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新聞學的意義

2023-10-27     觸樂

原標題:觸樂夜話:新聞學的意義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沒圖!(圖/小羅)

我的大學專業和新聞學有一些關聯,所以我選修了很多新聞和傳播相關的課程。

我記得上第一節新聞相關選修課時,老師重點講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老師告訴我們,學新聞要負起社會責任。她聲音洪亮,語氣嚴肅,這時我看到旁邊的一個同學,他正在玩一款當時最流行的手游。

第二句話是「遠方的人和遠方的事都與我們有關」。這句話承接了上面一句,具體怎麼做到「負起社會責任」,那就是多看新聞,多關心一下這個世界,面對一些不好的事,試著去做一些行動,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旁邊的同學點點頭,應該是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然後繼續點了點螢幕。

我和這位同學至今還有聯繫,經常一起聊聊手游,但我們從未提起過當年新聞學課上的內容。

那時我覺得新聞學很有意思。可能因為是選修課,老師不會講一些專業性太強的東西,課堂上經常聊到八卦時事。期末作業也不難,我總能拿到高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採訪課,老師提到,曾經有學生採訪到了一個相當有名氣的明星。那個學生帶領著他同組的同學,在功能樓的實驗室簽下複雜的手續,借走一些設備,呼哧呼哧地搬到明星所在的高中。憑藉某個親戚的關係,和對方見了面,聊了一些日常生活的話題。這個學生結課時拿了滿績點。

當然,課堂上也有不少「乾貨」

老師說,採訪到稀奇的人或稀奇的事,才是有意義的。我能理解她鼓勵學生們努力尋找採訪對象的態度——對於大學生來說,明星在生活中當然是稀奇的。但假如再想得多一點,採訪明星,曝光明星的日常生活,對這個社會和這個世界,又有什麼意義,擔了什麼道義呢?當然,站在明星粉絲的角度,這肯定是有意義的。

那麼,這次採訪對個人有什麼意義?那個同學拿到了滿績點,但相比「通過親戚關係」聯繫到明星的人脈,這一回報看上去也不是那麼重要。

這不是個例。實際上,很多學新聞的人花費了很多時間,最後也沒獲得多少回報。我的另一些同學就早早看清了這一點,大二便開始去卷網際網路大廠的運營實習。

在工作中,「採訪」與「回報」經常同時出現,卻又顯得有些矛盾。許多同學去找素不相識的人採訪,對方總是會問:「接受你的採訪,我有什麼好處嗎?」

很多時候,採訪者和受訪者雙方當然都得不到什麼好處,但出於某種正義感,或者說是「命運的交匯」,一次採訪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你述說著感情,我記錄下一切,最後寫成一篇勉強能看的東西——可能沒什麼人看,還是喜歡看明星日常生活報道的人多。

還有一些學新聞的朋友,他們進了傳統媒體實習,有時候,傳統媒體需要他們去寫點「新潮的東西」,比如年輕人看什麼、玩什麼,比如某個小眾亞文化。選題通過後,這些年輕人會飽含著熱情尋找受訪者,整理素材,寫成稿子。但一篇稿子最終的命運可能並不像作者想像的那樣——在編輯部里,這些亞文化已經開始接受最初的審視。

舉例來說——這個例子不針對任何人——最近有一些頭部媒體的朋友在做「Cos委託」選題。Cos委託是指,委託者付出一定金錢,讓被委託者扮演成指定的動漫或遊戲角色,兩人一起去逛街、吃飯或旅遊等等。被委託者在委託期間,需要保持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的相關設定,從而為委託者提供「角色本人穿越到現實」的真實感和還原感。

主流觀點看來,這種Cos委託就像是不發生肉體關係的援助交際,對於參與其中的人也容易產生偏見。我相信這些媒體朋友可能只是想找個有意思的話題來寫文章,但他們或許沒有考慮到這些話題「被審視」的程度。一些Cos委託愛好者預見接受採訪會帶來相當大的風險,便拒絕了採訪請求。

主流媒體做Cos委託選題一事在愛好者們的社交圈內引起討論

我也有一些小眾愛好,所以我總能共情那些亞文化圈層的受訪者們——假如我也接受過Cos委託,有人來採訪我時,我會將它描述成一種正常的、尋求情感寄託的娛樂方式,希望大家可以理解這種愛好。

也許我會答應採訪者聊1個小時,我感受到對方的真誠,被逐漸帶進採訪的氛圍當中。也許我會承認,採訪者走進了我的私人生活,挖掘出了塵封在我內心多年的往事。5個小時後,對話才結束。採訪者通宵2天,一蹴而就,把寫好的稿子拿給編輯部的人看。

「你採訪的人沒問題,但是這個愛好本身有沒有比較大的問題呢?我覺得是有的,但是受訪者沒意識到……」——領導可能會這麼說,然後講了20分鐘他的思路。

採訪者也許會據理力爭,也許不會,但很大機率他會妥協,向傳統媒體和主流觀念的審視妥協。文章發表後,我會看到裡面有很多話似曾相識,但和我想說的內容又有些微妙的差異——我知道這不是採訪者的錯,被誤解的也不止我一個,那些被冠上「沉迷遊戲」稱號的孩子(甚至一部分成年人)、一直被污名化的遊戲,還有許多出現在我們視野里的人和事,也許都經歷過類似的審視。

觸樂在做亞文化相關選題時,也常吃閉門羹

觸樂的一名前輩告訴我,寫東西要注意自己的立場,你的立場要避免傷害到別人,才能讓文章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句話對我有不少啟發。我曾經關注過被毀約的校招生,一開始,我會覺得他們的遭遇很不幸,那些願意和我聊的校招生也不是為了什麼好處,而是想「爭一口氣」。後來,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應屆生們在校招中會面臨怎樣的困境——這些困境中哪些由來已久,哪些又屬於當下?哪些有希望得到改善,哪些只能靠人們自身克服?與此同時,我還會擔憂受訪者們會不會因為公開發聲,導致未來的求職更加不順。當然,從他們給我的反饋來看,我似乎是多慮了。

我能從這個過程中找到「新聞的意義」嗎?我還不能確定,但或許,我可以繼續尋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bc00c422f38e8eff9262cdf3fa787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