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戰壕中挖出鐵疙瘩,剛要丟被劉帥攔住,說:丟槍,也不能丟它

2023-11-24     古今記實1

原標題:士兵戰壕中挖出鐵疙瘩,剛要丟被劉帥攔住,說:丟槍,也不能丟它

1947年8月我軍挺進大別山,在一次阻擊戰中,小戰士挖戰壕時挖出「鐵疙瘩」,以為是廢鐵就要丟掉。劉帥看到連忙攔住,說:「丟槍,也不能丟它。」

1947年8月7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開始千里挺進大別山。經過二十多天的戰鬥,解放軍突破了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一道道國民黨反動派防線,勝利抵達大別山區。

在一次阻敵作戰中,一位剛入伍不久的小戰士,拿著鐵鍬進行土工作業,挖築戰壕。戰士們幹勁沖天,拿著鐵鍬、鋤頭刨開堅硬的地面,按照上級要求的戰壕深度,挖了下去。天上驕陽似火,毒辣辣地照射在大地上,仿佛要把地面上所有的冷氣全部吸走。

在炎熱的天氣中,戰士們一杯杯喝著白開水,汗流浹背,但是沒有一個休息的。他們明白時間就是生命,敵人馬上襲來,挖好的戰壕就是戰友們最好的庇護所。在戰壕里,戰士們進可攻、退可守,能夠更好阻擋敵人的進犯。

小戰士和其他戰友一同,除了喝水、吃東西,幾乎一刻沒有休息,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子弟兵。克服萬難,也要完成上級交予的任務,不打一點折扣,更不會因為天氣炎熱叫苦叫累。小戰士把戰壕內的土刨開,準備用鐵鍬把多餘的土剷出戰壕去。

突然,鐵鍬剛剛踩進土壤里,發出一陣清脆的金屬碰撞的聲音。小戰士以為挖到石頭了,準備挖開,先把石頭取出來。他先把土撥開,用手摸了摸,滑溜溜的,不像是稜角分明的石頭。等到把周圍的土全部鏟開,土壤里出現了一個黑乎乎的「鐵疙瘩」,上面還有黃色的銹跡。

小戰士把「鐵疙瘩」,從土中取出來,看著有個酒杯的形狀,以為是別人丟棄的廢鐵酒杯,於是揚手就要丟掉。小戰士剛抬起手來,突然,遠處有一個人高喊:「別扔,別扔……」原來是劉帥關心戰壕挖掘進度,來戰壕視察情況,突然遠遠看到一個小戰士蹲著在扒什麼?

劉帥過去仔細一看,發現小戰士扒出一個青銅器,而且還要扔掉,於是才阻攔了下來。小戰士看到一位首長沖他喊,連忙停手,等著首長過來。劉帥走過來後,小戰士把「鐵疙瘩」遞給首長,劉帥仔細看了看,認為這是件珍寶。

劉帥不僅是位傑出軍事家,而且他文化素養極高,從書上見過這類的青銅器,認為這就是古人留下來的青銅酒器。劉帥笑著看著這位小戰士,說:「小同志,你挖到寶物了,即使把槍丟了,也不能丟它啊!」

劉帥分不清這個青銅器的年代,只是讓警衛員把青銅器,送到後勤部門,讓後勤部門把寶物妥善保存起來,以後好交給國家。劉帥沒有離開,他看到旁邊還有剩餘的鐵鍬,也跟著戰士們熱火朝天地挖起戰壕來。

在官兵的一致努力下,在敵人來襲前,終於挖好了戰壕。敵人來到後,發起進攻,解放軍憑藉戰壕,順利將敵人擊退。後來,劉帥遇到了我國著名歷史專家范文瀾,讓後勤部門把青銅器,送到范文瀾這裡鑑別。

范文瀾一見這個小巧的青銅器,連連讚嘆,判斷這是兩千年前東周時期的青銅器。范文瀾仔細鑑別了幾天,給青銅器做了準確鑑定,他認為:這是東周時期沃盥用的禮器,長9厘米、高6.8厘米,是東周王族用來洗手用的。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就有「奉匜沃盥」的記載。青銅器上有一條沒有角的龍,古代稱之為「螭龍」,更可以體現了它曾經主人的尊貴。

劉帥以自己還要行軍打仗,把這個青銅器託付給范文瀾保管,後來被范文瀾命名為「螭紋銅匜」。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范文瀾將這件國寶無償捐獻給北京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

後來,因為劉帥曾保護過「螭紋銅匜」,這個「螭紋銅匜」也被稱作「劉公匜」。如今這個國之瑰寶,珍藏在博物館中,迎接著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覽,彰顯了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

當初,小戰士挖戰壕,挖到「螭紋銅匜」,認為是個「鐵疙瘩」,想要一把丟掉壕溝外。多虧劉帥正好巡查陣地,發現了這一情況,阻攔了下來,才讓這個國之瑰寶得以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debd11d7532deceaf44470ee31d0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