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熱土又怎能遺落在夢裡?——20世紀韓國十大詩人作品選譯

2022-07-13     飛地APP

原標題:這方熱土又怎能遺落在夢裡?——20世紀韓國十大詩人作品選譯

2007年,韓國詩人協會(時任會長吳世榮)投票選出20世紀十大詩人及代表作,包括金素月《金達萊花》、韓龍雲《伊的沉默》、徐廷柱《冬天》、鄭芝溶《玻璃窗》、白石《南新義州枊洞朴時逢方》、金洙英《草》、金春洙《致花的序詩》、李箱《烏瞰圖》、尹東柱《另一個故鄉》、朴木月《過客》。

——譯者金冉

20世紀韓國十大詩人作品選

金冉 譯

金素月(1902.8.6—1934.12.24)是韓國人民最愛戴的詩人之一,本名金廷湜,生於平安北道龜城。素月的詩繼承了朝鮮古典詩歌和民謠的韻律形式,寫出了許多反映民眾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金素月(1902.8.6—1934.12.24)是韓國人民最愛戴的詩人之一,本名金廷湜,生於平安北道龜城。素月的詩繼承了朝鮮古典詩歌和民謠的韻律形式,寫出了許多反映民眾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金達萊花

假如是厭倦了我

行將離去

我要默默為你送行

寧邊的藥山上

采一懷金達萊花

遍灑你離去的小徑

離去的一步一履下

那滿徑的花瓣

請你輕輕踩踏著離去

假如是厭倦了我

行將離去

至死我也不會落淚

鴛鴦枕

肝腸寸斷

不如死一回麼?

窗前的月輝

斑斑駁駁

淚水是蜷睡的

臂枕

失眠的山雞

夜裡來啼春

鴛鴦枕

去了哪裡?

曾經共眠過的鴛鴦枕邊

也有過海誓山盟

在春日山丘的山麓上

啁鳴的布穀鳥

也盡情啼哭

愛人啊 愛人啊

鴛鴦枕

去了哪裡?

窗前的月輝

斑斑駁駁

韓龍雲(1879—1944)本名韓裕天,字貞玉,著名詩人、獨立運動家、佛教人士,法名龍雲,法號萬海。

韓龍雲(1879—1944)本名韓裕天,字貞玉,著名詩人、獨立運動家、佛教人士,法名龍雲,法號萬海。

伊的沉默

伊走了 啊啊—— 深愛的你竟離我而去

搖曳著翠綠的山色 踏上通往楓葉林的幽深小路 伊竟忍心離我而去了

昔日堅實璀璨如黃金花瓣的海誓山盟 已化作冰冷的塵埃 隨著嘆息的微風飛散了

刻骨銘心的初吻記憶 撥旋了我命運的指針 又悄然退去

你芬芳的絮語使我失聰 你如花的素顏讓我失明

愛也是人之常情 相遇時我也並非沒有擔心和提防你的離去 可離別竟讓我如此意外 令我這顆受驚的心 在悲傷中碎裂

可是我明白 把離別徒然化作淚的源泉 是自己令愛情破碎 所以我才把噴涌的悲傷 轉而傾入新希望的頂端

一如我們在相聚時擔憂離別 離別時也堅信重逢

啊啊——伊雖已遠去 我卻從未把你送走

無力承載旋律的情歌 縈繞著伊的沉默

遺 忘

人人都說惦記你

我卻想忘記你

越要忘記越會想起你

曾經想過也許能忘記

想忘記時偏偏想起你

想起你就無法忘記

嘗試不忘記也不想起

不理會忘記或是想起

可是連這也做不到

連綿不斷的思緒里就只有你 這可如何是好

假如一定要忘記

雖然並非不能忘記

即使只有昏睡和死亡

也放不下你啊。

啊,想要忘記本身

比無法忘記的思緒更痛苦

徐廷柱(1915.5.18—2000.12.24)號未堂。生於達城(今大邱)。徐廷柱受到波德萊爾和葉芝等人的影響,早期作品帶有魔幻、原始的風格。後期逐漸轉向傳統和東洋思想,並醉心於從新羅精神和佛教精神里尋找價值觀念。

徐廷柱(1915.5.18—2000.12.24)號未堂。生於達城(今大邱)。徐廷柱受到波德萊爾和葉芝等人的影響,早期作品帶有魔幻、原始的風格。後期逐漸轉向傳統和東洋思想,並醉心於從新羅精神和佛教精神里尋找價值觀念。

冬 天

把我心中你的美麗眼眉

用深夜裡的夢洗凈

移入到天空

遨遊在冬天裡的兇惡鳥

也像恍然一般,裝模作樣躲開了

歸蜀途

熱淚沾襟

你吹著笛子遠去的漫漫長途

悠悠西域三萬里 躑躅漫天作花雨

你裹緊素服的衣襟遠行

悠悠巴蜀三萬里 一去不復還

未能績上麻鞋奉送,悲情愁懷的

那精編細績的六股麻鞋

怎就沒用那銀妝刀的青刃

割下這無用的髮絲相送啊

燈籠里的燭光,疲倦的夜空

九曲迴腸的銀河水打濕了鳥頸

因為哽咽在喉的曲調合上雙眼

沉醉於啼血的杜鵑 歸蜀途在啼哭

獨步天涯的人啊

鄭芝溶(1903—1953?),生於忠清北道沃川。著名現代派詩人,其早期作品注重感覺性意象,寫下許多此類的現代主義詩歌,後期轉向古典抒情詩。

鄭芝溶(1903—1953?),生於忠清北道沃川。著名現代派詩人,其早期作品注重感覺性意象,寫下許多此類的現代主義詩歌,後期轉向古典抒情詩。

玻璃窗

玻璃上隱約閃現著冰冷和悲傷

無力地佇立窗前吹拂哈氣

路撲扇著凍僵的翅膀

擦掉又看 抹去再看

漆黑的夜蜂擁而出又蜂擁而入來回碰撞

濕漉漉的星星,閃爍,寶石一般鑲嵌

深夜獨自擦拭玻璃

是因為孤獨和恍惚的心事

在悽美的肺血管里撕碎

啊啊,你像山鳥一樣飛逝了!

鄉 愁

朝著東方一望無垠的原野盡頭

涓涓溪水蜿蜒在古老故事的脈絡里,

斑斑駁駁的大公牛

在落日的金輝里慵懶哞叫的地方,

——這方熱土又怎能遺落在夢裡?

小泥爐的灰燼漸漸冷卻

夜風呼嘯在空寂的曠野里如躍馬疾馳

睡意漸濃的年邁父親

正墊起稻草枕的地方,

——這方熱土又怎忍心夢中遺落?

我那在泥土裡長大的心靈

因為眷戀蔚藍的天色

去尋找胡亂射出的箭鏃

被草叢的露水浸透的地方

——這方熱土怎忍心夢中遺落?

如同傳說之海上翩然起舞的夜的波濤

烏黑鬢髮飄逸的小妹

和我那平凡而樸實的

一年四季赤腳的妻子

背負著酷熱驕陽撿拾稻穗的地方

——這方熱土怎忍心夢中遺落?

夜空里點綴稀疏的冷星

挪腳邁向未知的沙堡,

霜落烏啼掠過破舊的屋頂,

圍坐在昏暗的燈光下低聲細語的地方,

——這方熱土怎忍心夢中遺落?

白石(1912—1996),原名白夔行,生於平安北道定州,日本留學歸來後在朝鮮日報社工作。1935年在《朝鮮日報》發表詩歌《定州城》,登上文壇。創作中喜用平安道方言的同時,把韓國的現代主義詩歌推向了新的高度。1945年解放後定居於北韓。

白石(1912—1996),原名白夔行,生於平安北道定州,日本留學歸來後在朝鮮日報社工作。1935年在《朝鮮日報》發表詩歌《定州城》,登上文壇。創作中喜用平安道方言的同時,把韓國的現代主義詩歌推向了新的高度。1945年解放後定居於北韓。

南新義州枊洞朴時逢方

不知何時,妻子不在身邊了,連

跟妻子一起住過的房子也消失了

遠離了體貼的父母和弟妹們

彷徨在某個冷風呼嘯的街頭

天色也暗了下來

風吹得更兇猛了,寒氣愈發逼人

我在一戶木匠家找到了房東

住進一個鋪著破舊蘆葦席的房間

就這樣,在這間潮乎乎又冷又悶的房間

不分白天和晚上,我獨一個人似乎思考了太多

如果送來小瓦盆稻稈火堆的話

就用它炙著手,還在灰燼上面漫無目的地寫字

躺在草蓆上不出門

十指交插墊在頭下,翻來覆去

像牛一樣不停地反芻著我的悲傷和我的蠢笨

胸口壓著巨石的時候

眼裡盈著熱淚的時候

獨自羞愧得滿臉赤紅的時候

悲傷和蠢笨窒息得我感覺只要死去了

可是很快我又抬起頭

要麼望著灰白的門窗,要麼瞪著高高的天花板

此時我才明白,用我的意志和力量引導自己有多麼困難

有些更大、更高的東西,在任意地驅動我

如此煎熬中度過了幾天時光

在我凌亂的胸膛里,悲傷和哀嘆,該沉澱的都逐漸鬱積下來

就只剩下孤獨的時候

偶爾有傍晚時分的米糝子雪沙沙地敲響門窗

這樣的夜晚,我便湊近火爐,跪在地上

思想著一棵孑然孤立在遠山一塊山岩旁邊

乾枯的樹葉在夜幕中冒著白雪

在雪中發出沙沙聲響的

那棵罕見的堅韌挺拔的

名叫臭李的樹

我和娜塔莎和白驢

因為貧窮的我

愛上了美麗的娜塔莎

今夜大雪紛飛

愛上了娜塔莎

大雪紛飛

我獨自坐著孤零零喝燒酒

一邊喝著燒酒一邊想

娜塔莎和我

在積雪皚皚的夜晚騎著一頭白驢

走向山溝,走入深山老林,住進窩棚吧

大雪紛飛

我思念著娜塔莎

娜塔莎不會不來的

不知何時她已經悄悄走入我的心裡在傾訴

到山溝里去,不是敗給世上

是世上一類東西太過骯髒所以扔掉

大雪紛飛

美麗的娜塔莎愛上了我

哪裡來的白驢子也覺得今夜獨好,嘶嗚咴兒咴兒

金洙英(1921—1968),著名現代主義詩人,1945年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曾跟金璟麟、朴寅煥等五人共同出版現代主義詩集《新都市和市民的合唱》倍受詩壇矚目。早期詩作強烈批判現代文明和城市的頹廢生活,韓國四一九革命後開始關注社會現實,創作了批判現實和抵抗專制主義的現實主義作品,因而也被稱為「參與詩」的代表詩人。

金洙英(1921—1968),著名現代主義詩人,1945年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曾跟金璟麟、朴寅煥等五人共同出版現代主義詩集《新都市和市民的合唱》倍受詩壇矚目。早期詩作強烈批判現代文明和城市的頹廢生活,韓國四一九革命後開始關注社會現實,創作了批判現實和抵抗專制主義的現實主義作品,因而也被稱為「參與詩」的代表詩人。

草,倒伏了

在夾裹著雨意的東風中飄搖

倒伏的草

終於哭了

因天空的陰沉而慟哭著

又一次伏倒了

草倒伏了

比風倒得更快

比風哭得更早

卻比風站立得更快

天陰了,草倒伏了

到了腳腕

到了腳底 深深地伏倒了

隨著風倒下

卻比風先站起來

隨著風哭泣

卻比風先露出笑容

天色陰霾 連草根也倒伏了

爸爸的像片

不用看爸爸的像片

悲慘早已湧來

辭世的爸爸在像片里

架著眼鏡

像我無法坦然面對的現實一樣

他的眼窩深陷

即便如此 那也不是

辭世那天綠色的眼睛

一如我的饑渴餓,他站著望我

我避開所有人

還有我的妻子

偷偷打量父親的臉

他那並非詠嘆的個子

和我並非詛咒的臉上

哦哦,為什麼我會隨著他的臉

如此忐忑不安

假如習慣了這種焦慮

習慣面對他的臉

在我荒謬的人生里

他的像片不能不是一種荒謬

他的照片在這清爽豁然的清晨

是不能化作我的另一臂膀的悲慘

像冰凍在大路上的玻璃窗

像鐘錶的十二點

不會再次目視的閱歷之史……

我有一個習慣

避開所有人偷看他的臉

金春洙(1922—2004),「純粹詩派」代表詩人,其主張的「無意義詩」是對傳統詩歌的正面挑戰。詩人經歷過日帝殖民壓迫和戰爭的折磨,視意識形態為虛構與暴力的代名詞,在他的詩里徹底排隊了歷史和現實,成為與「參與詩」對立的純粹詩的代表。詩人還在在作品中添加韓國傳統說唱藝術場打令和辭說調的因素,嘗試了打破傳統詩的韻律和含義結構。

金春洙(1922—2004),「純粹詩派」代表詩人,其主張的「無意義詩」是對傳統詩歌的正面挑戰。詩人經歷過日帝殖民壓迫和戰爭的折磨,視意識形態為虛構與暴力的代名詞,在他的詩里徹底排隊了歷史和現實,成為與「參與詩」對立的純粹詩的代表。詩人還在在作品中添加韓國傳統說唱藝術場打令和辭說調的因素,嘗試了打破傳統詩的韻律和含義結構。

致花的序詩

我剛剛是一隻危險的野獸。

只要我的手一觸碰

你就化作未知的幽深黑暗。

在搖動的存在的枝頭上

你連名字都沒有就綻放和凋零。

浸潤了眼眶的無名黑暗裡

點亮一盞回憶之火

我哭了一整夜

我的哭聲漸漸變成夜晚的旋風

搖晃了塔

一直到滲入石頭化為黃金。

……我那遮住面容的新娘啊。

在我呼喚她的名字之前

她只是

只是一個身姿而已。

當我呼喚她的名字時,

她向我走來

成了花。

就像我呼喚她的名字一樣

誰來呼喚我那

跟我的顏色和香氣般配的名字吧

我也想走到她那裡

成為她的花

我們都想

成為什麼。

你成為我的 我成為你的

一個難忘的眼神。

李箱(1910—1937)本名金海卿,生於首爾,韓國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小說家。李箱的文學世界集中關注了自我和內心,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探索潛意識世界,經常出現感覺的錯亂、探索客觀的偶然性等非常因素,被譽為韓國文學史上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特別是受達達主義影響而創作的《烏瞰圖》於1934年在《朝鮮日報》連載時,因其晦澀難懂而引發讀者抗議被迫中斷。

李箱(1910—1937)本名金海卿,生於首爾,韓國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小說家。李箱的文學世界集中關注了自我和內心,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探索潛意識世界,經常出現感覺的錯亂、探索客觀的偶然性等非常因素,被譽為韓國文學史上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特別是受達達主義影響而創作的《烏瞰圖》於1934年在《朝鮮日報》連載時,因其晦澀難懂而引發讀者抗議被迫中斷。

烏瞰圖 詩第一號

十三個孩子在道路上疾走

(路最好是死胡同)

第一個孩子說他害怕

第二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三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四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五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六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七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八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九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十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十一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十二個孩子也說害怕

第十三個孩子也說害怕

十三個孩子由可怕的孩子和害怕的孩子組成

(沒有別的事反而更好)

其中一個孩子是可怕的孩子也好

其中兩個孩子是可怕的孩子也好

其中兩個孩子是害怕的孩子也好

其中一個孩子是害怕的孩子也好

(路最好是貫通的小胡同)

十三個孩子不在道路上疾走也好

( 下略 )

鏡 子

鏡子裡沒有聲音

不會再有如此寂靜的世界了

我在鏡子裡也長了耳朵

有兩隻尷尬的耳朵聽不懂我的話

鏡子裡的我是左撇子

不懂握住我伸出的手——不懂握手的左撇子

因為鏡子我無法觸摸鏡中的我

即便沒有鏡子我怎麼可能觸摸鏡中的我呢

我現在沒有鏡子 鏡子裡卻總有鏡子裡的我

雖然不甚了解 我要埋頭於這孤獨的工作

雖然鏡中的我和真我正相反

卻又極其相像

我為無法擔憂和診斷鏡中的我而難過

尹東柱(1917—1945)生於中國延邊龍井的明東村,小名海煥。尹東柱是一位承載著巨大的精神痛苦的詩人。他的痛苦來自於一個朝鮮知識人亡國亡族的經歷和無比的悲憤,但是他沒有大聲的呼喊,而是以敏感纖細抒情和透明的詩心吟詠了內心的痛苦。其詩歌特點是把審視寧靜的內心世界,跟純潔的精神和嚴酷的生活結合起來。他的詩用纖細、自我告白式的語調描寫了純潔的苦惱,可以說他的詩歌世界構築在「慚愧的美學」之上。

尹東柱(1917—1945)生於中國延邊龍井的明東村,小名海煥。尹東柱是一位承載著巨大的精神痛苦的詩人。他的痛苦來自於一個朝鮮知識人亡國亡族的經歷和無比的悲憤,但是他沒有大聲的呼喊,而是以敏感纖細抒情和透明的詩心吟詠了內心的痛苦。其詩歌特點是把審視寧靜的內心世界,跟純潔的精神和嚴酷的生活結合起來。他的詩用纖細、自我告白式的語調描寫了純潔的苦惱,可以說他的詩歌世界構築在「慚愧的美學」之上。

另一個故鄉

回到故鄉的那晚

我的白骨尾隨過來同室而眠。

黑暗的房間通向宇宙

似乎有風自天空嗚咽而來。

望著在黑暗裡

優美風化中的白骨

眼裡盈滿淚水,是我在哭泣

還是白骨在哭泣

還是美麗的魂魄在哭泣

志操高尚的狗

對著黑暗徹夜吠叫。

對著黑暗吠叫的狗

應該是在驅趕我吧。

走吧,走吧

像被驅逐的人一樣走吧。

瞞著白骨,去往另一個美麗的故鄉吧。

數星星的夜晚

季節交替的夜空

盈滿了秋意

我好像能夠無憂無慮地

數清這秋夜的全部星星。

刻入肺腑的那一顆兩顆星星

如今數也數不清了

因為晨曦即將走近

因為我的青春尚未燃盡

一顆星是回憶

一顆星是愛戀

一顆星是孤寂

一顆星是憧憬

一顆星是詩歌

一顆星是媽媽,媽媽

媽媽,我給每一顆星星都起了美麗的名字,小學時曾經同桌的孩子的名字,和佩、鏡、玉這些異國少女們的名字,和已經成了母親的女孩們的名字,和貧苦鄰居們的名字,和鴿子、小狗、兔子、騾子、狍子,還有「弗朗西斯·雅姆」、「賴內·馬利亞·里爾克」這些詩人的名字。

他們都在遙不可及的地方

恍如隱約的星星那樣遙遠

媽媽,

還有您也在遙遠的北間島

我思念所有的一切

在這遍灑星光的山坡上

寫下我的名字

再用泥土埋掉

那些徹夜鳴叫的昆蟲

在為羞愧的名字而悲傷

假如嚴寒過去 春天也走近我的星星

如同墳頭上綠草茵茵

埋下我名字的山坡上

青草也會驕傲地一派茂密吧

朴木月(1916—1978)本名泳鍾,青鹿派詩人之一,早期主要創作東方寫意式的抒情短詩,語言洗鍊,拒絕鋪陳,用田園牧歌式的短詩描寫自然的東方式的理想鄉,歌詠人類根本性的哀愁。他的詩非常講究韻律和映像。映像不是事物在眼裡的倒影,而是事物在人的腦海里形成的「心象」。他的詩避免詩人的情感或情緒的直接表露,力圖純粹自然地勾畫事物的映像。

朴木月(1916—1978)本名泳鍾,青鹿派詩人之一,早期主要創作東方寫意式的抒情短詩,語言洗鍊,拒絕鋪陳,用田園牧歌式的短詩描寫自然的東方式的理想鄉,歌詠人類根本性的哀愁。他的詩非常講究韻律和映像。映像不是事物在眼裡的倒影,而是事物在人的腦海里形成的「心象」。他的詩避免詩人的情感或情緒的直接表露,力圖純粹自然地勾畫事物的映像。

過 客

過了津渡

走入麥田阡陌

翩翩過客

仿佛月隱於雲

孑然小路

三百里南道

每座酒香裊裊的村莊上空

繚繞的火燒雲

翩翩過客

仿佛月隱於雲

四月之歌

要在玉蘭花蔭下

讀維特的來信

要在雲朵盛開的山坡上

吹響笛子

啊 來到遙遠的地方

在無名的港口

乘船遠航

新四月

點亮生命之燈

絢麗的夢之季節啊

彩虹的季節啊 淚水盈盈

要在玉蘭花蔭下

寫封長長的信

在三葉草盛開的山坡上

吹響口哨

啊 來到遙遠的地方

要在深山裡的樹下

仰望星星

新四月

點亮生命之燈

絢麗的夢之季節啊

彩虹的季節啊 淚水盈盈

| 譯者簡介:金冉,翻譯家、文學博士。曾任中國《延吉晚報》記者,韓國《中文周報》主編,韓國水原科學大學觀光中國語系專任講師,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韓國語系副教授。譯作《冠村隨筆》獲第11屆韓國文學翻譯獎(韓國文學翻譯院,2013)。譯作還有《黑暗之魂——韓國分斷小說選》(上海譯文出版社)、李清俊長篇小說《你們的天國》(上海譯文出版社)、《模糊的舊愛之影——金光圭詩選》(群眾出版社)、《韓國現代小說選——通過小說閱讀韓國》(人民文學出版社)、高銀詩集《喜馬拉雅詩篇》(湖南文藝出版社)、《韓國現當代文學經典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李滄東小說集《燒紙》(武漢大學出版社)。另有《韓漢實用翻譯教程》(上海外教社)等。

題圖來自網絡

策劃:杜綠綠 | 排版:阿飛

轉載請聯繫後台並註明個人信息

李滄東《燒紙》

李滄東丨為了超級明星

超現實的、寬慰人心的丨KangHee Kim的攝影,把平凡變得不平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fdc94ef944c62f83fb013ed5c4d8a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