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關注!獲取更多有價值信息哦!
如果大家關注過高校招聘,很容易注意到,國內高校招聘老師,特別是稍微好一些的學校,對應聘者要求的一項硬性指標是「至少一/X年海外留學經歷!」所以,打算進入高校的夥伴們,在學校期間就已經開始謀劃出國留學,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指標。
有人並不理解,其實很多人多都不理解,為什麼要有這樣一條奇葩規定呢?有人開始紛紛指責學校是崇洋媚外、沒有文化自信。其實,是否崇洋媚外還不確定,但沒有文化自信卻是真的。不信打開高校的招聘信息,即便是頂尖級高校,也會有這樣的要求。
可是,在高校的招聘中出現頻率如此之高的規定,卻很少有人提出反對。所以,肯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很多高水平的老師,也鼓勵自己有志從事科研的學生,要儘可能出去走走看看,學習學習國外的新東西。因為,他們心裡明白,很多東西確實是國外先進。無論如何反駁,這是不爭的事實。
還在上學的時候,很多學生把大把的時間花在各種報銷、項目走流程、寫項目申報材料等等跟科研內容幾乎沒關係的流程性是無。內容之複雜、流程之繁瑣,很多人想到這些事就心有餘悸。極端的如當年西安交通大學自殺的博士,就是因為對老師這種安排的極度不滿,才會想不開。
甚至很多學生為了參加一次再正常不過的學術交流會議,要經過層層審批、各種簽字,回來還要在報銷時各種小心。稍微一點錯誤,就可能卡住流程。
而在國外留學的同學發現,花在流程上的時間非常少,不需要寫各種繁瑣的材料,幾乎不需要應付複雜的流程。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在水到渠成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國外的研究成果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很多人參與之後,得到的具有一定價值的研究成果。國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之前就要把研究成果寫好,否則根本得不到資助。之後還要經過各種驗收、鑑定。整個過程把人的手腳綁得死死的。
這就好比一個人在大山里迷了路,眼前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國外的套路是先行動起來,不斷嘗試,然後找到一條走出去的路;國內的套路是坐在原地苦思冥想、苦苦思索,然後想出一條能夠自圓其說的一定可以走出的路,然後開始行動;如果不能確定走出去,就不要行動,坐著繼續想。
對於任何一個迷路的人來說,只要腦子沒問題,肯定選擇第一條方法。之所以去國外求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更是為了學習國外這種做事的方法。
所以,即便這種「崇洋媚外」的規定一直存在,但很少有人反對。因為,確實有著一定的合理性。
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歡迎留言討論。
多個關注多條路!
歡迎點擊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