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my Wang
上周,騰訊有意接手百度在愛奇藝股份的傳言在行業鬧得沸沸揚揚。
針對傳聞,騰訊與愛奇藝均回復不予置評,時隔一天,百度公關總監郭鋒回應:「大家別亂猜了。愛奇藝是百度內容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度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愛奇藝的發展。」
從三方回復態度和媒體消息來看,騰訊與百度關於收購其在愛奇藝股份的談判可能確有其事,但是該計劃處於意向初期、談判階段還是塵埃落定尚無定論。自從愛奇藝獨立IPO後,百度仍持有該公司56.2%的股份,意味著其仍然牢牢掌握著愛奇藝的生殺大權。百度作為賣家,態度顯得極為曖昧。一方面沒有直接否定投資傳言,另一方面也暗示百度可能不會將對愛奇藝的控制權移交給騰訊。
不過,不得不說,騰訊確有收購愛奇藝較大可能性,愛奇藝也確實有被騰訊收購的價值。如果真的結合,那麼長視頻基本可以告別長期版權割據戰狀態,雙方可通過減少競爭和在兩個平台之間共享內容來削減大量成本。
股市對這個戰略的看好顯得更為直接。消息爆出後,愛奇藝6月16日在美股盤前暴漲40%,截至北京時間6月22日22時,愛奇藝股價上漲23.9%,總市值為174億美元;百度股價上漲4.9%,總市值為423億美元。
合併與能否盈利,沒有必然關係
對於長期燒版權獲客的長視頻來說,努力與收穫是極不成比例的。合併可能是目前長視頻快速結束虧損,找到盈利方法的快捷辦法。但也只是其中一把鑰匙,長視頻所面臨的挑戰遠遠不止競爭拉鋸戰這一個。
愛奇藝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愛奇藝凈虧損29億元,去年同期凈虧損為18億元,同比擴大61%。而去年一年愛奇藝凈虧損為102.8億元,今年仍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如此高的虧損多是來源於同業競爭背景下內容成本高企。來看看內容成本有多高:2019年,愛奇藝全年營業成本303億元,其中內容成本為222億元,占了近7成,往前推2018年內容成本為211億,2017年為126億,十年逐年上漲。騰訊2019年內容成本高達722.75億元(主要包括音樂、文學、視頻等業務),這一數字是2017年的1.65倍。
過高內容成本拜全行業亂象「所賜」,表現為行業天價片酬、天價單集採購等屢禁不止。缺乏有效的遊戲規則和行業自律,內容行業基本上與其他風口一樣呈現「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路徑。各家長視頻平台都沒辦法以一己之力扭轉格局,不能在版權採買上達成共識,就意味著必須硬著頭皮抬高價格。
中國長視頻在競爭早期,靠免費的商業模式迅速占領市場,但轉型付費的過程有多痛苦看看每次提價試探後輿論罵聲就知一二了。對標Netflix、Disney+、Amazon等流媒體業態,他們均是在封閉的付費模式下實現了正向增長。所以,愛優騰在付費會員規模上的突飛猛進是正向營收的希望所在,現在仍然是。據財報顯示,愛奇藝一季度付費會員規模達到1.19億,騰訊視頻也達到1.12億,兩家單平台會員均過億。即使ARPU低了點沒法覆蓋內容成本,也一度讓市場以為長視頻終於要擺脫虧損了。
如果按照5年前的商業邏輯正常發展,長視頻經過十多年發展,逐步優化了以廣告為主到以廣告、付費訂閱雙頭並進的商業模式,本該在這兩年實現止虧甚至盈利(早前也有三家中的一把手做過這樣的預測),但實際情況是長視頻虧損越來越大,想像力越來越小。
這裡有很重要的變量是短視頻的出現。
短視頻顛覆了長視頻的商業語境,成為整個長內容行業共同「敵人」,這成為愛優騰可能提前結束競爭為主關係的主要催化劑。因為短視頻做的是新流量和新免費邏輯,它是建立在UGC和廣告基礎上的。隨著短視頻逐漸成為內容基建,它攻占信息流廣告同時,又反過來瓜分了屬於長視頻船上的品牌廣告份額,甚至撼動了為內容付費的基本邏輯。
從這個角度來看,提幾個問題:
1、長視頻還是不是內容產業首位基建?
2、面對抖音、快手的流量裹挾,以及B站這種非典型視頻網站的夾擊,愛優騰各家領導者是否會對整個長視頻商業架構進行重新思考?
3、長視頻與短視頻未來最優的共生關係是什麼樣的?
新文化商業(Ent-Biz)看到一些同行和分析師的主流觀點是,騰訊與愛奇藝的合併可能帶來50%的內容成本縮減(這個帳很迷,我不知道怎麼算的,可能是認為兩家有投資關係的獨立公司可以共享一個版權授權吧?)。再想得稍微遠點,騰訊與愛奇藝的合併帶來的是生態協同,騰訊生態能帶給愛奇藝的資源太具誘惑力了,以至於可以輕易覆蓋掉他們自己費盡搭建的「蘋果園」,而愛奇藝這邊優秀的領導團隊和自制能力是騰訊花再多錢也難得到的。
總之,雙方合併的最大意義不是短期內容成本的縮減,而是未來可能產生的化學反應對無法盈利的商業模式的重塑、對短內容裹挾下長內容生存方式的再建。
長視頻在騰訊流媒體野心裡占多大位置?
今日,騰訊股價創下三年新高,蹭個熱點,從騰訊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騰訊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在線遊戲,在線廣告以及其業務和金融科技服務,其中包括騰訊雲和微信支付。
上個季度,騰訊58%的收入來自增值服務(VAS),其中包括遊戲購買和騰訊視頻和騰訊音樂 (NYSE:TME)的付費訂閱。
由於COVID-19危機和社交隔離等增加了遊戲支出和流媒體訂閱,騰訊的增值服務總收入在該季度同比增長了27%。騰訊視頻的總訂閱量每年增長約26%,而騰訊音樂的訂閱量躍升了50%,但這兩大塊流媒體業務都無法靠付費訂閱盈利。
騰訊的媒體廣告收入僅占其總收入的3%,由於宏觀經濟影響、位元組跳動分流等原因,年度收入每年下降10%。對於騰訊廣告業務來說,騰訊視頻與愛奇藝的合有可能創建一個更大的、更具有定價能力的廣告平台,這個效應可能會對兩家都在下滑的廣告業務帶來關鍵性幫助。
其次,經過這幾年的買買買,騰訊在娛樂和流媒體領域漸成體系。
早在2016年,騰訊通過合併QQ音樂,酷狗、酷我、全民K歌創建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並於2018年在納斯達克IPO。上個季度,TME移動月活躍用戶(MAU)已達到6.57億。
騰訊擁有環球三大唱片公司中的兩家,環球唱片和華納音樂公司的大量股份,而第三家索尼音樂公司也持有騰訊音樂的股份。這些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使騰訊音樂能夠獲得有利的特許權使用費率,並允許其將歌曲再許可給競爭的流媒體平台,獲取差價。
騰訊還擁有中國最大的兩個電子競技流媒體平台虎牙 (NYSE:HUYA)和鬥魚的主要股份。今年早些時候,騰訊取代了JOYY成為虎牙的主要股東,一度引發外界對合二為一組件一個類似於TME大流媒體平台的猜測。
長視頻無疑是比音樂、電子競技都更為由吸引力的流媒體。正是因為吸引力巨大所以整合困難。看起來,為了完成整個布局,騰訊很有必要把愛奇藝的控制權從百度手上奪走。不管是對抗阿里還是位元組跳動,愛奇藝的加入都將成為騰訊的重磅炸彈。
但是,如標題所言,從很多角度來看,騰訊與愛奇藝的結合都是利好商業的,但是資金合作很容易,整合和交接是難題,對於上游來說不會是太好的主意,因為賣內容的對壟斷最敏感。畢竟內容產業最大的玄學是人,不是錢。TME一直深陷壟斷指責,虎牙、鬥魚也沒有形成很好的協同,就連騰訊自己的親兒子們,騰訊視頻、騰訊影業、閱文這麼多年還在「明爭暗鬥」。所以,即使最終百度放棄愛奇藝,愛奇藝融入騰訊的過程以及長視頻壟斷問題受到上游的詰難都不會小。
最後,談一點感性的東西。
我們看到近兩年愛優騰競爭關係有所緩和,開始由競爭向競合關係轉變。首先,再也看不到前兩年那樣黑稿滿天飛的公關暗戰出現;其次,兩年之內多次由愛優騰聯合大片場發布行業自律公約,比如2018年聯合抵制天價片酬,2019年針對演藝規範發布聲明,今年3月的《關於開展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等。
通過頭部公司帶頭,雖然不一定根治問題,但也起到一定威懾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們向產業傳導了一種有序競合才能長遠發展的產業價值觀。這些動作的累加,給予騰訊能與百度、愛奇藝談判投資事宜的可能性。
不管未來如何,長視頻的既有格局都被短視頻這個入侵者打破了,積極求變還是堅定不移優化原有商業模式,都是內容產業最吸引媒體的選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