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基本沒工作,整天遊山玩水,李白的錢從哪兒來?

2023-07-26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一輩子基本沒工作,整天遊山玩水,李白的錢從哪兒來?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6446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幾百年前做的好壞沒那麼多人猜。」

不說李白卓絕的才華與「詩仙」地位,就他那整天遊山玩水、走遍大江南北的生活,就足以讓今天的廣大上班族、學術黨羨慕不已。而且,他還不是省吃儉用的窮游,是那種「五花馬、千金裘」的瀟洒「富游」。

這就讓人們好奇了,他一輩子基本沒幹啥正經工作,哪來這麼多錢去支撐他這種說走就走的生活方式呢?

電影《妖貓傳》截圖,李白(公元701年-762年)

家境殷實

財大氣粗的商賈人家

根據《新唐書李白傳》《草堂集序》等史料的記載,李白是東晉時期西涼國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隋朝末年,他的先祖因犯罪而流徙到西域碎葉地區。他的父親李客常年在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經商,於神龍初年(公元705年)帶著時年五歲的李白以及其家人,從西域長途搬遷到唐劍南道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也有一種說法稱,李客在李白出生前就已經遷往四川,青蓮鄉才是李白出生地。

有爭議的李白出生地西域碎葉城

不論李白出生在哪,他的祖輩已經在西域生活上百年。作為中國西部的邊境城市、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碎葉城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到李客這裡已經積累了豐裕的家財。

李白的家庭富裕到什麼程度,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以從側面推斷出來。在古代,特別是宋朝活字印刷術普及之前,窮人家的孩子大多是讀不起書的,而李白自稱在五歲時就能誦讀當時的啟蒙課本《六甲》,在四川生活的二十年能夠手不釋卷,並培養出了過人的詩賦才華,家裡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做不到的。

此外,他還在《古朗月行》中自述——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那個時代,能見到「白玉盤」這樣高級物件的十分難得,而李白看到月亮的第一反應竟是它,可見其生活環境的優渥。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十幾歲在蜀中時,就結交了諸如趙蕤、元丹丘這樣的名士,一定程度上是沾了父親李客的光。在二十歲時,他的詩作能夠得到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同為文學大家的禮部尚書蘇頲的讚賞。假如他是個鄉野出身的窮小子,又沒有一些有一定地位的親朋好友幫襯,在那個尊卑有別的時代,在沒有經過科舉仕途的情況下,即便詩文再好,恐怕也難受到官員的接見與重視。

李白出川遊歷後的經歷,更是說明了他家境的殷實。他懷抱遠大的政治理想,仗劍遠遊,去到處結交諸如宰相張說、安陸州裴長史、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等有頭有臉的人物,每遇到一位都積極展示自己的才華抱負,同時也準備了大「紅包」,便於向對方推銷自己。他仗義疏財,花了很多錢在同市井之徒喝酒行樂和女人身上,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也慷慨相助,出行前隨身帶的三十萬金逐漸見底(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而當時一個州官的年收入不到五萬。「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千金散盡還復來」就不是普通人能夠抒發的氣魄。不愧是「家裡有礦」的人物。

李白出遊路線

圖片來源:王兆鵬《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可能你會問了,既然李白要錢有錢,要才有才,為什麼不去參加科舉考試呢?

根據《唐六典》記載,「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李白商賈子弟的身份,限制了他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的可能性,即便他家有錢,在當時卻社會地位低下,使得他只能走「旁門左道」去結交達官貴人,才能得到上層階級的青睞。

雖然碎葉城在唐朝時是漢地,但久經西域胡風的浸染,在這一帶生活的人既像中原人一樣重視讀書,又注重體魄的強健和武藝的習練,率真義氣,李白正是在父輩這種性格作風的薰陶下長大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唐朝的整個風氣也是崇文又尚武,文弱書生在西域生活或是長途遠遊中,很容易把命丟下。正是這樣的家庭與成長環境,造就了李白這樣能文能武、正直率性、任俠仗義的風格。

乘龍快婿

妻子都不是一般人家

李白的一生共經歷了四次婚姻(包括同居這種「事實婚姻」)。

先來看看她的第一任妻子許氏。許氏的祖父是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因此許家家門顯赫,遠勝過商賈身份的李家。而且李白在給安州裴長史的信中,坦言「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於此,至曰移三霜焉」。自己是許相公為自己的孫女招上門夫婿進來的,已經在許家生活了多年。

在古代,入贅女家的男性容易被他人戴上有色眼鏡看,可李白似乎是受到西域少數民族風俗的影響,婚姻觀念較為平等,且自己和許家門不當戶不對,也就不在意了。他所看重的,是能夠入贅後的政治資源,進而爭取在政壇大展拳腳,實現抱負。

李白妻子許氏繪畫

許家小姐不但不嫌棄他,反而欣賞他的才華與理想。從開元十五年(727年)到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十三年間,儘管李白好遊山玩水、尋歡作樂,許氏仍在經濟和精神上給予他較大支持,還為他生了一兒伯禽和一女平陽。只可惜許氏去世得早。

李白接下來找的兩位對象都是同居關係,沒有名義上的婚姻。前者為劉氏,史料沒有記載她的具體身份,但通過李白的詩句,我們知道劉氏討厭李白的放浪形骸,要與李白分開。李白憤怒寫詩罵她——

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

當然,李白後來也反省了自己的行為——

古來有棄婦,棄婦有歸處。今日妾辭君,辭君遣何去。

之後,李白又和一個東魯地區不知姓名的婦人同居,還生下一個兒子李頗黎。「頗黎」是當時西域胡人對「玻璃」的諧音叫法,可見李白給兒子取名也是帶有胡風色彩。李白之所以只和這兩位同居而不正式成親,可能是覺得門第不高,不能給自己帶來足夠的政治資源(也有說法稱這兩位女子是李白的小妾)。

李白最後一任妻子宗氏,其家族名頭更響亮,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之孫女。宗楚客在任時依附武家和韋後勢力,權勢很大,但是在唐隆政變後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剷除。宗楚客雖然伏誅,家道中落,但是宗家在當時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李白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入贅了宗家。這位宗氏也很照顧李白的生活起居,給晚年陷於窮困的李白帶來了新的希望。安史之亂時,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而被朝廷監禁,宗氏一家也是設法營救。

李白與妻子宗氏的繪畫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戶人家的閨秀在李白面前顯得更加溫柔賢惠,對他各种放浪和離譜的行為包容度更高,這可能是因為大家閨秀在書香門第長大,所受到禮法教育更多,更加尊崇「婦道」。李白作為商賈子弟,又對婚姻有著比較功利的思想,即便是受到其他人的鄙視與嘲諷,能夠和這樣的妻子結合,對他來說也是無比幸運的。

貴人相助

摯友請客與「粉絲打賞」

不過問題來了,李白不怎麼顧家,常年在外遊山玩水(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走親訪友,即便是出門的時候妻子給了比較多的錢,出門這麼久也會花光啊(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日貧)。那李白又是怎麼支撐下去的?

首先,他的朋友也很不一般。他在蜀中有一個道士好友元丹丘。元丹丘何許人也?李唐尊道教為國教,道士們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不少道士都比較富裕。這位元丹丘是當時道教上清派掌門人胡紫陽的弟子,在河南嵩山等處有不少產業,還和唐玄宗的一位修道的親妹妹玉真公主是道友關係。李白也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成為一個修道者。

李白與元丹丘山中論道繪畫

在蜀中時,二人就傾心相交。等到李白第一次赴長安沒有收穫時,元丹丘便邀請李白來嵩山一起修煉。李白在嵩山住了幾個月,還和元丹丘一起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一起拜謁胡紫陽。李白對多年好友也是毫不客氣,讓人家有什麼好酒都拿出來,不要藏著掖著(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好景好酒好朋友,要不是李白一直想著建功立業,四處闖蕩,他可能一輩子在這裡享受被丹丘生罩著的生活了。

李白另一位重量級好友是賀知章,時任唐朝廷的秘書監。當時李白正好到長安,向他呈閱自己的《蜀道難》和《烏棲曲》等詩稿。賀知章看後大為驚訝,感嘆李白是太白星精下凡,是謫仙人。賀知章也是著名的「酒鬼」(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與李白等七人並稱「飲中八仙」。二人互相欣賞,結為莫逆之交。賀知章經常請李白喝酒吃飯,一次,兩人喝酒沒帶錢,賀知章直接掏出腰間的金龜飾品當酒錢付了。李白每次想到這些往事,都不由地感動流淚(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飲中八仙繪畫

除了這兩位,一些摯友如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王昌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還有孔巢父等「竹溪六逸」,唐朝名將郭子儀,宰相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日本僧人晁衡等人,都在經濟和政治上支持過李白。還有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多次留李白一家居住,在李白晚年也接濟了他。

李陽冰像

還有一群人,是李白的狂熱粉絲。李白的好友中不乏一些他的好友崇拜者,但大多經濟條件一般。而那些花功夫追星給李白「打賞」的,不乏大戶子弟。其中最著名的是原涇縣縣令、詩人汪倫。

清代袁枚寫的《隨園詩話補遺》曾記載了關於汪倫的故事:本來李白不認識汪倫,是汪倫聽說李白居住在李陽冰家裡,便寫信給李白說:「先生您喜歡旅遊嗎?我這裡有十里桃花,非常漂亮。先生您喜歡飲酒嗎?我這裡有萬家酒店,可以讓您喝個痛快。」(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一看到這封信就動了心,欣然前往汪倫所在之處,結果卻並沒有發現汪倫心中所說的景象。汪倫熱情地將他請進家中,以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招待李白,並解釋到:十里桃花是我家十里外一片潭水的名字,而萬家酒店是酒樓的招牌名。

汪倫為李白踐行繪畫

一般人聽了這番解釋,肯定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愚弄。但李白是性情中人,認為汪倫招待自己的心是真誠的,便留下來住了幾日,天天吃汪倫的喝汪倫的。臨別時分,汪倫送了他八匹名馬和十緞官錦,還表演了一番當地民俗「踏歌」為李白踐行。李白大受感動,贈一詩以感謝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另一位李白的鐵粉是魏萬,上演了一出千里追星的好戲。他跟著李白的行程跑遍了開封、魯南、江東等地,最終到了揚州才見到李白,二人一起遊覽金陵城(萬之日,不遠命駕,江東訪白)。魏萬論年齡是李白的晚輩,特地準備了禮物拜訪。李白很欣賞這個年輕人,認為他將來一定會大有名氣。

李白名動天下後,走到哪裡,就會有一些粉絲前來尋求見面,然後給李白一些贈禮。所以,李白如果沒有在戰亂之地,再怎麼窮困也不至於餓死。

國家獎賞

皇帝給足了解聘工資

經過不懈的努力,李白打通了朝廷高官賀知章等人和唐玄宗御妹玉真公主的關係,再憑藉自己的詩名,終於被玄宗注意到了。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召李白入宮覲見,行天子降階之禮,並為李白親手調羹,問其對國事和社會的看法。別看平時李白作出一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高傲范兒,這時他的內心無比激動,畢竟能夠得到皇帝禮遇,擱誰不興奮呢?而且,這也是他離自己的理想抱負最近的時候。

唐玄宗看重李白的文才,令其入奉翰林,做自己的御用文人,每到需要宴請或郊遊的場合,都會叫他去寫詩文。如果一直幹下去,李白喝酒作樂的錢自然就不用愁了。本就非常自信的李白,走到哪都盡情抒發自己的得意之情,這從他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以及《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中的「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可見一斑。

李白在翰林院供職時,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多次在半醉半醒完成上交皇帝的詩文任務,但是基本上都寫的很好,因而得到的賞賜也不少。他起初很感激玄宗的「知遇之恩」(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久而久之,李白髮現玄宗並未將他當做經邦濟世的宰輔之才來看,倍感失望,本就酷愛飲酒的他更加醉生夢死,自稱是「酒中仙人」。又因為李白文才卓越而又狂傲自大,朝中不少人對他心生嫉妒,針對他的流言和中傷也就越來越多。

據史料記載,在一次覲見皇帝的過程中,李白伸出腳來,讓玄宗最寵信的太監高力士給自己脫下靴子。位高權重的高力士當然不願意,還是玄宗主動解圍,讓身邊的小宦官去給李白脫靴,於是就有了「力士脫靴」的典故。而這就為李白後來的翻車埋下了伏筆。

油畫「力士脫靴」

當時,唐玄宗已經開始寵信楊貴妃,有時讓李白給其寫寫詩文,如《侍從游宿溫泉宮作》等。這一天,宮中牡丹盛開,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宮中賞花,讓李白為此情此景提寫新賦。李白恰好又在醉酒狀態,提筆便詩三首《清平調》。本來這三首是把楊貴妃夸出花來的詩句,楊貴妃也挺喜歡。結果其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惹了禍,高力士抓住機會對她說:這是把您比作西漢禍亂後宮的妖姬趙飛燕呢!這下惹怒了楊貴妃。

結果,唐玄宗想要提拔李白做位列中樞的中書舍人時,被楊貴妃的枕邊風給阻止了。

李白題寫《清平調》繪畫

其實,這件事還不至於讓玄宗馬上趕李白走,以高力士和楊貴妃的身份,犯不著去擔心李白冒犯自己的地位,只是想打擊一下李白的傲氣罷了。但是,李白自己卻發現在朝廷里越來越待不下去(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沒有施展自己所認為的經濟之才的機會,朝中腐敗墮落的風氣與現象讓他看不慣,自己的性格也得罪了一些心胸狹窄的官吏(如張說的兒子)。

李白最終決定請辭。儘管他詩才當世一絕,但大唐人才濟濟,玄宗認為少他一個不少,便接受了請辭。唐玄宗還是表現出了帝王的大度,賞賜了他一大筆金錢「放還」。這份賞金,足夠李白支撐好一段時日。此時的李白已年逾不惑,再沒有當初出川時那樣闊綽的身家,大手大腳的習慣也收斂了一些。他在東魯置辦了房產和田產,還經營了一些生意,用來養家餬口。儘管如此,他視錢財如塵土的性格還在,喝酒一定要喝名貴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電視劇《大唐歌飛》中的李白

後來,他在安史之亂時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也曾得到五百金的賞賜,不過這一回他卻因政治短視栽了跟頭,被先下獄後流放。

自產自銷

一手賣文,一手經商

盛唐時代,文風大盛,上流社會中特別推崇詩文和藝術名家。李白之前結交的文學家李邕,十分擅長碑文,不少人用厚厚金帛請他來寫,以致於他累財數萬。

李白名氣那麼大,自然少不了想要買它的墨寶,或者花錢找他寫作詩文的人。尤其是李白在翰林院的兩三年里,接下了許多應酬之作。除了金錢報酬之外,也常收到茶葉、美酒等食物報酬,甚至不排除一些小賄賂。總而言之,可能在翰林院的這幾年,是他自從出川後收入最多的階段。

李白金樽對月

靠文筆賺錢,在當時是有排面的。但是靠經商賺錢,在商人地位低下的唐朝,在尊崇儒學的齊魯大地,可就不是那麼光彩的事情了。所以,李白應當是做了一些生意以賺取收入,但是他較少在自己的詩文當中提及。

作為商賈子弟,他抓住當時李唐王朝推崇道教的國策,同他的一些道士朋友一起煉丹,然後把丹藥拿去售賣(煉丹費火石,採藥窮山川)。他在後期置辦了一些產業,或許還和他人合夥做了一些生意(窮與鮑生賈)。

還有一種推測是,李白作為當時「天下第二劍客」,曾經開過類似武館,教授學生劍術。他有一個叫武十七諤的門生,在安史之亂時幫李白的家眷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在亂世沒有點功夫是難以做成這件事的。所以,李白在這方面可能也收取了一些學費。

作為有妻有兒的中年人,他再浪也不能像年輕時那樣豪擲三十萬金花天酒地,所以是花了一些精力在經商上面。不過,他的生意應該也沒有多大,不然晚年也不會又窮困潦倒到需要妻子支持和好友接濟。

這樣回顧下來,李白的錢從哪兒來?也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資料:

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新唐書》

李陽冰:《草堂集序》

魏萬:《李翰林集序》

郁賢皓選註:《李白選集》

周勛初,童強:《李白》,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黃玉峰:《天生我材必有用:黃玉峰說李白》,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子墨:《天寶初年:李白的光輝歲月》,載《文史雜誌》2020年第1期

倪宇航:《從上清、丹鼎二派看李白對道教的認同》,載《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

胡明:《關於唐詩──兼談近百年來的唐詩研究》,載《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e2d403751da9ef622f594ff3cf693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