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 (ASLA) 於 1899 年由數位傑出的美國景觀設計師所開創成立。每年都會面向全球徵集年度獎項作品評比。ASLA年度獎項分為專業獎和學生獎兩部分,二者都包括綜合設計、居住設計、分析和規劃、交流和研究等五類獎項。協會每年會舉行一次全球的學術交流會議,都是世界範圍內的景觀設計師與建築大師雲集之時。
作品集結團隊所有老師同學的心血,故工作室將刊登學員作品成果在為大家分享系列學員作品解讀。
珊瑚的冬天
Coral winter
點擊觀看作品故事視頻
撰文丨張宇
編輯丨Fty
視覺丨Fty
針對這一熱點問題我們選擇了矛盾衝突較為劇烈的佛羅里達礁域。佛羅里達礁域是呈鏈狀的巨大珊瑚礁分布區,直線長度綿延約360英里,一直到佛羅里達大西洋沿岸的聖露西亞潟湖。
即便位置偏遠,也沒有使這裡的珊瑚礁免受如其他地區一樣的威脅。
不僅是佛羅里達州,整個加勒比海地區都在努力阻止珊瑚的消失。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由於受水溫升、病害、海水酸度變颶風以及農業徑流、海水上等地方上的影響,美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鹿角珊瑚、麋鹿角珊瑚和其他珊瑚的數量下降了97%,所以珊瑚白化問題的解決是巨大的挑戰。
圖片源於紀錄片《追逐珊瑚》
珊瑚礁是地球上受威脅最嚴重的生態系統之一,並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瀕臨死亡。研究人員將珊瑚白化和最終的大規模珊瑚死亡原因歸因於諸多的環境壓力因素。特別是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水溫度升高,以及海水中持續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
在1971年,珊瑚仍然是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但是在此後的30年,我們以一個驚人的速度失去了地球上一半的珊瑚。第一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事件發生在1997年至1998年,緊接著2012年第二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事件也發生了,而現在我們即將迎來第三次的全球珊瑚白化爆發。而這一次的爆發大體上還會留下多少的珊瑚,換句話來說在查閱大量的資料之後,我們以一種較為悲觀的態度,給珊瑚礁這個海洋生態重要組成部分送上輓歌。
前期分析
我們的方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於珊瑚白化問題的分析探究,第二部分是對於珊瑚白化問題主要解決策略。第三部分則是在方案實施後對於改造場地可能的美好構想。
現在分三個部分為大家展開介紹我們的項目。
首先是前期,我們對珊瑚礁這樣一個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做了詳細的了解。發現珊瑚白化現象的出現是諸多因素導致:
旅遊業的開發,潛水活動盛行、船隻拖網造成的物理破壞、活魚貿易導致少量氰化物和其他化學試劑捕捉魚類手段盛行,以及珊瑚天敵大法螺的捕撈等人為原因。以及從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開始,到大氣層變化、紫外線影響、海洋酸化、厄爾尼諾和全球氣候變暖造造成的海水溫度上漲等諸多自然因素。
人工?自然?
在以上問題中我們提取出主要矛盾,認為的因素可以頒布相關的政策法律條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個人不認為是我們景觀可以進行插手,最多只能提出相關建議。景觀能改變的就是從自然生態上去思考,我們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環境去輔助自然創造一個適宜其生存的環境。
所以第二部分的策略設計主要解決了一個問題,如何降低海水溫度,並且使海水能夠維持在珊瑚生長的最適溫度。
圖片源於紀錄片《追逐珊瑚》
分別從水流體力學和生態兩部分著手去進行。
首先是根據牛頓力學原理,流體分為理想流體和實際流體兩大類。理想流體在流動時無阻力,稱之為非粘性流體。實際流體流動時有阻力產生及內摩擦力,故又稱之為粘性流體。之所以在這裡作出相關的理論性解釋是因為在諮詢了海洋物理學相關老師,發現在實際情況下海洋的溫度不同表層溫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區域同一表層的海水也可能因為諸多的環境因素導致海水溫度不同,水體的溫度會導緻密度不同,從而在後期設計上導致摩擦力變大。因此綜上所述我們的方案建立在理想流體下。
我們的方案就是製作了一個裝置,可以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水體流動並且給流動的水體降溫。原理是水體在4攝氏度的時候密度最大,當溫度低於4攝氏度時,溫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大;當溫度高於4攝氏度時,溫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可以理解為,假設有一杯水放在桌上,在高於四度的情況下,溫度低的水會沉到杯底,而溫度高的水會被擠到上部分,因為冷水的密度更大也就更重)珊瑚生長的最適溫度是23~28攝氏度。所以根據以上物理法則裝置轉動給海水降溫相同溫度的海水就會流動起來從高溫到低溫變成一個流動的液體圈,而這個模型作為第一個單元模塊,每四個單元模塊變成一個小的循環系統,再由四個小的循環系統構成一個更大範圍的循環系統由次根據製冷範圍進行性模塊化疊加,擴大製冷的範圍。
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那你們設計的裝置如何讓設定的這個區域的海水溫度維持,溫度不會滲透到周邊附近的區域。這也是我們利用水流體動力進行設計一個主要的原因,當水體流動的時候,會形成一個水流屏障,區域外部水體由於溫度導致的水體密度不同就沒辦法打破我的冷水屏障圈層。
在我們的恆溫環流裝置布置成功之後,我們小組進行下一步思考,裝置的運行如果光靠電能進行發電轉動,雖然解決珊瑚因為海水溫度過高導致的白化問題,但是過度的消耗電能也說不上環保,因此我們的對裝置又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最終稿我們將裝置設計為三部分。上部分的安裝了太陽能板可以吸收太陽能,中部的溫度計負責監控海水溫度,當海水溫度過高時軸體開始轉動並且給海水降溫。最後是下部的裝置體可以接受潮汐能。用兩部分的能源接收裝置來補償我們恆溫環流裝置對於電能的消耗。(具體裝置冷凝流程:在異常溫度的海水條件下,海水進入裝置,經過氣體壓縮吸熱原理改變裝置內海水溫度,再通過渦輪裝置排出。)
生態部分
情景一:仿生樹根裝置演變過程
生態部分我們選擇擴大紅樹林種植範圍和人工培育移植珊瑚。我們的選址在佛羅里達礁域,在搜集了歷年的溫度災害數據發現這塊海域會有颶風影響,擴大紅樹林範圍主要是考慮以下因素,首先是形成一條完整的紅樹林帶,能夠在颶風來臨時將珊瑚的損害降到最低。其次是生態的方法降低局部海域的溫度,大量的紅樹種植可以有局部的小氣候,避免整塊海域的珊瑚被太陽不同波長的有色光直射。最後是通過植物生境帶動海洋生境,大範圍的紅樹林可以給魚類等提供居住和繁衍的區域,而小的魚類也是珊瑚礁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移植方式是我們利用生態混凝土製作了鏤空類球體仿根裝置將紅樹林種子放到裝置中,等找到合適的土壤環境種子就吸收裝置養分成長。最後是珊瑚的人工移植,如果單純的依靠自然去調節生境和恢復區域生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在人為的幫助下加快海域的恢復速度。
情景二:紅樹林生態結合裝置影響圖
情景三:效果示意圖
情景四:APP示意圖
未完成。。。
到這裡我們組的項目介紹完畢,但是遺憾在於這並不是我們最完整的作品。框架做好後開始出圖,但由於大家後面都挺忙的,最後提交前各種趕圖最後還是砍了1/3.雖然大機率以後也不會有機會把最後的三分之一未完成做了,但是還是想借這個地方把殘缺的地方補上。
在文章開頭說過,這個項目雖然初衷建立在讓環境和生態變得更好的構想上,但是隨著推進的深入,對這樣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面臨的危機越了解,開始反問我們能做什麼呢?
所以最後項目到這裡不知道會不會有認真看下去的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組所構建的策略能夠改變珊瑚白化這個問題嗎,全球珊瑚白化。。。?
我的回答不能。
而說這些只是為了引出剩下的1/3未完成。
剩下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作用是記錄,我們在場地里建立一個珊瑚數據博物館,搜集所有的珊瑚基因信息,而博物館裡記載了所有珊瑚基因數據信息,證明這樣一種生命形式曾經存在過,和人類共同生活過,只不過消失了而已,僅此而已。。。
而基因資料庫會被做成一個大數據網絡、服務於全球的海洋愛好者,珊瑚白化程度和範圍其實是一件很難進行統計的事情,將社交網絡和數據統計聯繫在一起,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舉個例子,珊瑚白化到死亡是有不同階段,先通過計算機編程做一個等級梯度識別,人為上傳照片就可以識別白化的等級和珊瑚數據信息,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統就能夠識別照片上傳者的位置信息,通過信息數據收集就能夠快速的更新珊瑚全球白化情況,然後再在社交app上通過可視數據表現出來,讓人類目睹這樣一種生命體的逐漸消失,還有什麼是可見的死亡能喚醒人類無止境擴張的慾望,當然也許會存有一些希望。。。
加上最後的網絡系統,coral winter才是一套完整的作品。
圖片源於紀錄片《追逐珊瑚》
最後(彩蛋)
離開天津以後,大家一起斷斷續續做了半年,方案構建、推翻、再構建、再推翻一直到四月份才把最終的方案確定開始安排出圖。如果要問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大概是遇到了這麼一群夥伴,某種程度上我們相互陪伴度過了多事的2020.再者就是開始追問景觀終極問題,景觀能改變什麼,景觀能帶來什麼?站在一個宏觀的視角,突然感覺更多的人力不可及,所有生命存在,在面對自然的時候都如此的無力。而我們企圖用景觀去拯救世界這樣的野心,突然顯得可笑起來。
景觀作為一種空間上要素構成體,被放在時間軸上,不同的生命相互交融,在最為脆弱的時候被建成,隨著時間的流逝終究會變得風華正茂起來。這只是一種對於美好的完美構想,而事實總和願景相互違背,部分的存在貌似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在這樣的基礎上反思,可能我們在找的答案最為完美的解題方式不完全存在於景觀體系本身,所以跨學科學習是一件必須要重視起來的事。建築、規劃、生態、地理信息數據系統、生物、化學任何一門可作為養分的學科都可以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景觀:「作為一種存在形式,區別於自然的就是對於自身存在的強調。」而本質上景觀區別於自然在於,這樣一個存在的形式,自身是人類本性占有和對於宇宙的的展開把握。但是終其句點,有一天景觀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會重新回到自然,變成宇宙的一部分。而時間會變成所有存在的催化劑,「自然史」只有通過人類歷史的過程才能證明其實際的存在,依附於在此之上從過往回憶中能夠找尋部分存在和發生的可能性。景觀的存在記錄每個時間點人類歷史存在的特點和可能性,而在一段時間緯度下的我們所做的努力也會被其他存在的形式記錄在歷史之中。
大概就是,追求儘可能的最大程度上的合理性,空間上是,時間上也是。
生有涯、知無涯,共勉。
以上所有圖紙版權歸劉晨,張宇,於鵬程,張耀元,董明哲,尚雅婕,吳樹捺團隊所有,作品解讀版權以及編輯權限歸張宇及ZOO所有,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歡迎分享。若需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授權。
·END·
作品解讀 | 蒸騰時光【中國礦業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下個屋頂見!【江蘇政泰建築設計集團】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為希望做頓好飯——共享廚房幸福的家【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重建邊緣:以蘇爾莫納-卡爾皮諾內鐵路和吉齊奧河畔的佩托拉諾鎮為例
作品解讀丨清涼一下,快來冰島看看洞穴中的瑰麗景象
作品解讀丨漁火相傳——浙江省大陳島鎮區鄉村設計
作品解讀丨UCL UD畢設銀獎質疑CBD空間使用權?用大數據分析與AI算法實現城市重構和空間平等!
作品解讀 | 從前有座煤氣罐——氣罐社區營造記【中通服諮詢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傘林間——城郊地上站區共享綠用【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都市「手環」【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循級利用—H₂O與CO₂變奏曲【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碳路記【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萬物皆有靈:為小動物而設計
作品解讀丨崖壁窯洞映斜陽,朱小地設計團隊繪製榆林恢弘圖景
作品解讀 | 對北荷蘭循環農業的可能性進行的深度景觀空間探索
作品解讀 | 「擠」出來的空間【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新園公社——對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微觀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鄭州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廢棄鐵路搖身一變成為綠色走廊!
作品解讀丨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城市中綠色生產空間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間中央景觀
作品解讀|Isomatic 異構體-充斥著色彩和虛構人物的混亂遊樂場
作品解讀|AQUAVILLE 應對水平面上升的建築策略
作品解讀|一個不完整的無邊界地圖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Blind Park 盲人公園-把無法看見的變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讀|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變化,新的時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讀 | 為了農業土地更好的未來(構建農業景觀與農業定居點)
作品解讀|伊斯坦堡防災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讀 | 為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個新的維修中心
作品解讀|生產環境:「鹿特丹自給自足」(城市農業綜合體)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 | 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你知道廢棄的電子產品去哪了嗎?
作品解讀丨探討婚姻與建築的適配性-致我即將分離的戀人
作品解讀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摯愛的Mircioiu
作品解讀 | 人類回歸海洋的日子真的不遠了嗎?
作品解讀丨台達杯一等獎競賽作品解讀|積木·樂園
作品解讀丨第五屆天華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流動製造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西坡·歸去來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逸境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清園春韻---「新宋潮「特色文旅體驗中心設計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不止於居
作品解讀丨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福建土樓(南靖)保護與活化利用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移動創客營地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游宋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相見故里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開封時間 TIME ON/OFF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銀色田茂 情動預愈--全齡友好的村落式銀髮小鎮再塑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二等獎深度解讀——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深度解讀——迷宮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