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切齒之恨的叛徒,心中要烹他百次,雍齒在漢朝繁衍生息的智慧

2022-08-13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劉邦切齒之恨的叛徒,心中要烹他百次,雍齒在漢朝繁衍生息的智慧

背叛無疑是人生最大的痛。劉邦作為爭天下的勝利者,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投靠與背叛。楚漢戰爭期間,諸侯根據劉邦、項羽勢力的此起彼伏,如潮汐般朝秦暮楚。他見慣了世態炎涼,以開國之君的胸懷海納百川,終成帝業。

但劉邦內心有塊傷疤,非但不能痊癒,反而一直不時地發作。

這塊傷痕就是"雍齒"。

雍齒是劉邦的心病

一、劉邦討好的對象

起義前,劉邦在家鄉沛郡也算個風雲人物。作為亭長,在官面上,他與縣吏蕭何、獄掾曹參、廄司御夏侯嬰等交情不錯,在沛縣有一定的能量。在江湖上,屠夫樊噲、編織匠周勃等,平時舞槍弄棒的,聚集在劉邦身旁以其馬首是瞻,也形成了當地不可小覷的勢力。

無論白道黑道,這些人都是

劉邦可倚靠的班底,也是後來功臣的主體,後世統稱之為豐沛功臣集團

。但在劉邦的家鄉

另有一類人,跟他的關係要疏遠得多,那就是沛郡的本土大戶

劉邦發跡前在家鄉的口碑並不好。他給人的印象是

遊手好閒、好說大話,因而在當地富豪中並不受歡迎

。王陵是其中的代表,劉邦對其很恭敬,畢竟豪強富戶是世人攀附的對象。劉邦像對待兄長一樣恭敬王陵,但他並不買帳。

豐邑豪強看不上劉邦

劉邦起兵後,王陵也拉起一支隊伍。他不願意加入劉邦的伙,率軍離開豐沛,占據了南陽。

雍齒與王凌交好。同樣是沛郡的豪族大戶,他也瞧不起劉邦,認為那就是個市井小人。也許他還沒做好離開的準備,天下大勢已變,沛郡落入劉邦之手,雍齒也被裹挾著進入了劉邦陣營。

此時,沛郡的豪強大戶仍是劉邦極力拉攏的對象。王陵走了,雍齒成為代表性人物,劉邦對其示好,委以重任。

沛郡的起義引來了秦軍,劉邦率眾擊敗來犯之敵,隨即發起反攻。他領軍出擊薛郡,

後方豐邑全權交給雍齒,表現出了對其的極大信任

二、辜負所託

此時的劉邦談不上一統天下的理想,他想要的是擴大地盤。沛郡有兩座城池,豐邑和沛縣,這是劉邦的根本,一旦有失,那就如喪家之犬、無家可歸了。

劉邦結交三教九流

劉邦在薛郡打勝仗,卻沒想到後方失火。周市奉陳勝之命攻取原魏國的土地,他率軍來到豐邑,先禮後兵,派人對雍齒說,我已經攻下了魏國的數十座城池,你是不是考慮考慮:

"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史記》

要麼投降,你還在豐邑當官封侯;否則,我就要屠城了。不用周市威脅,哪一方勢力大、哪一方前景好?雍齒心知肚明,況且,他一早就對給一個痞子打工,而心存不屑,

沒眨眼就投降了

轉眼家就沒了!劉邦氣憤得無以言表,立即回師攻打豐邑。但雍齒也不是吃素的,守城滴水不漏。攻城不下,劉邦的心涼了一大截:雍齒背叛、家鄉的父老也拋棄了他。劉邦病倒了,這一刀成了他無法癒合的痛。

若從此一蹶不振,那就不是劉邦了。不久,他重新振作,前往投靠東陽甯君。打了幾仗,得了五六千人馬,心裡還是放不下家鄉。

二攻豐邑,卻仍是困于堅城之下

豐邑背叛刺痛了沛公

這時,項梁的大軍到了薛郡,劉邦立即前往,這回抱對了大腿。項梁撥了五千精兵、大將十員,助兵劉邦,

三打豐邑。

"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漢書》

三、終歸於漢

雍齒逃跑後,加入了魏軍,接著,周市的軍隊被秦將章邯所敗,身死軍滅,雍齒又輾轉加入了趙軍……此後的一段時間,雍齒行蹤不詳。再次現身史籍中,他已是在漢軍的陣營。那麼,

他是什麼時候再降劉邦的

呢?

巨鹿大戰時,雍齒應是在趙軍的行列。張耳、陳余分裂,他應該不會主動跟隨張耳逃亡投漢。能導致這一結果的時間段有兩個:

1、劉邦東出函谷關,欺騙陳余已殺張耳,趙軍加入聯盟攻楚。這時,

劉邦正是用人之際,王陵也已歸漢,有老朋友照應,劉邦可能同意讓其回歸

2、韓信北伐,打垮了趙軍,作為敗軍歸降。

雍齒歸漢心中忐忑

前者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此後他作為漢將,衝鋒陷陣,屢有功勞,使劉邦一時找不到藉口對其下手報復。

雍齒回歸之時,一定悔恨自己當年的選擇,

劉邦此時已經顯示出天下共主之勢,而怎麼才能生存下去,是雍齒必須考慮的。

四、最先被封

天下既定,蕭何、曹參、張良等大功臣都獲得了爵位,下一等的將軍久久得不到封賞,情緒不穩。劉邦急尋對策,張良詢問,你最憎恨的、人所共知的人是誰?

劉邦也不隱晦,切齒道:

"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史記》

可見,在雍齒投降後,

劉邦數次想殺之報仇

,只是鑒於他歸順後多功,且在豐沛故人面子上有些抹不開,才擱置下來。

張良獻計:"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張良為了功臣集團的團結智保雍齒

以大局為重!任劉邦再不情願,但情勢使然。他擺下酒席,請將軍們赴宴,席間封雍齒為什邡侯。其他人於是都放下心來。

"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史記》

結語:

雖然沒有殺雍齒,劉邦心中也難以放下。漢高祖12年,他回到故鄉,與鄉親歡聚十多天後,將要離開,免除了沛縣的賦稅。鄉親請求一併免除豐邑的賦稅,劉邦說:

"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史記》

雖然在鄉親的一再請求下,劉邦最終和沛縣一樣,免除了豐邑的賦稅,但也可由此看出:

雍齒的背叛,劉邦始終耿耿於懷。

劉邦最恨的人,在漢朝卻善終了,並且死在劉邦之後。他的食邑二千五百戶,什邡侯爵位傳了三代共89年。400多年後,雍家已是南中的大族。史書上的最後一筆,是三國時,其後代雍闓反叛蜀漢被殺。

雍齒不死,除了運氣,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怨天尤人沒有用,前期看走了眼,得罪了劉邦,但在其歸漢後,

少說話,多幹活。搞好與豐沛同僚的關係

,以致沒有人落井下石,劉邦也沒有處罰他的藉口。

封雍齒為什邡侯,將其放到平時看不見的遠方,

說明劉邦已經放棄了殺他的念頭

,也看出漢高祖用人的高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4cf4db86f91a062d9d638b9abc30a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