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在德國在瑞典在日本,我不斷成長的那些年

2024-01-16     UniDesignLab

原標題:KIA:在德國在瑞典在日本,我不斷成長的那些年

KIA:在德國在瑞典在日本,我不斷成長的那些年

轉自:WIIISH惟學空間

KIA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建築學碩士

萊布尼茨漢諾瓦大學

建築學學士

個人簡介

研究生階段前往東京工業大學完成交換項目。曾實踐於石上純也東京建築事務所、David Chipperfield上海辦公室等知名公司。擅長領域包括不同風格建築邏輯的融合使用、建築細部的深化、BIM向建築設計的工作邏輯等。

"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出國留學,也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建築這個專業。從德式的簡潔清晰,到瑞典的隨性自由,再到日本的人文溫情,去體會建築不同方面的美。"

2018-2023

作品展示

向左滑動查看精選作品 · KIA

01

一位INFJ-A的自我攻略

主動跳出舒適區去學習

最初留學的契機是因為我不太喜歡當時就讀大學裡的氛圍。國內大學裡還是延續了高中那種高壓的學習模式,所以當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退學。現在想想,雖然結果是不錯的,但我不推薦任何同學這麼任性。

選擇德國作為目的地,一方面是看中了德國本科不收學費,經濟上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學制不會太短,足夠我深入體驗當地生活。不過德國的留學生活相比於很多英語國家來說,可能會難度大一些。由於德國不是中國留學生的主要選擇,學校中的中國人占比很低,加之初來乍到的語言隔閡,一開始會覺得很辛苦。但也正是得益於此,從德國離開之後,我能夠很好地積極融入其他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環境。並且,在這之後多地求學過程中,最開始在德國地經歷也會讓我很積極地選擇離開舒適區,完全不會害怕。

實習時和同期的合影 KIA

在德國,在瑞典,在日本

我的MBTI是INFJ-A。所以總結下來,我的性格會是敏感的,堅決的,有計劃的。我的性格也反映了我在建築設計上的一些特點。

由於本科是在德國就讀的,那種準時的,有計劃的,有邏輯的執行,是真的很適合我。在做設計課時,老師會很著重看到從場地到設計,從概念到落實的邏輯性。每一場報告都是一場「完美的」推導過程。當然大家的推導結果不會是一樣的,因為每個同學對推理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德國學期結束時的展示 KIA

而這樣的思維邏輯在我剛剛去瑞典就讀研究生課程之初,是非常難轉變的。我太習慣從大到小,從整到零的思維模式。反而對瑞典那種「我喜歡這扇窗,那就為這扇窗做一棟建築吧」的思維模式表示非常不理解。

瑞典的老師不太會主導同學的設計思路,老師更在乎每個設計的主動性。

在瑞典念書時的concept模型 KIA

而慢慢懂得其中的轉變,是因為明白建築師需要足夠敏感。但當中的契機,便是在日本的交換學期。比如,冢本由晴老師非常不贊同隨意在渲染圖里放人物配景,建築和人的行為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當一個建築在成型的時候,就應該能夠看到在這個環境下人的行為是如何被成型的。

過年時辦公室的「忘年會」 KIA

所以慢慢的,我崇拜的建築風格從德式的簡潔清晰,到瑞典的隨性自由,再到日本的人文溫情,體會到了建築不同方面的美。

02

全新出發,在KTH的兩年

新的課程設置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典語Kungliga Tekniska Högskolan),成立於1827年,坐落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KTH是瑞典國內歷史最為悠久的理工學院,也是北歐五校聯盟成員之一。KTH的碩士學制為兩年,每年的八月底新生入學,六月初為畢業季。在正式入學之前,學校還會開設免費的英語語言課,各種各樣的入學活動,和各專業的入學指導,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在正式開啟緊張的學業之前,了解並熟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KTH KTH官網

建築學生申請的項目為建築學研究生項目隸屬於建築與建築環境學院(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d Environment, 簡稱ABE)。學院裡不僅有針對國內大學中建築設計學生的建築碩士項目,還有適合國內大學土木工程學生的項目,如土木建築工程項目,環境工程和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交通與地理信息技術項目等等。

與其他專業多學科交叉的課程設置不同的是,建築碩士項目的專業課與其他學院沒有過多的交叉。所以,在學校全面返修之際,學校也專門為建築學生打造了專屬建築學生的系館——2015由瑞典Tham & Videgård建築事務所打造的環形系館。系館內設置了建築學生通常會需要的電腦機房,木工坊,模型室。當然也有CNC Milling工作坊,3D列印和雷射切割工作室,機械臂工作室等等,各種前沿設計所需要的設備。並會在入學前開設指導課程,教會大家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學習使用大型器械。而且針對機械臂和CNC等更專業的領域,開設相對應的studio。

建築學生系館 Archdaily

課程設置方面,KTH一共開設三種類型的課程,分別為Orientation Course,Studio Project,Senimar Course 三種課程的開課形式和教學目的不太相同。

與很多學校最大的不同就在於Orientation Course。這類課程會在學年初開設,並在學年初的兩周左右的時間內集中上課並完成,學習內容和成果展現的形式每年都不一樣。

Studio Project就類似於傳統建築教育中的設計課,為期一學年。老師們在學期開始前設定好課程內容,並在學期初開設宣講會,供學生參考選擇。

Senimar Course就是研討課,為期一學期,每周上一次課,需要研讀文獻並在上課的時候和大家討論,最後會以論文和演講的形式呈現。

但無論是哪一種課,在這種「小班制」課程設置下,每位同學也都必須全身心的投入。

studio內同學的展板 KIA

由於絕大多數的課程都是每學年或是每學期更新的,而且高低年級之間沒有明確的劃分,所以在上課過程中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課題討論和不同背景的學生。課題設計也是我見過學校中較為大膽和開放的,甚至有些課題很難運用到傳統建築設計的思維邏輯,這樣的課程設計在一開始必然是痛苦和困惑的,但結束的時候反而有點會發現自己好像開啟了全新的思維模式。

新的建築理解

還記得我當時入學第一門Orientation Course,就是要每個同學拍三張能夠展現建築不同於生活timescale的照片,並用線稿的形式畫出這些場景的軸測圖。

這個課題要討論的就是,建築如何在人們生活的時間維度中存在,甚至存在在更大或更小的時間維度中。能夠在建築本身的時間維度上理解建築,對建築設計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學年Orientation Course結束時老師站在桌子上做結語 KIA

關於Studio Project設計課,老師們會在既「開放」又「逼迫」環境下引導學生做設計。

「開放」的是,課題的開端是一個非常不完整的命題,需要同學自己完善課題,任何類型任何出發點都可以。比如有以聲音作為出發點做住宅項目,以候鳥遷徙作為出發點做塔,以以色列難民作為出發點做摩天大樓。只要是同學真心想做的,老師都會給出很好的引導。而且結果只有Pass和Fail,對於建築設計這麼主觀的學科來說,Fail幾乎是不會出現的可能。

但「逼迫」又在於,老師會在一遍又一遍的討論過程中,「逼」同學找到最想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點,可能那就是設計的初心吧。而且老師不會敦促學生交作業,也沒有明確的規劃每周做什麼,這讓想要多做一些的同學不知不覺開始「逼迫」自己,這應該就是內卷最初的狀態。

KIA

新的思考角度

除了課程設置之外,還有一點我很想談談的,便是我們的教學樓和老師們對它的思考。

瑞典是一個非常注重平等的國家,不僅性別平權的程度已經做到舉世聞名,就連人人平等也寫入了KTH的辦學理念,為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肥沃的土壤。平等本來是一個很大的口號,甚至無法具像成某個建築語言,但我們的系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體現平等的。這裡的洗手間是不分男生或女生的,所有性別都公用洗手間。在這裡是沒有房間的劃分的。即便是學生們被劃分成十幾個studio,工作區域也是以一個環形的區域圍繞著核心筒。所以,同學在這裡沿著一個方向走,能夠看到這一層里所有同學的工作成果,更不會存在「誤入某個房間」的情況。我一開始念書的時候,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non-hierarchy的案例。

建築系館內景 KIA

但給我更大震撼的是老師們教會我更多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我在做畢設的時候定的題目是在北京的一處幼兒園。從系館中得到的啟發,我也希望能打造出一個更為平等,沒有壓力的環境。

不過在第一次成果論述的時候,客座教授問了我一個問題:

「系館這種環形空間圍繞核心筒的呈現,明顯是一種建築語言上的hierarchy。所有的空間都是圍繞一件事物展開的。與此對比來看,像日本SANAA,石上純也他們的建築,是不是更加non-hierarchy?」

老師並沒有給我答案,也沒有強迫我回答,只是啟發我一下,告訴我同樣對待non-hierarchy這一命題,是不是還有別的角度考慮。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理念真的很好地打開了我的視野。

Rolex Learning Center by SANAA Archdaily

新的生活體驗

生活上,大部分學生都會住在集中的宿舍區,也為一起上下學一起party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疫情前,學院也會每周以「請客座教授來講課」作為幌子來聚集同學們一起玩,學年末也會開career fair。情人節也會在入口大門上拿粉色便利貼貼出一個心。總之學校是一個處處很有愛的氛圍。如果有同學想要「沉浸式」享受北歐式學習和生活,那KTH真的是不錯的選擇。

KIA

03

不斷地解鎖新能力

對我影響最深的兩位老師

留學期間對現在的我影響比較大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瑞典KTH的Ori Merom,另一位便是東京工大的冢本由晴老師。

Ori Merom是一位以色列背景的建築師,和很多在瑞典執教的老師不同,他可以說幾乎母語般的瑞典語,但又可以切身處地地理解很多國際生的處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談話就是,Ori告訴我,他總覺得我在做設計的時候動力不足,好像很害怕我的邏輯不被老師們認可。而這樣的情況在以後工作中可能會有問題。Ori希望我能多想想我是如何理解設計初衷的,這是一種重要的理解能力。因為以後工作中,不應該依賴於老闆或者業主告訴我們他們想要什麼樣的設計。能夠理解自己想要的初衷,也同樣能理解老闆和業主想要的初衷。這樣才是一個項目良性發展的源頭

跟Ori做完studio後的聚餐 KIA

冢本由晴老師應該不必過多介紹。冢本由晴老師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對行為的理解,也是他最有名的行為學研究。我們在冢本老師的帶領下研究了日本各個時期的玄關空間。一開始在得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以為這會是個很簡單的研究課題,也許最大的困難就在於日語理解了。但做完第一輪資料採集之後,我才驚奇的發現,日語不通並沒有過多影響課題進度,因為重要的不是讀懂日語,重要的應該是讀懂行為和行為背後的含義。比如,在昭和時期的大戶人家會將夫人和僕人出入的次玄關和廚房一併放在側面的位置,而主人和客人出入的主玄關會面對院子,而主人回家時夫人需要跪在主玄關迎接。這樣,男女關係和社會關係一眼就能被明晰。這樣的能力在設計中也會被需要。

KIA

突發的線上答辯體會

我在日本交換尾聲時遇上的新冠爆發,緊接其後的便是我的研究生畢設。對於線上形式的公開答辯,呈現形式和傳統的展板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展板形式會將所有信息一併拖出,需要演講者將所有圖像串聯,但聽眾在中間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以回看到之前的信息。但線上演講不同,需要巧妙地編排講述順序,避免過長地陳述會使聽眾迷失。同樣,也需要很明確的分配每一頁的信息量,避免在某些頁停留過長讓聽眾失去興趣,或者停留太短讓聽眾無法及時捕捉圖像信息。念書的時候沒有覺得這一點這麼重要,但是工作中,由於一部分的面對對象是沒有建築背景的,文本的編排和講述邏輯就顯得尤為重要。

線上公開答辯 KIA

04

建築始終是我的第一選擇

讓我與我的建築一直對話下去吧

如果再選一次,不是那麼任性地退學的情況下,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出國留學,也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建築這個專業。

我曾經是一個很害怕展示自己作品和能力的人。因為我發現,建築師的作品不單單是會體現建築師對建築的理解,對技巧的運用。更深層面上,他的作品會很清晰地展示出他的性格。這就是我害怕展示自己能力地原因,因為被別人看透會覺得很赤裸。

KIA

如今看來,這也是我很依賴建築的原因,建築學增加了我對一個人的理解的維度。我不止是可以從一個人地行為言語中理解一個人,我還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到很多。即便是沒有辦法當面交流地建築師,冥冥之中,感覺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對話和交流。與此同時,為了讓大家能夠看到更好的我,我也會瘋狂地努力提高。這中間地過程是不斷反覆和變化的,這是我認為建築很令我著迷的原因。

KI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0aa78afd26ffba8e6e2d0244f87db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