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認生期」,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2020-08-12     母嬰和育兒

原標題: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認生期」,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自從有了寶寶,家長們就有了牽掛,也有了各種各樣莫名的焦慮。就拿寶寶認生這件事來說,家長們的焦慮就是五花八門。

認生早的,雖然內心竊喜寶寶是不是比較聰明,但卻尷尬於寶寶看到陌生人就哭,害怕寶寶的性格是否過於內向;

認生晚的,雖然寶寶小月齡時相對好帶,但卻也擔心寶寶是不是智力開發比較晚,亦或是自己跟寶寶的親密度不夠。

總之,不管寶寶認生還是不認生,認生早還是認生晚,家長總能「自尋煩惱」。但事實上,這些擔憂都是多餘的。不信,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認生的小知識。

認生,其實就是陌生人焦慮

認生,其實就是陌生人焦慮,指寶寶見到主要照料者以外的其他人,就會因害怕而開始哭鬧,想在媽媽的懷抱里躲起來,甚至做出更大的反抗動作。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有認生期,並且認生的早晚和認生時間的長短也因寶寶而異。大概50%~80%的寶寶都會有認生期,大多數寶寶在8-9個月、少數寶寶在6-7個月時會出現認生的情況,也有的寶寶到了一歲多才出現認生現象。寶寶認生的時間,有的寶寶只持續幾周就會好轉,而有的寶寶則會持續半年之久。

寶寶認生並不是壞事,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本能。當寶寶出現認生的情況,說明寶寶已經對媽媽或最親近照顧他的人產生了依賴的情感,但由於認知能力還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安全感,因此排斥他不熟悉的人,也就是看到陌生人會產生焦慮感。

寶寶不認生,可能只是你沒發現

有的家長很鬧心,別人家的寶寶都會認生,為啥自家的寶貝卻好像自來熟,誰都不怕?這究竟是親子關係不夠親密,還是寶寶比較笨?事實上,寶寶的不認生,很可能是家長沒發現而已。

有的寶寶認生表現得很明顯,看到陌生人就哇哇大哭,一個勁地往媽媽懷裡鑽;但有的寶寶認生表現就很不明顯了,可能只是表現為多看一看、愣愣神、想一想,然後就可以接納陌生人了。而因為寶寶的反應不明顯,家長們就以為寶寶沒有認生的行為。

寶寶認生,聰明的家長怎麼做?

有的家長自己社交能力不強,當看到寶寶在陌生人面前哭鬧不已,就會一臉尷尬,不懂如何處理。甚至個別家長覺得寶寶的認生行為很丟臉,一個勁地要把寶寶往陌生人懷裡送,強迫寶寶和陌生人接觸。但這種試圖糾正寶寶「不禮貌」行為的辦法,其實是錯誤的!寶寶還只是個寶寶,他的認知能力比較低,需要家長的呵護和保護,而不是粗暴地讓寶寶去接受陌生人。聰明的家長,一般會用如下6個方法:

方法一、早期鍛鍊

在孩子還不懂得認生的時候,家長可有意識地帶孩子多接觸其他人,儘可能不要專人照顧。比如可讓家裡的其他成員幫寶寶喂喂奶瓶,跟寶寶一起玩一玩,也可帶寶寶出門去游個泳、買個菜、逛個街等等,這樣見過世面的寶寶更能適應各種人和環境,認生的反應也會小一些。

方法二、認生時不強迫孩子

孩子認生的時候,一定不要為了面子問題,強迫孩子接觸陌生人,用溫柔和愛給孩子鼓勵才是正確做法。比如家長可以輕拍寶寶的後背,溫柔地告訴寶寶「不怕,媽媽在」,然後嘗試跟寶寶介紹陌生人,「這是張阿姨,很喜歡妞妞所以想和妞妞玩」。待寶寶逐漸平靜、願意接受陌生人時,會自動將身體轉向他並張開胳膊示意「可以抱抱我」,這時媽媽再允許陌生人接觸寶寶。

方法三、藉助小禮物

充滿好奇心的寶寶,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家長不妨準備一些小玩具,讓陌生的叔叔阿姨拿給寶寶玩,用小禮物幫助寶寶和陌生人之間建立起好感,讓寶寶對陌生人產生親切感。但如果寶寶拿了禮物還是很排斥陌生的叔叔阿姨,家長也要順著寶寶,給寶寶一定的緩衝期,讓寶寶逐漸適應。

方法四、讓寶寶對媽媽完全依賴

一歲前的寶寶,安全感還處在建立階段,一般無法自己獨立玩耍。家長應儘可能地營造親密育兒的氛圍,比如儘可能地滿足寶寶需求,經常輕撫寶寶,陪寶寶一起玩遊戲等等,讓寶寶對媽媽完全地信任和依賴。只有寶寶的心中有一個完全信任的人,他也才可以慢慢地放手去玩,放手去接觸陌生的人和事物。

方法五、做好孩子的榜樣

內向的媽媽很少會有十分外向的寶寶,當大家一起交流互動時,如果媽媽只是抱著寶寶坐在一旁默不出聲,寶寶看在眼裡記在心間,日後也可能成長為一個內斂安靜的人。寶寶出生時原本是一張白紙,很多行為舉止都是模仿最親近的爸爸媽媽,當看到爸爸媽媽待人接物時的各種不自然,孩子也會對社交產生排斥甚至是恐懼。

方法六、家長保持情緒穩定

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家長經常吵架,或者經常緊張兮兮,那麼雞飛狗跳的不良氛圍會讓孩子終日也惴惴不安。家長應保持情緒穩定,遇事不慌亂,處理事情有條不紊,孩子面前儘量不吵架,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美好氛圍。這樣氛圍長大的孩子,自然也會比較沉著冷靜,比較不會怕生。

小編碎碎念

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自我修行的過程。想要孩子聰明可愛,人見人愛,前提是家長要先成為這樣的人。只有我們自己先做到了,才有資格要求孩子做到,這也就是所謂的育人先育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LvG4HMBURTf-Dn5Y5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