點點去紮實搭構,也能看到它的具體樣貌。

親近自然的撿拾,是一種看似可能什麼都沒撿到的快樂。

但那些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感受真實的自然饋贈、尋找絕對純粹的生命體驗,獲得更平靜的內心狀態,才是「撿」的真正樂趣所在。

山東大集上賣烤牌的女孩長相酷似張曼玉,她的身世卻看哭了上百萬人

· Vista 看天下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2024 Vista看天下

V

新 晉 陰 陽 怪 氣 表 情 之 王

「步 行 街 四 巨 頭」,賣 沖 鋒 衣 自 救

大 冰 直 播 ,口 碑 翻 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8fcb7b4b5230750ab5dd6990a40e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