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豬油對健康不利?冤枉!問題不在豬油,而在自己

2019-07-21   一怪食志


無錫有家遠近聞名的包子店,叫做「鴻運大包」,很受市民和遊人親睞,往往一買就是好多個,我也算得上是一個「粉絲」了。

鴻運大包有好多種餡,如鮮肉的、豆沙的、芝麻的、蔬菜的、蝦仁的、菜豬油的……

最讓我鍾愛的獨屬菜豬油大包了。熱乎鬆軟的包子捧在手裡,一口咬下,隨著一小塊如翡翠般的碧綠呼之欲出,撲鼻而來濃郁的豬油香,未待入口已然陶醉。

那種留連在唇齒間,流淌在心田裡的感覺,真是美極了。現在碰豬油的人似乎越來越少,可我依然喜歡豬油那般香。


喜歡豬油那般香,是從童年記事時起吧。那個年代,豬油是每個家庭生活常備品。外婆熬豬油的情景依然清晰:

從菜場上買回一塊豬板油,清洗乾淨後切成一個個小方塊,放入鍋中,加水少許,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約半小時後只見鍋里的水越來越少,白花花的油越來越多;熬一個小時左右,但見豬油塊色澤從白花花,漸變成黃燦燦,個兒也從豐潤漸漸消瘦。

此時滿屋飄香,大功告成。外婆會輕輕地把豬油渣撈起,再待滿鍋豬油冷卻後慢慢地倒入器皿。

這期間,最誘人的就是那盆黃澄澄的豬油渣了,不待我們嚷嚷,外婆已經快速灑上些許白糖,讓我們這幫守在旁邊、直咽口水的小子搶食了,那油渣,脆脆的、香香的、甜甜的,絕對稱得上是當時的美味佳肴了。


現在挑三揀四不肯吃飯的小孩,怎能理解那盆白糖豬油渣對當時我們的意義呢?就這個,外婆也不許我們全吃掉,因為她要用來做一道豬油渣炒青菜。

那是缺衣少食的年月,大多家庭也許都是這樣:花費不多的錢,換回櫥櫃里常備的豬油。雖無肉但有肉香,有油頭,既可解得肉饞,又可吃得長力氣。

豬油似百搭,用途也真多:下麵條時加一勺豬油,麵條分外香;煮菜飯拌上豬油吃,那飯倍兒香;炒什麼菜都用豬油起個鍋,那盆菜必定帶著特別的香;過年蒸年糕包糰子,最討人喜歡的也就是豬油年糕和菜豬油餡的糰子。

平時飯桌上沒什麼菜時,還會做一道豬油蔥花醬油湯,那可是下飯佐餐的一碗好湯啊。

1969年冬天,隨母親下放到了蘇北大豐縣,開始插隊落戶新生活。

那裡是種植棉花大縣,棉籽油當然是人們生活的「當家油」了。

我們吃不慣,於是到處尋找豬油;聽說生產隊里殺了頭豬,會搶著去把豬板油買回來;豬油吃完了,便會騎上幾個小時自行車,去公社小鎮買上一塊豬油;後來,我們自己會養豬了,每逢過年殺了豬,除了吃掉」殺豬菜」後,會把大部分豬肉腌後曬起來,把豬油熬好藏起來,因為來年的口福還依然仰仗著它。


那時,春耕大忙種棉花,播種機是靠人工牽拉的,勞動強度很大。從天色剛亮拉到中午時分,早就飢腸轆轆,這時用豬油拌上玉米飯,香得愈加誘人,總是狼吞虎咽吃上兩大碗。

豬油和玉米飯的功效真神奇,吃了特長力氣,加上起早貪黑的勞動,竟讓我這個城裡的「瘦弱小書生」,發育成了一個壯壯實實的鄉下小伙子,成了一個田間勞動的好把式。

1975年,作為優秀知青,被推薦去鹽城師範學校上學,終於有了繼續讀書的機會,我當然十分珍惜。

晚自修後還要看書,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這時我總是會拿出媽媽為我準備的炒麥粉和豬油,開水一衝豬油一拌,一頓上乘的「夜宵」。香味濃濃的豬油拌炒麥粉,也伴我度過了那兩年的學校「夜生活」。

到後來,回城了。也許是工作和生活條件改善了,或許是被人們對豬油的「眾說紛紜」疑惑了,對於豬油吃的少多了。眾說紛紜說的是豬油吃多了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現在人們大都會選用花生油、茶籽油、橄欖油之類。這正是「冤枉「豬油了。

首先,豬油有著一般植物油不可替代的香味,它香得很醇厚很濃烈很「任性」。其次,豬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脂肪酸,包括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再次,豬油還有著特殊的食療和健康功效:豬油性甘,第一功能是解毒,現在的人們不是常要排毒嗎,那就該食用些豬油;豬油能夠「利腸胃,通小便,利血脈,散宿血」;豬油還能「補腎、潤脾、養肝、明目」。

還有一些利用豬油的祖傳秘方椐說是很靈的,如婦科炎症白帶惡臭,用豬油60毫升酒100毫升煎沸頓服;老人年紀大了,總是咳嗽,取肥豬肉四兩,煮百沸,切小和醬醋,食之便止咳……

此時想起,去年去安徽大別山區,那裡的家家戶戶至今還是食用豬油,他們告訴我」這裡少有患癌症的」,後來我了解到他們同時還喝一種「剮水」,就是山上竹根里流淌出來的水。


近乎神奇,但是事實更有道理:豬油是個好東西,關鍵在於飲食結構合理。

再想開去,中國人祖祖輩輩都是食用豬油的,一直相安無事,人人都健康;但是現在,吃肥肉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離豬油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了,怎麼反而心臟病和「三高」的患者越來越多呢?

這裡面總有一些不當和問題。問題不在豬油,而在人們自己。

豬油是個好東西。歡喜的當要歡喜,堅守的當要堅守,只是該注意的也當注意,就是使自己的飲食起居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呀。

作者王潔平,江蘇省旅遊協會副會長,無錫市旅遊業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