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最好的道,是頓悟。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可怕的不是外界的深陷困境,而是思維的愚昧不明。
外在的環境可以靠自我的力量去突破,但是內在的思維很容易局限一個人,因為他的思維認知有限,人生必然陷入一個陷阱之中。
正所謂說「萬事由心生」,心主導一切,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突破思維,頓悟人生。
在《道德經》中說「聖人」,也就是得道之人,能夠依道而行,正是因為他們每天行事的時候能夠合乎於道,沒有輕舉妄動,可以拋開自己的主觀角度去行事。
聖人的作風超脫於俗人之上,得道之人與俗人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其實就是頓悟之間的區別。
這個世上並沒有所謂的聖人,而真正的聖人是開悟之後的思維,也是能夠秉持道的內心。
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他們對待事情都有不同的角度,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樣的人生是才是真正的通透。
那麼「頓悟」又從何而來呢?
佛家中常說「帶著三分病去修行」,所謂的「帶著三分病」就是帶著人生的苦難。
在苦難中修行,在人生苦海中歷練,蛻變之後的自己就是最好的道,這也是頓悟之後的人生。
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在被貶之後,開始了龍場悟道,身入石棺之中,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大叫一聲,坐地而起,從此有了陽明心學。
頓悟或許並沒有說的那麼誇張,但是頓悟,一定是歷經黑暗之後的光明。
王陽明在頓悟之後說出來這樣一句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聖人的道理是存在於自我的體悟之中,而非向外尋求,這就是吾心自足的內涵。
人間皆苦海,惟有自度。
在這個人生中,無論經歷了什麼樣的黑暗,唯有自我度化,才能越過黑暗。
在黑暗中找尋力量,外界的所有事務和外力援助,其實都幫不了自己,只有自己頓悟之後,才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力量與光明。
古語有云: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最容易使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麼在其他地方都會保持清醒的頭腦,能把最難放下的事情擱置一旁,那麼內心永遠都會平靜豁達。
迷失方向的時候,在迷惑之中頓然看破迷惑,尋找走出黑暗的道路,就等於在最困難的時刻度過了難關。
黑暗能給人最好的力量,因為黑暗能讓人頓悟,頓悟之後的光明,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開掛,讓自己的未來迎刃而解。
在最困難的時候度過了難關,那麼以後還有什麼苦難值得去怕呢。
在最迷惑的時候豁然開朗,必然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感受,這樣的人生,就是頓悟之後的高度。
所以有的時候,當人生面臨苦痛的時候,不必太過於沮喪和痛苦。
所有的苦痛與黑暗都是自我度化的過程,當你能夠越過苦難,在迷惑中找尋清醒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個開悟的過程,這是人生不一樣的價值和意義。
在苦難中修行,尋找不一樣的自我。
開悟之後的人生,放下的是執念,伴隨的是一切隨緣。
能夠讓心蕩漾在碧波的海面,能夠拋卻功名利祿,所有的束縛和執念。
心境寬闊,內心自然,一切了無牽掛,一切逍遙與天地之間。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以古人文化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