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潛艇只在家門口轉悠?專守防衛早已突破,經常秘密竄入南海

2022-06-16     佐羅軍事

原標題:日本潛艇只在家門口轉悠?專守防衛早已突破,經常秘密竄入南海

日本潛艇只在家門口轉悠?專守防衛早已突破,經常秘密竄入南海

提起日本海自,大家首先會想到他們的招牌「八八艦隊」和「出雲級」,但當提及其潛艇部隊時,就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了。雖然日本海自的潛艇部隊很低調,但一點也不低端,特別是在常規潛艇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

當前海自水下作戰主力裝備,仍以「蒼龍」級潛艇為主,但在今年3月9日,在神戶市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舉行了「大鯨」級常規潛艇首艇「大鯨」號的服役儀式,這標誌著日本海自未來的水下作戰能力將迎來全新格局。

「蒼龍」級潛艇雖盛極一時,但在海自實際使用過程及對外軍售中,卻難以盡善盡美。比如其內部空間分布不合理、斯特林發動機輸出功率過低、攜彈量較少、魚雷性能較為落後等,都在時時刻刻困擾著日本海自。

再加之東北亞局勢更加趨於複雜化,對手水下裝備整體呈高速發展態勢,以及為實現自己的戰略野心等諸多因素疊加所致,「大鯨」級常規潛艇的誕生可謂是勢在必得。

按照日媒報道稱,「大鯨」級常規潛艇全長84米、寬9.1米、標準排水量達3000噸(水上)、水下排水量約4300噸、艇員編制共70人,單就噸位而言,「大鯨」級業已成為日本自戰後建造排水量最大的一款潛艇,這點尤為值得關注。

從艇型設計來看,「大鯨」級與「蒼龍」級極為相似,並未做出多大改動,僅在尺寸方面上略有不同,如其艇體更加豐滿、上層建築更加寬大,這意味著其內部空間已得到大幅拓展。

據悉,「大鯨」級推進系統一改此前所採用的傳統七葉大側斜螺旋槳,轉而採用泵噴推進器,由此使得「大鯨」級潛艇推進效率更高、輻射噪聲也將大幅降低。

在動力系統上,「大鯨」級選擇「鋰電池+柴油機」的組合方式,相較於傳統潛艇電池(如鉛酸、鎳鎘、銀鋅等),鋰電池具備可增強常規潛艇水下續航力、提高隱蔽性;優化潛艇有效負載配置、有效減少電池艙所占空間;維護保養便利、使用成本低等優勢。

當然,凡事也有兩面性,鑒於鋰電池以往存在著的安全性差及易發生爆炸等突出缺陷,就使得對「大鯨」級潛艇安全措施保障技術提出更高要求,依照現階段而言,不論是鋰電池也好,還是安全措施保障技術也罷,日本可謂是成竹在胸。

「大鯨」級作戰系統更加先進,如其採用了艇艏光纖技術的新型聲吶系統適形陣,能夠充分利用艇艏空間,最大限度地擴展了基陣面積,提高了聲吶靈敏度與探測效能。

與「蒼龍」級一樣,「大鯨」級同樣在艇艏布置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管內6枚魚雷,艙內備用架儲備有24枚雷彈,攜彈量達30發。除發射89式重型魚雷與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外,還能發射18式重型魚雷。該魚雷採用成像式聲學尋的器,光纖傳輸,可通過海底反射回波分辨坐底的潛艇輪廓,同時具備更強的抗干擾及抗背景噪音能力,在淺海複雜聲學環境下,作戰效能極為突出。

日本對於海自潛艇部隊的活動一直保持著高規格的保密,除了知道它們以每年一艘的建造、下水和服役的速度不斷擴充潛艇部隊數量外,對於日本海自潛艇部隊的使用卻很少透露。

有許多人認為,由於執行「專守防衛」的政策,日本海自潛艇主要是常規潛艇,因此不會遠距離航行,一般在日本列島附近轉悠,對周邊威脅不大。其實,這是對日本潛艇部隊很大的認知錯誤。

美國《國際利益》雜誌曾發表了一篇題為《對不起,日本海軍仍是亞洲最強》的文章,認為日本海上自衛隊依然是亞洲最強的海上力量,尤其是海自的潛艇部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部隊不但常年進行遠洋航行訓練,還經常秘密竄入南海潛航,最早是在2018年。

在2018年9月,日本潛艇首次赴南海舉行軍事演習,同時還抵達越南的金蘭灣進行訪問。這是日本潛艇首次高調地出現在敏感海域。很多日本政府官員得意洋洋地表示,這片海域(南海)是日本商船往來的重要通道,海自潛艇參加在這裡的軍事演習,可以有效保障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日本人可能忘了中國有核潛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0f2bd371edc6a76f060b0677ff0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