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近日,有報道稱,海航旗下大新華航空 「16新華航空PPN002」債券已於25日到期,但相關投資者並未收到本息,已發生了實質性違約。大新華航空是海航旗下核心上市公司海航控股的控股股東,持股23.31%。
海航控股方面回應稱,目前正積極與各投資人開展溝通與協商,將會妥善處理。然而,另一面,海航正在不斷出手旗下資產,不知海航所謂的妥善處理是否與此相關。
難道旗下眾多上市企業的海航,每年營收數千億的海航,真的連10個億也拿不出來嗎?
深度爆料
事實上,這並非第一次債券違約,2019年7月底,海航集團15億「16海航02債券」就曾發生違約,在而就在該債券違約前的7月26日,海航發行了22億的私募債。顯然,拆東牆補西牆也是一種解決辦法。
就在大新華被爆出兌付逾期的當天,海航還被爆出已經把英國的最後一處資產——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寫字樓,也就是瑞信大樓出售,將獲得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9.1億元)的現金流。然而,就這一處資產就讓海航虧了3.08億。
瑞信大樓是海航集團的子公司海航國際投資在2016年4月份斥資1.3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2.18億元)收購,彼時海航表示收購該處資產將用作長期資本增值以租賃用途,預計可為集團帶來穩定及持續的收入。
然而就在2018年初,作為瑞信大樓唯一租戶的瑞信投資銀行突然宣布,將在2020年搬離這座大樓。屆時如果沒有新的租戶來續約,那麼這棟大樓就將面臨著空置的風險,當初期望的穩定而持續的租金也就不復存在。
與其如此,不如直接賣掉換現金來得快,反正海航一直被債務所累,賣資產解圍也已是常事。據了解,海航已經甩賣了近兩年資產,2018年海航清理了大大小小300多家公司,甩賣超過3000億資產,昔日的大量投資變成竹籃打水。
然而就在海航已處置3000億資產的背景下,2018年依然拿出了一份羞於見人的業績。根據海航集團年報,2018年海航營收6182.9億元,凈利潤虧損高達49億,十年來首次陷入虧損。2018年底,其總負債高達7552.68億元,其中有息負債4524.4億。2018年底,其資產負債率達70.55%,較2017年上升了10.8%。
到了2019年僅上半年,海航集團凈虧損就已達35.2億。截至6月底,海航集團總負債7067.3億,其中包括1229.2億應付債券在內的有息負債達4335.9億,資產負債率相比2018年末增1.52%至72.07%。
而僅僅兩年前的海航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2010年-2016年間,海航集團幾乎以每月一購的速度在全球各地進行併購,收購節奏令人目不暇接。從2014年末總資產3226億元到2017年末的1.232萬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170位,海航總資產增幅達282%,相當於每年再造一個海航,彼時海航風光無二,是國外各大知名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
可自那之後,海航就一次次因債務危機被送上風口浪尖。2018年直接跌出世界500強企業名單。面對外界的猜疑,2017年底,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彭博社採訪了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趙權,趙權表示,資產的出售是有戰略目的和有計劃進行的,而不是突然的決定。同時海航還具備豐富的融資渠道選擇。確認海航正在估值其海外資產,並會評估和尋找合適的買家。
然而,2年過去了,海航不僅資產還在繼續甩,就連企業也做成了虧損,虧損,再虧損;債券接連出現違約。借新還舊也好,甩賣資產也罷,這些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如何增加內生動力才是海航應該思考的大問題。
獵頭分析
海航債務的根源在於其高層的戰略決策,收購確實是企業進軍並快速占領新產業市場的一大利器,但是也存在著諸多弊端。海航撿雞蛋似的收購給其日後的管理和融合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以至於優質資產也變為劣質資產。
對此,獵頭行業資深人士——衛士藍人力資本運營總監鉏綜認為,收購是把雙刃劍。但是衛士藍人力資本在二十年來與數千家大中型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中發現,企業高層的戰略規劃就是企業的指路燈,一旦企業最高級別的戰略出現問題,很可能導致滿盤皆輸的結局。
對於海航的狀況,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