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批「丁克」已臨近退休,膝下無後的他們,晚年是否順心?

2022-08-29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中國第1批「丁克」已臨近退休,膝下無後的他們,晚年是否順心?

引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每個中國人對孟子這句振聾發聵的話都耳熟能詳。沒錯,在中國的傳統生活中,因為小農經濟的方方面面,人們對於是否有後代是十分看重的。這份看重不僅是因為倫理的維持,更是生存的需要,所以,每個家族都希望自己家族的香火能開枝散葉,以便子孫滿堂,有兒防老,在老年後盡享天倫之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漸漸不再重視這些傳統的觀念。他們認為只要自己有足夠美好的生活,有沒有孩子並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不再生育,這樣的人也被稱之為「丁克族」。那麼到了現在,最早一批的丁克族也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沒有後代的他們,究竟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01

對「丁克族」追根溯源,可以發現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有這樣的勢頭。當時主流的觀念里,人們的生育意願也還是非常強烈的,因此國家甚至出面運用計劃生育的政策對人口進行了科學與精確的調節。這個時候,主流的觀念因為國家的政策便產生了動搖,很多一直認為,生育是生而為人的義務的人都開始反思起來,多生多育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同時,因為一時間沒有遏制的出生狂潮,導致中國的人口暴漲;而彼時的中國經濟還沒有得到有效發展,資源也相對匱乏,這便導致了龐大人口之間相互進行殘酷的競爭。孩子們之間攀比成績,大人們之間進行企業競爭,試圖打垮對方。

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終於有人認為這一切的元兇都來源於暴增的人口。多生多育只會徒增痛苦,父母也好,孩子也罷,人越多,也只是受的苦越多;既然如此,那麼不生也罷。因此,「丁克族」也正是登上歷史的舞台,他們以一生都不生育為自己的人生準則。

02

這種觀念受到了當時輿論的強烈批判。因為這種思潮完全在違背中國人遵守了幾千年的倫理綱常;每個人都是如此過來的,結果到了你們這一代,居然要把它給毀掉,誰能忍受呢?因此,「丁克族」也被認為是極其沒有責任心的代表。有人揚言,丁克的不生不育將遲早讓社會後繼無人,而毀了這個國家。

不過,丁克們選擇了這條必然千夫所指的道路,自然也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根據調查顯示,許多丁克對於子孫滿堂的未來毫無期待與嚮往,他們注重著個人的自由給自己帶來的幸福;對於恪守多生多育倫理的人,他們也是不屑一顧的。

老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丁克一族著重於個人自由帶來的幸福,那麼,他們的自由真的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嗎?一些人就這個問題對一些丁克族進行了採訪。也許會得到的大部分答案都是他們活得瀟洒愜意,並將帶著這份愜意進棺材;然而,結果卻恰恰相反,許多丁克族承認了對子女所帶來的情感需求的滿足。

03

老王與楊姐就是這麼一對叛逆味十足的丁克夫妻,他們倆在年輕時都是工薪階層。因為對自己當前生活的滿意,以及對擁有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因此,二人完全沒有想要孩子的打算。然而,在二人都退休,步入養老年歲後,老王因為身體原因突發腦溢血。在這個最需要年輕力量來支撐的時刻,照顧著家庭與生活的重擔卻只能完全由楊姐一個人撐著。繁重的辛勞讓楊姐雖然身體沒有大礙,但是,心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創傷,二人的生活也搖搖欲墜,讓人感到岌岌可危。

老王與楊姐的案例是典型的。事實上,在退休的丁克族中,已經有不少人袒露了自己後悔當初決定的意思。

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或許就數爾冬升。作為一個著名的香港導演,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接受採訪時直言,他絕對不會要孩子,一定要將丁克進行到底。然而,在他六十歲高齡時,他還是生育了一個女兒,並且也坦言,女兒帶給了自己很多曾經想不到的快樂。

結語

在追求個人自由的當下,或許很多人都已經淡忘了家庭存在的意義,而把它當成一種生來便是用於束縛自己的枷鎖。但在事實上,家庭是人類的必需品,因為人歸根結底是情感動物,僅僅依靠物質滿足,人永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對於丁克,也許我們應該用求同存異的目光去看待。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亦是一種負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0ee73e47ce32523d02c07b93017a7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