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斤重的斑魚,只能削出40片魚片?無錫這家西北火鍋,不一般!

2019-05-30   一怪食志


無錫電視台主持人屈勇健打電話我,「怪兄,今天晚上有空嗎?請你吃飯。」

行啊,定位是「鮮尚軒·斑魚火鍋」。

從我這齣發,坐53路,到溪南新村下。這一帶我比較熟悉,這是濱湖區精心打造的第二條商業街。

東西走向的建築路,在溪南新村一帶,路南側,開發了名叫「溪南公館」的商業街,從東到西,大約有七八百米的距離吧,目前進駐了大大小小的諸多商業業態。

其中,餐飲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鮮尚軒·斑魚火鍋」在大統華超市的馬路對面,二樓,經營面積1000多平方米,海派風格。

參加聚餐的,還有我以前就認識的兩位美女,泛舟和小宜。

這個飯店的老闆是陝西咸陽人。今天在場的都是他們陝西老鄉,但是老闆想認識我,點名請我參加。

程秋全與廚師長商量工作

「鮮尚軒·斑魚火鍋」的老闆叫程秋全,40多歲的年紀,中等身材,話語不多,但熱情好客。

鮮尚軒火鍋起源於成都,由西安人引進後,略加改良,發揚光大,成了西安的熱門餐飲。

秋全十七歲就離家出外謀生,關中有句話叫「從小賣蒸饃,啥事都經過」。2000年開始創業,開過鐵廠,跑過運輸,做過工程。

在西安,品嘗過「鮮尚軒」火鍋後,著迷起這個火鍋。2016年,在上海開了第一家「鮮尚軒」火鍋。

去年,路過無錫,無意中看到溪南公館的開街,感覺到這兒有商機,當即立斷,開出了無錫的鮮尚軒。

這家鮮尚軒火鍋進去後,第一印象就是乾淨寬敞明亮。大廳里的桌頭,擺放寬鬆,就餐感受特別舒適。

店內臨街的一邊有五個豪華包間,窗外萬家燈火,車水馬龍。

一人一鍋,有多種湯底可供選擇。

一般火鍋店的湯料均是小包裝拆開而成,而「鮮尚軒」不是,是店裡自己熬制的。

秋全拿出個單子,上面列有20多種食材:老母雞、甲魚、魚骨、棒骨、黨參……熬6個小時,每一大鍋湯的成本足有700元,只夠用半天,每天要熬兩大鍋。

用這個基礎湯,再調配成各種不同的湯底,最終才能端上食客們的餐桌。

我是食肉動物,對店裡的「厚切牛肉」叫好,伊賽上腦牛肉,每片巴掌大的面積,吃起來特別解饞。

美國進口的黑豬梅花肉,也令我眼前一亮,因脂肪紋理如梅花綻放在肌肉纖維中而得名,肉質鮮美而可口,久煮不老。

好多年前我吃過東來順的涮羊肉,那時記憶最深的,就是羊肉久涮不老。此乃異曲同工之妙也。

我觀察,那天桌上的五六個人,沒有人點藤椒或者麻辣的鍋底,而每人調配的「料碟」則清一色的辣碟。

我疑惑地問,陝西人也吃辣嗎?

屈勇健說,陝西一大怪,一盤辣椒就是菜。其實陝西人是很能吃辣的,我也算長見識了。

既然這個品牌火鍋,是從西安發揚光大的,那麼這個桌上,就有很多陝西美食的影子。

比如這盤關中老虎菜,大概是些韭菜與青辣椒涼調而成,特別爽口。

這個手工扯麵,則是地道的關中一絕,其麵粉不同於一般麵粉,和面也大有玄機,既要有柔度,又要有韌勁,「麵條像腰帶」,這又是陝西一怪,而且久煮不糊。

這名字也怪異:biang biang面。陝西當地對這個字有一段順口溜: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張開口。言字朝進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掛個丁丁叫馬扛,坐個車車到咸陽。

巧了,在茂業旁見到一店招,就是這個字

端上來的蘑菇和豆苗成了餐桌一景,豆苗現割,蘑菇現采,綠色、免洗、營養,又有觀賞性,招來一陣手機「卡嚓聲」。

說到這兒,你可能認為差不多了,其實,它的最大的亮點還沒介紹。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店名叫鮮尚軒·斑魚火鍋!

所以斑魚,才是這家店的靈魂。

斑魚也叫黑魚。不過,他們的斑魚來自岷江,全部活魚運來,每條魚的大小也有嚴格要求——三到四斤左右,且必須活魚現殺現片。

為何非要用岷江的斑魚?岷江的斑魚刺更少,肉勁道,片成薄魚片更符合要求。

這家店工資最高的,就是片魚片的廚師。斜刀,輕片,魚片被客人形容為「形似蝴蝶,薄如蟬翼」。

薄得甚至可以看到對面的東西。

一條三四斤重的斑魚,據說只能片出40片魚片!只因為大小有要求。

剩下的魚肉呢?熬湯!也太浪費了吧。

這麼薄的魚片,只涮三秒即可,所以有了店門上的「涮三秒的魚」。

我以前說過,我不吃火鍋,因為吃後一身的火鍋味。這家店卻幾乎推翻了我的顧慮。

店堂寬敞,且自己熬制的綠色食材湯底,本就沒有辛辣的火鍋味兒,再有店家在排煙排氣方面做得到位。所以,我才向朋友們推薦。

我們集體喝的德國生啤,微醺之時,我建議來段陝北民歌正合適。

泛舟張口一段「趕牲靈」,哇,西北風,有味道。泛舟的嗓子又亮又高。

不能放過她,大夥一齊鼓掌,泛舟又來了段「圪梁梁」。這本是男女聲對唱,可惜我不會,哈哈,即使可以唱,也唱不出那西北「臊子麵」的味道。

不過,在這裡感受一下西北風斑魚火鍋,就足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