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多年前,一位騎著青驢落魄書生走向了南下的山路。一朝中試、報效朝廷的理想再次破滅,看著安史之亂後無辜受害的百姓,他憤而寫下: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西樵山
這個書生,便是70歲才中進士的唐代詩人曹松。然而,對於廣東西樵山的百姓來說,他不僅是那個不得志的白頭書生,更是在唐朝實行茶葉管制之時,歷盡艱辛為西樵山民送去茶種謀取溫飽之人。這些茶,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西樵雲霧茶;這件事被《廣東新語》認為是茶葉進入嶺南的標誌,從此在嶺南形成發達的茶文化。
曹松為廣東帶來的這份禮物,在嶺南溫潤的氣候中不斷滋長,至今仍是廣府飲食的金字招牌。妙味茶湯,構成了廣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另一種有趣的餐飲形式奠定了基礎。
清末,一度作為全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的廣州,其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周邊城鎮的商業化,大批洋人、商人、農民和手工業者湧入廣州城。收入低微的工農業者在廣州很難買得起住宅,工作又極其辛苦,一個服務這些勞動人民休息和社交的地方應運而生——茶樓。
當時的所謂茶樓,其實不過是一些沿街小鋪。《清稗類鈔》記錄了那些簡陋的茶鋪:
「粵人有於雜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設座,過客立而飲之。」「最多為王大吉涼茶,次之曰正氣茅根水,曰羅浮山雲霧茶,曰八寶清潤涼茶。」
很快,店家們發現,僅僅提供解渴茶水,並不能滿足勞工的全部需求,對這些體力勞動者來說,怎樣快速填飽肚子,然後返回碼頭工作才是重點。
當時的碼頭
廣東早茶標誌性的「一盅兩件」在誕生之初,便是為了服務這些人。「一盅」是一盅茶;「兩件」是指兩件點心。賣茶小鋪在提供茶水的同時,也開始供應肉包、糕點等簡單的食物,因茶費二厘,被稱為「二厘館」,這是那時候的「快餐」。
「去二厘館飲餐茶,茶銀二厘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不花假。」
隨著平民茶鋪的走紅,更多有錢人也趕起了流行,喜歡上這種輕鬆的社交場所。但他們的消費意願,顯然要高得多。
光緒年間,一座三層高樓引來百姓圍觀。這是廣州最早的大茶樓「三元樓」。在這個新型消費模式的茶樓里,人們自由出入各個樓層用餐,然而越往上去,價格也就更貴。人們以「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踎(蹲)」來評價這種以樓層劃分階層的方式。
漸漸地,廣州早茶從勞工快餐,變成大眾慢餐飲。
如今,廣東的早茶,一般是從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但是如果你願意,可以一直坐到下午。茶水和食物的提供無縫連接,茶水免費續杯,如果你自帶茶葉,茶費還可以減半。至於品類豐富的茶點,一個茶樓常常有上百種供您選擇。如果你「初來乍到」,建議先從粵式早茶「四大天王」開始嘗試——蝦餃、燒賣、腸粉、叉燒包。
各式茶點
干蒸、排骨、鳳爪、糯米雞、金錢肚……也是資深老饕會點的幾樣。(如果你有心儀推薦,評論區見)。
同時,在廣東早茶文化長達百年的進化中,人們形成了一套屬於廣式早茶的專屬禮儀,外地想去嘗鮮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
一:茶位費
店內提供普洱、鐵觀音等茶水,按人頭收費,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二:涮茶具
廣東人稱為「哴杯」(long)。餐前自己燙洗茶具、碗筷,是廣東人的全民共識。若客人暫時未到,替ta提前燙洗餐具,表達的是一種禮貌;若是第一次見面,替ta燙好碗筷,便能瞬間拉近距離。
開水燙茶具
三:叩指禮
如果桌上有人為你倒茶,以手指叩打桌面,可表示對倒茶人的感謝,但怎麼叩也是門學問。如果你是來會客、談生意,懂得這些基本禮儀更能贏得好感。
晚輩向長輩行禮
平輩之間行禮
長輩向晚輩行禮
四:揭蓋續水
茶水如果喝完,無需專門叫服務人員,客人自行打開茶壺,服務員看到後自然會過來為你免費續水。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
偷得浮生半日閒,也是廣式早茶文化的精髓。如今茶樓里坐著的,多半是老年人,早茶這種慢餐飲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年輕人生活的快節奏。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速,「快」成了無力阻擋的「大勢」,心無掛礙地品茶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奢侈。可是偶爾,也許我們真的應該讓自己慢下來,感受生活。
願大家都能「得閒飲茶」。
撰文/編輯:任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