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賦能的中國母嬰網際網路第一股,遭遇大裁員,連創始人也走了?

2019-09-24   安靜的頑主

熱點聚焦

據介面9月23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母嬰平台寶寶樹在上周開啟裁員計劃,裁員比例將接近30%,其中技術團隊裁員50%,內容運營團隊裁員30%。裁員的部分員工按照N+1的比例進行賠償,但也有部分員工儘管沒有被裁員,但被相繼約談。



此外知情人士還透露,創始人王懷南已離開寶寶樹的管理團隊,加入美國電子煙品牌JUUL。目前寶寶樹已由復興國際接管。

頭頂「母嬰網際網路第一股」光環,又有阿里、復興兩大股東的加持,創立已滿12年,上市未滿周年的寶寶樹似乎沒有理由發生上述情況。然而,現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真的連創始人王懷南都出走了嗎?

深度爆料

王懷南真的走了嗎?

關於「裁員」一事,寶寶樹回應稱,公司配合業務發展做組織升級會有正常的人才流動,大規模裁員不屬實,目前公司仍在積極招攬技術、商業等領域高級人才。

關於創始人王懷南,寶寶樹稱,寶寶樹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王懷南先生,既沒有在其他任何公司任職,也沒有拋售寶寶樹股票。而是一直負責寶寶樹戰略發展及業務經營管理,致力於為寶寶樹的用戶、投資人創造長期價值。

然而空穴才能來風,關於王懷南加入美國電子煙品牌JUUL的消息,早就有媒體曾經報道。



Juul是目前電子煙行業估值最高的新興創業公司,之前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已增至75%。2018年年底獲得萬寶路母公司投資後,估值高達380億美元。然而,隨著美國監管部門和部分州開始頒布禁電子煙法令,Juul處境尷尬,只得另尋出路,最終Juul選擇了電子煙滲透率尚低的龐大中國市場。

報道稱,在Juul秘密搭建的中國團隊中,中國區CEO人選很可能是母嬰電商寶寶樹的創始人王懷南,報道中還列出了一些具體細節。

但尷尬的是,Juul電子煙在進入中國市場僅一周就被停售。目前天貓、京東電商平台已經搜不到旗艦店信息。

那麼王懷南到底是真的從來沒有加入JUUL,還是真如上述報道加入,但考慮到輿論,還未正式宣布呢?抑或是本來加入了,但是政策突然來襲,自覺電子煙領域沒有前途而中途放棄了呢?時間會給我們帶來答案,但是寶寶樹這邊也確實是遇到了一些讓王懷南頭疼的麻煩。



寶寶樹怎麼了?

2007年,王懷南與邵亦波等人聯合創辦寶寶樹,並在連續虧損三年的情況下於2018年11月赴港上市。上市確實為寶寶樹帶來了財運,2018年財報顯示,寶寶樹的營業收入為7.6億元,利潤凈額2.01億元,同比增加29.7%。

然而,好景不長。剛跨過2018年,寶寶樹的股價就開始極速下挫,股價從峰值7.6港元/股一路下滑至目前的2.13港元/股。上市10個月,總市值由115億港元迅速縮至36億港元,縮水率高達69%。

8月27日,寶寶樹交出了2019年的第一份答卷。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寶寶樹集團總營收為2.41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40.9%,凈虧損9834.2萬元。

對於由盈轉虧的原因,寶寶樹將其歸咎於宏觀經濟下滑,地緣政治不確定,電商技術開發技術太難,用戶需要時間適應,知識付費戰略轉型等。解讀下來就是廣告客戶少了,電商還沒發展起來,內容到知識付費正在轉型,還沒盈利。



電商成了寶寶樹的痛處

通過對寶寶樹半年報的分析可知,廣告業務依然是其絕對的營收支柱,而電商業務卻在不斷收窄。

從各業務板塊占總營收占比來看,寶寶樹廣告業務占比從去年同期的73.2%升至87.90%,電商業務則從去年上半年的22.22%下降至目前的8.10%,知識付費業務占比僅為4%。

2018年上半年電商業務營收0.91億元,占營業總收入22.2%,同比下降50.7%;到了2019年上半年,電商業務營收僅為0.19億元,同比降幅達到79%。

寶寶樹對此解釋為電商系統開發的技術複雜程度高於預期,且用戶需要更多時間適應系統變動。被阿里賦能的電商後台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寶寶樹極速下滑的電商業績能否堅持到新的系統上線,用戶又能否很快認可並使用新系統,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寶寶樹與阿里淘寶,到底誰給誰賦能

目前,寶寶樹APP內的大部分電商產品都直接連結到阿里淘寶,這不禁讓業內人士懷疑,寶寶樹是否最終會淪為阿里的單嚮導流工具?畢竟寶寶樹的旗艦店在淘寶這片汪洋大海里只是滄海一粟,而淘寶植入寶寶樹卻是霸占其三分之一的電商業務。

未來,作為中國母嬰網際網路垂直領域的頭部企業,寶寶樹要面對的不僅是電商技術上的難題、知識付費的轉型難題,還將面臨親寶寶、育學園等一眾後起之秀的激烈競爭。

獵頭分析

寶寶樹大裁員、創始人出走的橋段,無疑會讓寶寶樹的股價進一步承壓下行。而另一面,寶寶樹也會因此獲得一波廣告效應,令其短期內用戶量攀升。但是最終決定寶寶樹能否走得更長的,一定是由它本身帶給用戶的體驗和服務來決定的。

對此,獵頭行業資深人士——衛士藍人力資本執行副總武素菊認為,企業在面對困境和問題時,除了考慮經濟環境、地緣政治等因素外,自身的問題更應是企業關注的重點。衛士藍人力資本二十年來與數千家大中型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經驗表明,企業的問題往往最終歸咎於人的問題。

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