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刷到一個新聞,我瞬間被氣炸。
氣炸的不僅是新聞的內容,更有評論區的20萬+點贊,以及拿這種例子來宣傳。
事情是這樣的:
廣東佛山一名7歲的女孩,偷了商場一家店鋪的幾個扭扭蛋,再次經過商場的時候被店員認出來了。一開始,無論店員和媽媽怎麼問,女孩都不承認。
然後女孩的媽媽就想到了曾經在網上看到的一個視頻,也是爸爸教育女兒,帶到警局去了,所以她也想用這個方法,給女兒一個教訓,就直接報了警。
在警察各種「坐牢」「犯罪」的法律知識普及後,女孩才承認,自己很喜歡扭扭蛋。可是,因為知道家庭條件不好,沒有錢,所以不好意思跟媽媽開口要,一時間沒有忍住,偷偷拿了幾個。
對於媽媽報警這個行為,評論區滿是支持,夸這個媽媽好樣的,這種教育方式超級贊,還上升到這就是「教育」,每一條叫好評論下面都有上萬甚至10萬的點贊。
不是?!我們什麼時候把簡單粗暴的報警,當做人人奉為圭臬的教育法寶?
一個才7歲的孩子,在大庭廣眾甚至全國萬民的關注下認錯,一堆網友贊嗨?換做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會怎麼想?
在看視頻的時候,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子,縮在角落裡。面對警察的拍照,我想她一定是害怕而無助的。可她沒有辦法尋求幫助,因為報警的人是她最親最愛的媽媽。
媽媽本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最安全的港灣,她卻成了站在女孩的對立面,和別人一起去傷害她的人。 我不知道這樣的新聞發出來後,以後又有多少家長效仿,多少孩子被「恐嚇」,失去安全感。
我只想說,孩子犯錯,教育的道路千萬條,這個母親選擇了最糟糕的一條。
有一個評論,很扎心:
「赤裸裸在大眾面前處理,諾大的商場,但凡有一個女孩的同學,亦或是有一個同學認出了視頻里的她,我敢保證學校對她來說就是地獄。」
就像在眾目睽睽下被凌遲一樣,女孩的心裡有多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感同身受。
我的堂哥就是一個被這樣「教育」長大的人。
小男孩還小,可能還沒有建立起「偷」和「拿」的概念。他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看到村裡一戶人家的盆栽超級好看,而他自己又是個盆栽迷,家裡種了一堆花花草草,所以他就想偷拿回家。
結果,被人家發現了,直接扣留在家。
伯伯他們發現兒子不見時,已經是傍晚了。
賠笑、領人,都是街坊鄰居,人家也沒怎麼為難。但伯伯覺得必須給他一個教訓,老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麼小就偷東西長大還了得?
所以,在經過一個魚塘時,伯伯抱起堂哥,二話不說,直接扔進池塘里了。
當時很多村裡人都看到了這一幕,我當時還小,也被嚇壞了,現在那個畫面都還超級清晰,特別是哥哥從水塘里站起來,身上臉上又濕又髒,大聲哭泣的畫面。
那一刻,哥哥有多絕望,父子之間的裂痕就有多深。
自此之後,那個開朗明媚的哥哥沒有了,他不再偷東西,但打架鬥毆、逃課上網……父子關係也降到冰點,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他們的關係依舊很緊張,要麼不說話,要麼一開口就是吵架,有一回甚至動刀子說要殺了伯伯。 為什麼會這樣?只有堂哥自己知道,小時候,那餓了、害怕了一整天又猝不及防被抱起摔下水的傷和在村人朋友面前的顏面盡失,他需要用一生去治癒。
偷拿別人的東西是錯,但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試錯、知錯和改錯的過程。錯誤並不可怕,孩子們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錯誤,才獲取了經驗,從而掌握了正確的行為,成為更好的人。
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說:「孩子沒有錯,錯的是父母。」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好的行為,那麼一定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 就像那個新聞里,小女孩偷東西的原因,是不是乖巧懂事?那是不是也反過來說明,媽媽經常在她面前哭窮,於是小女孩「懂事」的不給家裡添麻煩,不問媽媽買(可能即使問了,也是拒絕),所以去偷。
或者,媽媽沒有給女孩「零花錢」的意識,所以女孩為了吃到媽媽不給買的零食,只能去偷。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猶如一根絲,一旦斷了,就很難再接上了。
當媽媽洋洋得意地認為自己選了最棒的教育方式時,恭喜她,收穫了一個敏感自卑的女兒。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曾說,她的女兒從一所公立小學轉到國際學校上中學後,她問女兒,兩個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告訴她,區別就是,公立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不要犯錯誤,而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讓楊瀾不禁感慨,為什麼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犯錯誤呢?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我們需要更多一點耐心來矯正。
1. 首先,不給孩子輕易貼不好的標籤
孩子的道德發展,除了年齡這個因素,更是受父母的影響。
孩子的認知力有限,這讓他們無法get到父母不讓做的事,究竟有多嚴重。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喜歡商場的東西,父母又沒辦法滿足自己,於是,便選擇了「拿」走,而這時,父母要做的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用「偷」、「小偷」這些字眼。
我兒子很喜歡吃糖,但因為牙齒不好,我一直控制,有一次,去超市,趁著我不注意,他站在糖果區,偷拿了好幾個糖果塞在口袋裡,到家後,看到他吃糖果,才知道了這件事。
我耐心地告訴他:「超市裡的東西都需要付錢才能拿走,這是我們生活的一個規則,如果沒有規則的話,別人會隨便進咱們家把你的奧特曼拿走,你願意嗎?」
兒子一聽就不願意,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又帶著他,去給超市負責糖果區的阿姨道歉,我也補付了錢,再告訴他,超市裡每一樣東西都需要付錢才能拿走。
2. 其次,不當眾責罰孩子
赫伯特·斯賓塞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中提到過:「如果當眾出孩子的丑,當著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很難立足社會。」
關於商場女孩偷拿東西的事件,評論區有個網友給出了教科書式的解決方法:
「我不會報警,我會先賠錢,回家教育。如果耐心溝通了孩子還不承認,我可以帶她去派出所,找一個警察叔叔私下教育一下,而不是當眾讓孩子認錯。」
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給的,如果父母不在意,當眾責任、批評他們,那麼,他們的自尊心也不會形成,會變成一個「油鹽不進」的孩子,父母說什麼,他們都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背後教子,是聰明的父母給孩子有尊嚴的愛。
被尊重的孩子,終有一天,會把這些內化為自己的自尊心,也會小心翼翼去維護自己的自尊。
3. 再次,先有「聽話」的父母,再有聽話的孩子
美國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當孩子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商場、超市很多零食和玩具,琳琅滿目,各種各樣的,別說孩子,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拒絕。
當然,父母是沒有辦法一一滿足孩子的,只是,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聽孩子說,他們想要這些東西的理由,即使這些理由明明是藉口,父母也一定要耐心地去傾聽,再用「我知道」的句式肯定孩子的感受,最後,再說出自己拒絕孩子的原因。
這時,孩子內心雖然不開心,但他們不會被打擊,相信父母依舊愛自己。
帶孩子出去旅行,每到一個景區,都會有很多賣東西的攤子。兒子看上了一個木製的汽車。我蹲下來,仔細地聽了他的話——很想買,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木頭小汽車,這個他很喜歡。
我拿起木製小汽車說:「嗯,的確很好看,你的眼光不錯啊。」
過了一會,我犯了難說:「可是,這次我們出門只帶了一個行李箱,裡面裝滿了我們的衣服,實在沒有地方裝這個小汽車了,擠一擠,可能會裝進去,但是,小汽車也許會壞了,不過你可以在這兒多看它一會,或者跟它介紹一下自己。」
聽了我的話,兒子開始自我介紹,最後,和小汽車說:「再見,小汽車。」
其實,孩子犯錯,並非是一件壞事,反而它是一個提示,告知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孩子還小,我們還有機會去反思,並改正自己教育方式。但是不恰當的方法,不僅會讓孩子受到傷害,還會讓孩子永遠無法正視自己的錯誤。 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孩子犯錯,並非是洪水猛獸,父母們不要聞錯失色,要溫柔而堅定地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忽然覺得,老母親好南啊!但是,當媽不就是一場修行嘛!
有時候,孩子是真的還沒有建立起邊界觀念。
就像土豆,我為什麼開始給他零花錢了呢?是因為和鄰居閒聊,我得知了一件超級震驚的事情!他在遊樂場玩,超級想吃冰淇淋,又沒有錢,看到鄰居在那,就找她來買。
再後來,偶然知道,他還找工作室的小姐姐給他買過東西。
再再後來,他還翻家裡人的錢包拿錢。當然被我好好教育了一下,但我沒有用「偷」,而是仔細問他原因。他還委屈地說:「我的鄰居比我小,他都有零花錢,還給我買東西,我都沒有!」
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零花錢的重要性。
零花錢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有社交需求。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能拿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大人的耐心教導真的超級重要,特別是要知道孩子這麼做的原因,不貼壞標籤,孩子才不會把自己定義為「壞孩子」。
簡單粗暴的育兒方式,方便了父母,丟失了孩子。你們同意視頻里的媽媽的方式嗎?孩子有偷拿過東西嗎?歡迎在留言區討論哦。
你好,我是旅居德國的土豆番茄媽!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書籍《萌寶土豆在德國》《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這裡有婚姻婆媳、母嬰育兒、學童成長、幽默吐槽, 我想通過文字和漫畫,讓大家在家長里短里得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關注我,我們一起經營幸福家庭。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CBRuXMBLq-Ct6CZ13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