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123家企業獲IPO,7家退市,退市常態化下投資者該怎樣辦?

2019-10-11     郭施亮

退市


近年來,A股市場逐漸實現了IPO發行常態化的運行規律。但是,在IPO發行常態化的背後,股市退市率卻並沒有得到同步跟進。多年來,A股市場的上市率與退市率卻基本上處於嚴重失衡的發展狀態,股市退市率遠遠趕不及上市率的比例,並由此引發資本市場優勝劣汰功能的驟然下降。

不可否認的是,與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相比,中國股票市場在優勝劣汰的發揮上顯然比不上海外成熟市場。受此影響,股票市場的投資活力自然也會受到衝擊影響,長期下來大量虧損企業、績差企業卻長期占據著資本市場的上市資源,並導致原本急需要上市的企業終究得不到上市的需求,股票市場的投資融資功能自然也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不過,對於國內股票市場退市率不高的現象,卻在最近一兩年時間內得到了適度緩解。實際上,從最近一兩年時間來看,A股市場的退市率似乎呈現出有所提升的跡象。其中,根據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合計123家企業獲得IPO,而在去年全年,則有111家企業獲得了IPO。至於退市企業方面,今年以來合計有7家上市公司實施了退市,而在去年全年,則有6家上市公司實施了退市。

由此可見,從近年來的股市退市率水平分析,A股市場的退市率有逐漸增長的態勢。但是,與海外成熟市場高效的優勝劣汰狀況相比,A股市場的整體退市率仍顯不足。不過,從最近一段時期的退市情形來看,國內股票市場的退市情形則更傾向於市場化退市,例如近年來逐漸興起面值退市的現象,從中弘股份到ST雛鷹,再到*ST華信,而後到*ST印紀等,這些年來股票市場退市率明顯提升,面值退市數量則占據了較高的市場比重。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在股市退市常態化逐漸實現之際,比較擔憂的問題,莫過於迴避退市股的風險。不可否認的是,在退市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對投資者的投資能力與篩選股票的能力考驗顯得更為嚴峻。

正如上文所述,近年來A股市場面值退市的數量顯著增多,從保護資產的角度出發,首要考慮到的問題,則是儘可能迴避觸及面值退市的股票。至於股票價格長期處於每股面值附近的上市公司,則仍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這可能會成為面值退市的高危股票。

或許,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多數投資者可能更偏愛於低價股的投資邏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低價股可能會為投資者實現較高的投資收益率,且在股市處於由熊轉牛的過程中,低價股更可能有著亮眼的市場表現。

但是,隨著市場交易規則的持續收緊,面值退市的真正落實,將會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其中,在面值退市規則的影響下,低價股投資邏輯也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換一種角度思考,假如投資者仍然沉迷於低價股的投資邏輯,那麼未來很大可能會承受較高的投資風險,乃至承受股票退市的風險。

面值退市的問題,固然是投資者比較關心的風險因素。但是,與之相比,投資者可能會更關心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財務指標退市等問題,更有甚者,還會存在相對隱蔽的退市規則,對交易規則不充分熟悉的投資者,將會帶來非常直接的衝擊考驗。在此期間,對牽涉到公共安全、生產安全以及公眾健康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違法行為,則會存在暫停上市及終止上市的風險。或許,對於抱有僥倖心態的投資者來說,也應該儘量迴避這一種投資風險。

歸根到底,在股市退市率逐漸提升的背景下,退市常態化可能會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整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對於投資者來說,在退市常態化的背景下,儘可能熟悉資本市場的交易規則,避免踩中不必要的投資陷阱。與此同時,對長期虧損股、問題股以及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仍需要儘量迴避,而在退市風險持續加劇的趨勢環境下,對普通投資者的考驗將會更為嚴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GyPum0BMH2_cNUgcc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