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北方最具特色大院——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陽泉義井鎮小河村

2019-11-05     味道山西

小河村距陽泉市中心僅4公里,交通十分便捷。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文物古蹟、文化遺存豐富。

小河村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是第一批入選的中國傳統古村落,也是第一批入選的山西省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該村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保存完好的歷史古蹟聞名。村內現存的建築遺產非常豐富,共有明、清、民國時期各類歷史建築3萬餘平方米,傳統院落178處。村內現存的歷史建築類型非常豐富,寺廟建築有關帝廟、觀音庵等,祠堂建築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等。其中石評梅祖居和關帝廟是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著名紅色作家石評梅的祖籍地,小河村保存了完整的石家花園,堪稱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典型地代表了小河村這座歷史文化名村的價值和品味。

小河村最早只有石、竇兩姓,都是從洪洞大槐樹遷來的。據《石家家譜》記載,石家於明初定居小河村,因村前有小河,故稱小河村。到清朝時,小河村的商業已經非常發達了,僅石家一家在京城以及沿線就有不少商號。讓石家引以自豪的是,石家人到京城,一路住的都是自家的店鋪商號。

小河村背山面水,綠樹蔽蔭。整個古村落淳樸平和,恬淡寧靜,有古樸、自然、原始之美。小河村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歷史遺存,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小河村的建築大多順應山勢,依山而建,自由、隨意、有機地分布於山凹之中,散落于山坡之上,與山體自然融為一體。這裡有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上萬平方米,傳統院落178處。建築類型非常豐富,其中寺廟有關帝廟、觀音庵等,祠堂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等,商業建築有當鋪、商鋪、醋坊等。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花園、李家大院等,這些建築主要為磚木結構房屋和磚石結構的拱券式窯洞。

小河村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文明村、中國景觀村落、山西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國家3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山西省最美旅遊村等稱號。

小河村有個石家花園,堪稱我國北方大院民居文化的代表。老宅依山而建,宅門面向正東,晨陽初起時,院落沉浸在陽光的播撒下,暖暖的。幾進的院子,別有曲折,在門廊間迴轉,景致各有不同。不同的庭院風格,將北方晚清院落建築展現得淋漓盡致,自有意味。

據了解,石家花園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選址講究,位於村西口的山坡上,坐西朝東,背山面水。既可以防風沙的侵蝕,又可以納朝陽的瑞氣;既可以疏通宅第的污積,又可以受泊水的潤澤。大院終年陽光燦爛,建築風格獨特,集北方之雄與南方之秀於一體。

整個大院有窯洞65眼、房屋112間,僅住宅面積就達1萬餘平方米。屋面清一色硬山式,石雕、磚雕、木雕「三雕」藝術精美絕倫,造型栩栩如生。院中專辟一處既有書房、繡樓、頤神齋,又有小橋流水、假山魚池、涼亭游廊的玲瓏小花園,石家花園也因此而得名。

石家花園作為保存十分完整的大院民居建築群,在當地享有盛名。主宅由21個小院組成,大院有前後大門9座,小院間由72道過門相連。72道過門一開,院院相通;過門一關,各小院自成一體。從進院的第一個台階算起,要登76級台階才能到達最高處的正房。建築層次豐富,自山下向上望去,建築層層疊疊,布局完美;自山上向下望去,整個小河村盡收眼底,青山綠水環抱。大院中的一組組小院呈階梯分布,從下而上分別為含清堂院落、三元堂院落、明遠堂院落。

穿門進院,轉至院落東北高處,石家花園豁然眼前,小巧而精緻。臨園一棟二層小樓,據說是石家閨秀的繡樓,這裡曾住著一位民國才女——石評梅。

從2000年開始,當地政府以石評梅紀念館為主線,先後對紀念館古建築群落和配套工程進行修繕,現已對外開放。

近年來,隨著當地的發展,景區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成為了具備開展國防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的好去處。除了石家花園、石評梅紀念館,還豐富了關帝廟、觀音庵、百善湖、「中華第一斜深井」等景觀。

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河村的關帝廟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典型的中軸對稱式建築。它左挹桃河,右繞泊水,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殿疊院錯落有致,古樸翳巍偉壯觀。廟旁的石勒廟遺址向人們講述著發生在1600多年前石勒射蟾那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廟中主要建築從下往上有戲台、廟場、端門及鐘鼓二樓,南北精舍,過門無梁殿及左右配殿、文昌殿、蟲王殿,最高處為武聖殿,俗稱正殿。這些殿宇有卷棚式、硬山式、歇山式,雕樑畫棟,巍峨壯麗,充分展示了我國建築文化及道教文化的燦爛風貌。

小小一個古村落,在明朝能建起如此規模的一座關帝廟,小河村的文化底蘊可見一斑。

在小河村,還有一處中華第一斜井。據當地人講,上世紀70年代,因河水乾涸斷流,小河村出現水荒,人們吃水困難,莊稼畝產下降。村領導動員全村挖地道打井,後經過不斷完善修復,最終建成我國北方地區罕見、深度超過七百米的斜深井。

之所以打斜井,是因為那時還沒有在岩石地層打垂直深井的技術,小河村人只能利用臨近煤礦的優勢,利用開採煤礦的技術打斜井。斜井剛建成時,用的是水車,通過卷揚機沿700米軌道一車車向上運水。

斜井的建成,開創了我國在石灰岩上人工開鑿斜水井的先河,為缺水地區尋找地下水源樹立了榜樣。

近年來,小河村根據本地的區位特點、資源優勢、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等情況,確定了發展「四色小河」的總體布局,即:結合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古韻小河(古色)、圍繞發展生態農業打造生態小河(綠色)、圍繞發展石評梅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紅色小河(紅色)、圍繞發展大型文化活動打造活力小河(金色)。

目前,小河村通過古村落保護形成了核心景區石家花園,通過弘揚傳播石評梅革命精神籌建了石評梅紀念館,籌建了小河村歷史文化博物館和小河精神 「中華第一斜深井」展館。

此外,小河村結合當地文化旅遊資源,舉辦了「陽泉市春節廟會」和「城區文化旅遊節」,先後承辦了「陽泉市全民閱讀月啟動儀式」「山西省楹聯文化藝術節」和音樂劇「火花」「解放」等大型文化活動。

小河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使其成為了太原、石家莊、晉中乃至北京等地區遊客理想的旅遊目的地,帶動了全村的旅遊業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VrwPG4BMH2_cNUgre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