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念珠、手串的講究可不少,你戴對了嗎?

2019-07-16     百家名寺錄

如今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佩戴念珠的人。對於佛教徒來說,佩戴念珠是為攝心禪定念佛;而對於很多非佛教徒來說,念珠則更多的是一種飾品,不但美觀大方,還有趨吉避凶的用意。

什麼是念珠?

念珠梵名「缽塞莫」,漢譯為數珠,也叫「誦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器。佩戴念珠的本義,是幫助修行者提起正念,斷除煩惱,莊嚴威儀。有人形象地稱念珠為「拴馬索」,意指當人心如野馬、雜念紛飛的時候,手掐念珠便可以遏制妄念,增定力,生智慧。

雖然在多數情況下,佩戴念珠是佛教徒的一種標誌,但是最初的念珠並非佛教所創用。追溯念珠的本源可以發現,它是由古代印度人用以纏身的瓔珞蔓條演變而來。

佛教念珠的由來

佛經對念珠的記載多出於後期的大乘經典。在我國,有關念珠的記載,始於佛教盛行的隋唐時代。相傳那時凈土宗的道綽大師(562-645)在弘法的同時常勸人「念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並教人把木槵子串在一起計算念佛的數目。由此,佩戴念珠的習慣便在我國佛教界不斷傳承。

但是對於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言,念珠卻是必備的重要法具,特別是凈土宗和密宗,其僧徒最常以念珠來念佛持咒。

念珠不同數珠的意義

珠串上珠子的數目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同的珠數代表了念珠的不同品級。為方便教化,對於不同珠數的念珠,歷代高僧又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如108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54顆代表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善根因地;42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27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21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14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1080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36顆和18顆的意義與108顆相同,只為便於攜帶。

念珠的作用

留心觀察念珠可以發現,其上的珠子在顏色、大小、材質方面有時不完全相同,可分為母珠、子珠、隔珠、記子、記子留等。製作念珠的材料種類繁多,一些人認為使用念珠的材料不同,所獲得的功德也不等同,這樣的說法恐怕有欠妥之處。

佛教特彆強調心念純凈和對三寶的誠心。不管材料是否尊貴,持珠誦念時誠心才是最重要的,若僅僅以材料而論功德,則不符合佛法的本義。

佛教指引人們去除貪嗔痴,念珠只是幫助人們修行的工具,落實到根本,還是與心念相關。任何人均可佩戴念珠,「出家人才能頸掛」的說法並無依據,佛教界人士認為,人人都可以用念珠,皆可獲無量福、滅無量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l2Rj2wBvvf6VcSZbu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