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怒吼:本世紀荒唐的教育騙局,我們都中招了

2023-12-15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人大教授怒吼:本世紀荒唐的教育騙局,我們都中招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崩潰的體驗,每天追著娃娃的屁股後面,像個上調發條的鬧鐘一樣:

「孩子,你該起床啦!」

「孩子,你該洗簌上學啦!」

「孩子,你該做作業啦!」

「孩子,你該睡覺啦!」

有的時候,好不容易孩子願意主動坐在書桌前寫作業,5分鐘不到,各種要喝水、要尿尿、要睡覺的藉口又出來了,真是別提心裡多窩火!

老母親不禁崩潰,這半大的小人兒,怎麼就這麼不聽話不自律呢,每件事都要我跟在屁股後面當人肉鬧鈴,那孩子的自律在哪,作為媽媽我的生活又在哪......

想讓孩子變得自律可真是比登天還難!

所以今天我們就著「自律」這個詞說開去,聊聊到底如何培養自律娃,以及我們真正希望培養的是怎樣的孩子。

你真正希望的自律娃

核心其實是自驅

自律也是我們經常都會提到的一個詞,也是我們對自己家娃日常行為的「美好願景」。

但實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真正希望的並不是孩子自律,而是比自律更高一層的自驅。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無論從詞彙的基本釋義,還是從心理學定義上看都有很大的區別。

自律指的是個體可以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和思維,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而自驅,指個體通過內在動力和自我激勵來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和行為。

大白話說也就是,我們更希望的,是孩子能自發、主動地去做一些事,這些事是可以讓孩子有勝任感的,讓孩子自主地朝著目標去努力的,而不是習慣給孩子定上條條框框的規律,孩子像機器一樣去按時按點執行。

畢竟我們的孩子是人啊,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可愛,隨性亂蹦,怎麼可能被套上自律的枷鎖呢?

培養自驅力娃的第一步

得先學會撒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雙減」剛實行的時候,我們會明顯感覺到孩子的一些變化——我們的孩子好像變得更自主了!

以前雙減前,孩子每天要上的課程很多,作業也很多,孩子基本是不斷追著任務跑的狀態。

累不說,而且對任何事情都是剛剛好夠時間完成,甚至不夠時間完成。一直拖著被往前走的孩子,是沒有自主權的,更沒有成就感,所以完全談不上想要主動去做什麼。

但雙減以後,孩子的作業量減少了,孩子每天需要花多長時間做什麼,能剩下多少時間都心裡有數,有了這樣的操控感和勝任感,反而願意開始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

在這裡我們不去討論雙減的好壞與否,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能清楚知道,希望孩子擁有自我驅動力,第一步就是給孩子一些可掌控的時間與空間。

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 和理察·萊恩 (Richard Ryan) 提出來的自我決定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就是以勝任需求、歸屬需要自主需求三大需求點為根基去探討的。

只有孩子真正能感受到,我對這件事情是有掌控力的,有話語權的,而且完成這件事情我能收穫到滿足感,孩子自己才會真正願意主動去做。

就比如大家都很喜歡的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在她身上我永遠能感受到什麼叫刻苦與熱愛並存。

我喜歡滑雪,因為滑雪的時候,當一個鳥,飛起來,然後落地。」

對於滑雪運動員來說,滑雪訓練應該不算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因為要訓練,會摔倒,還要拼成績。但谷愛凌永遠能從中找到樂趣。

比如騰空而起的刺激感,變幻無窮的動作,恐懼和興奮並存的超越……

所以,寧可苦口婆心追在孩子屁股後面說「孩子你要怎麼怎麼做」,還不如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允許孩子向內探索「我想要做什麼、我希望做到什麼、我喜歡做什麼」。

我們的孩子本身就是有很強的自驅力的,他們天然就有向內思考向外探索的好奇心。

我們都見過孩子專注研究一個事物的樣子,當孩子可以放下動畫片、放下手機遊戲,撲扇著眼睛專注去觀察研究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得眼裡是有光的,心裡更是有自我驅動的小火苗

所以父母更重要的角色是引導,是保護好孩子內心的小火苗,而不是怒斥孩子「你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自律!」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是不斷打破重組的過程,所以保護和激發,我們缺一不可。

妄想教出自律娃!

幫孩子學會自主才是正道

那麼作為當代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向自律呢?

就拿我們最頭疼的一件事來說——孩子都喜歡抱著ipad手機不放

我們的孩子好像天然就容易被電子設備所吸引,經常玩著玩著就忘記時間,有的時候想讓孩子休息一會,孩子還要耍賴哭鬧不肯放手。

電子設備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呢?

人大博士、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褚殷曾經說過,讓孩子自己從電子設備里逃離出來,就是扯淡!

「教孩子自律,怎麼自律?手機在手裡抓著,我自己一刷刷到半夜。我連沙子都搭不起來,你還讓我找岩石?

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在用算法和我們爭奪孩子,那都是專家開發出來的,是北大清華的人開發出來的。他們讓孩子上癮,然後告訴我們要教孩子自律。

我高考都沒斗過他們,我現在怎麼斗過他們?」

逼孩子主動放下平板,簡直是在逼孩子跟清華北大的專家們進行生命對抗!

這簡直是這個世紀最大的教育騙局!

所以,並不是孩子真的做不到自律自主,而是電子設備的確有難以割捨的魅力。想要孩子在上網時間管理上做到自主,家長的橋樑作用就很重要。

疫情有段時間,mini包也是沉迷電子設備。包爸的方法就是跟孩子約定好上網時間和上網條件。如果孩子需要上網,可以打電話申請,通過遠程手機控制給孩子打開平板網絡,約定好的時間一到,就得停止使用。

孩子一開始可能也會不開心,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一眨眼上網時間就結束了。但是當孩子習慣了這種方式以後,就知道要如何守規則了

所以,我們永遠要以成長型思維來看待孩子的發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期待著孩子主動踏出的每一步,而永遠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指著孩子說:「你什麼都好,就是愛玩手機!」

在這裡,我也想給大家推薦一個激勵孩子學會自律的方法,很好用。

這就是管理學中非常有名的績效管理法——「胡蘿蔔+大棒」激勵法跟大家詳細分享,這套方法是激勵和懲罰並存的一套機制。

胡蘿蔔代表的是獎勵,大棒代表懲罰,我們用一個通俗的例子方便理解。

比如孩子早上總是起不來,我們可以這樣說:

「胡蘿蔔」(獎勵):如果你連續一星期都能鬧鐘一響就馬上起床,媽媽會獎勵你一個禮物;

「大棒」(懲罰):如果你不能按時起床,那早上你要自己去等校巴,媽媽不能陪你一起。

通過獎勵+處罰的形式,孩子能感受到完成這件事帶來的「甜頭」,也能感受到如果沒完成這件事,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很大程度地激發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當然,獎勵(蘿蔔)和處罰(大棒)的使用也要把握好平衡,不要讓孩子過度聚焦在任何一方,否則會適得其反削弱孩子的自驅力。

寫在最後

提到自驅力,我經常會想起《小王子》里作者聖埃克蘇佩里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是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對需要自驅力的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為了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你都用過什麼方法?

評論區來一起聊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fbff62add276f5a8c8dcbf1a12e54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