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媽媽在家長會上的發言火了全網。
為了即將升初三的孩子,她近乎0社交和0娛樂:
「在孩子面前我幾乎沒有玩過手機遊戲,我也不打麻將。」
主打一個陪伴:
「只要孩子回來我就會坐到他旁邊,坐到我腰都直不起來。」
中考是重要的關卡,如果成績不理想的話,可能就沒辦法再向其它孩子一樣讀高中升大學,而是直接進入社會工作。
媽媽深知學歷不高,進入社會上大機率能先做的也是體力活:
「所以說我們家長也只能多吃一點苦,多陪伴他們一下。」
說到中間時,這位媽媽還一度感動的哽咽:
「我覺得我的堅持應該他會知道的。」
子女成龍成鳳的背後,除了孩子本身的努力之外,少不了父母的犧牲。
但視頻下方的評論區,這位媽媽忘我的教育方法遭到多數人的反對:
如果孩子一旦反抗,這個媽媽應該就會崩潰失控;
我是中考生的家長,事實上這種陪伴對孩子來說是窒息的;
換了我媽這樣,我的負罪感會伴隨終身...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成為困住天下千萬父母的口號,
當教育逐漸演變成所謂演繹完美付出的大戲,那孩子註定成為一個罪人。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基本就丟棄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成為標準的三無人員:
無朋友、無空間、無精力。
沒日沒夜的哄孩子喂孩子,學習怎麼養一個小嬰兒。
好不容易學會了上手了,孩子成長到下一個階段,又要開始新的循環。
長大後,存教育基金、報各種輔導班,為了學區房砸鍋賣鐵,還要幫他規劃學校怎麼考工作怎麼挑...
這種犧牲自己,優先孩子的思維,延申到了孩子長大也難以改變:
「你吃肉吧,我不喜歡吃肉,吃點菜就行了」
「我不買什麼衣服,給你買媽媽就很高興,只要你穿的好就行」
但這種景象只存在於雙方歲月靜好時,一旦發生矛盾,這些話便成為父母的「免罪金牌」:
「當初要不是為了你,我根本不會XXXX」
「我這麼辛苦是為了誰,還不是因為你,要不是你咱們家至少能每年多花那麼多錢嗎」
用付出,變成綁架的手段。
在悉數自己有多偉大時,變相的讓孩子打從心底產生自責感,從而聽自己的話。
令人恐懼的地方就在於這個方式是披著糖果紙外衣的毒藥,讓孩子一步一步被精神打壓。
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談到:
「做父母的不是應該儘可能地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犧牲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極端自私,會從感情上掌握住孩子,過分的牽掛往往是占有欲的偽裝。」
短視頻博主papi醬從小受自我感動式教育,一旦犯錯或者提出跟父母異議,就會被父母嘮叨:
後來當父母一旦發生問題時,她常常會有負罪感:
「我會覺得我父母的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這樣的教育方式,即便在孩子小的時候百依百順,也會在長大的某一天集中爆發。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將自己耗乾耗凈,懂得投機取巧。
很多父母覺得誰誰誰家的父母不用管孩子,孩子都特別聽話。自己家的孩子,一天到晚看著他都管不住。
那是因為有些父母抓住了教育的時機,
電影《完美陌生人》中,17歲的索菲婭在出門前時破天荒的開始打扮了,
孩子的反常引起了媽媽的疑心,上前就把女兒的包包翻了個底朝天。
結果,在索菲婭的包里發現了一盒沒有拆封的安全套。
在還沒有搞清楚的狀況下,媽媽瞬間爆發,對女兒一頓質問和臭罵。
結果也沒有問明白,強權專制的媽媽反而讓女兒對她的厭惡再次加深。
爸爸得知後,面對要去約會喜歡男孩的女兒,他主動遞出了一盒安全套。
晚上爸爸接到索菲婭的電話,女兒正在猶豫要不要去男孩家過夜。
爸爸並沒有直接阻攔,而是對著她意味深長的說了下面一段話:
"不要因為他不高興而去他家,這不該是唯一的理由,你也別指望我多支持你去。但我要說的是,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不僅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如果你以後想起,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不太確定,那就忘掉它吧,因為你還有大把時間。"
最終,那一晚女兒還是選擇回到自己的家。
雖然爸爸也十分矛盾和緊張,但他並沒有像媽媽那樣失控的質問,而是在給孩子保留空間的情況下,互尊互重。
把原本棘手的問題用最簡單的方式機智的解決掉了。
拿文章開頭這位媽媽來講,
當孩子的成績不是那麼優秀時,他自身就會伴隨著焦慮。
媽媽無法在學習上給予指導支持,只在一旁坐著只會讓孩子更加有壓力。
對孩子來講,這不是陪伴,也不是監督,是監視。
聰明的父母懂得與孩子平等的對話,不是用蠻力感動自己。
不放手,聽起來是種無畏的犧牲,實則是對未來沒有發生的事過分的擔憂。
萬一孩子誤入歧途怎麼辦?
萬一孩子考不上好的學校怎麼辦?
萬一在學校惹事了怎麼辦?
只圍著孩子轉的媽媽,大機率會培養出一個謹慎敏感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和孩子雙方都會加倍的消耗彼此。
家庭觀察類綜藝節目《少年說》中,高一女孩康雲逸的媽媽就是守著自己寸步不離的典型。
孩子的作息,就是她的日常:
五點半一起起床,六點半下樓送康雲逸去學校;
因為擔心不安全,不准孩子和朋友單獨出門;
通過這個節目,她想讓媽媽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完全可以獨立做面前的事情。
媽媽仍然不想撒手。
康雲逸卻十分堅持,因為她早已發現媽媽的生活出現了變化。
朋友圈縮小,沒有任何的興趣活動,性格也越來越敏感。
最後,她鼓起勇氣向媽媽喊出埋藏已久的真心話:
「從今天起,我要獨立,你要洒脫,我希望你真正的快樂。」
這種所謂「為你好」的自我感動式犧牲教育,真的有意義嗎?
不過是雙方都痛苦。
有本書中寫:
「對父母來說,為人子女真正意義上的盡孝是讓父母放心。對子女來說,為人父母真正意義上的為了孩子好,其實是照顧好自己、長命百歲。」
對於孩子來講,父母的存在能為自己提供多少物質財富、人脈資源,都是次要的。
而是每每想到父母時,孩子內心會充滿能量。
能量轉化的前提是,父母們先成為有能量的人:
愛孩子前,先學會愛自己。
規劃孩子的生活前,先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好。
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因為陪伴,
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學會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