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逸12月奪回銷量冠軍,充分說明了一件事:只要價格給力,老大還是老大。
電動化在12月取得了滲透率超過40%的成績,即便如此,秦PLUS DM-i在當月還是被軒逸甩在身後,原因很簡單,12月軒逸價格有較大的刺激幅度。
目前在售的軒逸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經典軒逸,也就是13代軒逸,另一類是14代全新軒逸,同時還有e-POWER電驅版車型。
其中,最低配軒逸在12月爆出了8萬左右的最低配定價,雖然有些地區表示軒逸價格能夠做到7萬出頭,但其實是附加了諸多條款。
最低配軒逸正常、不捆綁、全款的價格,大多數地區都穩定在8萬左右,差距不大。算上購置稅、保險價格,9萬左右就可以落地。
從13代車型的可靠性、穩定性、舒適性以及經濟性能角度來看,其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群體的日常使用需求,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電動化的長期可靠性,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其實我們觀察轎車銷量榜單不難發現,一台車想要成功要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一個是定價合理,整個轎車市場排名前五的車型,終端定價都在15萬以內,說明更多的用戶群體購車預算並不豐富。
如果從燃油車視角來看,在當下想要搶奪市場,競爭點仍然是品牌、產品效應。
燃油車板塊排名前三的車型分別是軒逸、朗逸、速騰,對應企業分別是東風日產、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依然是中國市場中運營最久的企業。
最為關鍵的是,產品想要成功一定要覆蓋不同的用戶需求,比如說軒逸的成功不僅是品牌、產品效應、定價原因,還有一個「三車同售」在支撐,而朗逸則是「多代同堂」。
多車型同步銷售一個是能夠有效壓低成本,在價格戰上更有底氣,同時成熟的生產線、技術都能夠保證強大的穩定性。
退一步來分析,不滿足以上幾點的車型,也都很難取得成績。
比如說,低配價格已經跌破6.5萬的第四代帝豪,的確價格要更加經濟,但品牌、產品效應卻遠不如合資車。再比如說,品牌、產品強勢,但價格仍然虛高的思域、卡羅拉等車型,銷量很難增量。
另外,對於企業來說,只要有銷量,生產、售後、經銷商就有生存的空間,雖然一部分軒逸用來做網約車,但企業利潤有保證,同樣也能夠為下一代用戶積攢口碑、認知,提供可靠的市場形象。
電動化以來,所有人的目標都放在了新能源、智能化產品上,但卻忽略了用車的本質需求,軒逸的重回TOP1,的確是加大終端政策使然。
但同樣也讓我們感知到了,這個市場中仍然有很大一批用戶群體,對日產、對基本出行需求、對消費控制有著傳統的理解。1.6L+CVT的動力架構不算卓越,但穩定、可靠、經濟,一定是絕大多數用戶群體的消費方向。
如今的網際網路是一個信息繭房,不少人都被自己的認知包裹起來,卻看不清這個時代真正是個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