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有朋友來我的工作室,看著牆上古六大茶山地圖,都會詢問這是何處,我說這是勐臘的古六大茶山,對方一臉茫然,然後我又說颳風寨、曼松、麻黑聽過嗎?對方微笑搖頭不語,最後我說是在西雙版納,這才緩解了尷尬的氣氛。
這樣的情況多了之後,凡不怎么喝茶的朋友到茶室敘事,我基本不提易武的山頭,隨口扯一扯冰島老班章,對方立即滿面笑容,還說家裡就有別人送的老班章。
不得不說,易武,你太低調,低調得有點不像話。
來數一數易武身上的標籤
易武,中國貢茶第一鎮
易武,普洱茶的終點
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普洱茶人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
易武,是普洱茶無法逾越的一個地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百年前,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集散地,是貢茶產地,是至今猶存的百年老茶的誕生地。
百年後,當普洱茶全面復興以後,易武從一個凋敝的邊陲小鎮,再次變成普洱茶商的必爭之地,甚至成為很多愛茶人的朝聖之地。
易武茶,以香揚水柔,刺激性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顯等品質特點而著稱。
易武茶,被運往京城,被皇帝喝,代表了東方帝國最高的品位。
易武茶,被運往西藏,被僧侶喝,是最貼近人類信仰的灌頂醍醐。
-易武基本情況-
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勐臘縣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小鎮,這裡就是名滿天下傳統普洱茶的重要原產地易武。
易武,普洱茶源頭地區,雲南古六大茶山之一,距勐臘縣城約110公里,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的山頂,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溫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間,天然就是大葉種普洱茶最理想的生長地。
易武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面積約750平方公里,為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山,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易武「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古茶樹分布廣泛,全鄉有古茶樹古茶園總面積1.4萬多畝(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園)。
易武名聲大噪時,老班章村還只是布朗山中不起眼的小村落。
如今的易武老街,古老的建築依然還保持著百年前的風貌,牆壁斑駁的老院,青石板鋪設的街道,寧靜而溫馨。
-易武茶區-
有一些山頭屬於瑤區鄉,但習慣上我們也叫做易武茶,比如銅箐河。
每年的易武鬥茶會,除了易武七村八寨的普洱茶,還有古六大茶山倚邦、革登、蠻磚、莽枝、攸樂的參與。
象明四山(倚邦、革登、蠻磚、莽枝)的茶,也很多在易武鎮交易。
所以,廣義上的易武茶區,說的是整個古六大茶山區域,也是歷史上傳統的普洱茶最核心產區,其中攸樂在西雙版納景洪市,其餘均在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象明鄉,瑤區鄉)。
易武茶區名山頭:薄荷塘,銅箐河,百花潭,龍塘河、蟒蛇箐、藍靛潭、颳風寨茶王樹,颳風寨黑水梁子,彎弓多依樹,彎弓鳳凰窩,白茶園,麻黑,落水洞,大漆樹,高山寨芭蕉林,一扇磨,香椿林,天門山,曼松,倚邦大黑樹林,蠻磚瓦竜,蠻磚桃子寨等等,後面再單獨的山頭做詳細介紹。
-易武名字的由來-
由於地理位置及茶葉帶來的發展,早在唐朝時期易武就已經是西南邊陲重要的文化、經濟、交通、軍事重鎮。茶葉不僅帶動了各方面的發展,同時也容易產生一些衝突和矛盾,武鬥也時有發生,因此就被稱為易武。
第二種說法:傣語「易」意為美女,「武」意為蛇,易武意為「美女蛇居住的地方」。
-易武七村八寨-
易武七村包括:曼灑村、曼秀村、落水洞村、麻黑村、高山村、三合社村、易比村;
易武八寨包括:倮德寨、新寨、舊廟寨、大寨、張家灣寨、丁家寨(漢)、丁家寨(瑤)、颳風寨。
曼灑村
曼灑村在一個山脊上,從遠處看,像一條升騰的巨龍。曼灑平均海拔很高,視野開闊,是個觀山覽景的好地方,站在這裡可以看到蠻磚、莽枝、倚邦、易武幾個茶山。這裡產的茶葉條索緊結、勻整、烏黑油亮,茶湯橙黃透亮、滋味醇和,杯底香氣持久,口感細膩、水路順滑。
曼秀村
曼秀村距離鄉政府3公里,是一個純漢族村,是到麻黑村與颳風寨的必經之路。曼秀村制茶仍然保持傳統制茶工藝,生產出的茶葉條索緊結、完整、灰褐顯毫,茶湯略帶金黃,香高而持久,讓人回味無窮。
落水洞村
落水洞原名曼落,後因寨子中有個內連地下河常年不滿的大洞而得名「落水洞」。該村的地形四周環山,村背後有一株知名度很高的大茶王樹,那是愛茶人必去的地方。落水洞村是一個漢族村,茶馬古道從村中穿過,所產茶葉品質極佳,加工工藝地道,條索緊結、勻整、油亮烏潤,湯色金黃透亮、口感甜潤、密香突出,茶韻幽深、回味無窮,令人愛不釋手。
麻黑村
麻黑村是易武所有古茶山中茶葉面積最廣、產量最多的一個村。該村山山有茶園,處處有森林,自然景觀極佳。麻黑村所產茶葉葉面寬厚、墨綠,條索緊結、勻整、黑亮超群,香氣突出、茶氣足,茶湯清明、透亮、經久耐泡,可持續20~30泡,具有越陳越香的歷史認可。
高山村
高山村是一個純彝族村,至今保存有諸多古茶園,茶樹高大,均需搭架攀爬才可採摘。高山村近些年茶葉製作技術提升很快,加上優質的茶原料,產品非常走俏。高山寨茶葉條索緊結、完整度好,湯色金黃透亮、密香濃郁持久,滋味悠長、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愛好者的珍品。
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的古茶園與麻黑古茶園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一個純彝族村,該村茶園四周植被保護極好,所產茶葉葉寬、肥厚,呈墨綠色,產品條索完整,茶湯橙黃透亮、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比村
易比村在易武鄉政府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號「安樂號」就出在這裡。易比村茶葉條索緊結、烏潤、勻整度好,開湯茶湯金黃明亮、滋味醇正、茶氣足,杯底帶濃濃蜜香味,香氣持久,茶葉耐泡。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離鄉政府最遠的一個村委會,自然環境非常好,其茶葉外形條索緊結油潤、顯毫、香氣正,開湯茶湯金黃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杯底有濃郁蜜香味,經久耐泡,葉底肥厚、柔軟。
新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個少數民族村寨,他們自稱「本族」,其祖先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民族之一,每年春茶開採前,在祭師的帶領下還舉行隆重的祭茶祖儀式。該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手工制茶工藝,茶葉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園,茶葉條索勻整、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茶氣足,回甘、生津。
舊廟寨
舊廟寨與新寨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鄰的茶園,相同的製作工藝,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術。茶葉條索勻整,湯色橙黃、滋味醇和,香氣純正,回甘、生津,葉底色澤黃綠。
大寨
大寨是一個被茶園包圍著的寨子。光緒初年大寨還有二百多戶人家,摘茶的季節每天殺三頭豬還不夠摘茶人吃,民國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號。這裡產的茶葉芽毫顯露肥壯、條索鬆緊適度、色澤烏潤,湯色淡黃明亮、滋味甘醇、香氣高顯,葉底肥嫩、完整柔軟。
張家灣寨
抗戰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往越南萊州都要經過張家灣寨,馬幫在這裡歇晌休整:從張家灣到萊州有十多天的路程,茶到萊州後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從海防轉香港、廣州。這裡產的茶條索鬆緊適度、勻整顯毫、色澤銀白,湯色金黃,滋味醇和、香氣高,葉底柔嫩。
丁家寨(漢)
丁家寨(漢)現在採摘的茶園叫一扇磨和香椿林,這裡的茶樹是六大古茶山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之一,所產茶葉外形條索粗壯緊結,灰褐、顯毫,茶湯透亮、橙黃,香氣有陳韻,滋味醇厚回甘。
丁家寨(瑤)
丁家寨(瑤)是一個瑤族村寨,分為上、下兩寨,採摘茶園地名叫彎弓,彎弓在清咸豐年以前,擁有400多戶人家,有漢族寨和回族寨,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彎弓這裡產的茶葉,外形條索緊結、勻整、色澤烏潤,湯色金黃,香氣純高,葉底條索肥壯柔軟,是愛茶人難求的茶中極品。
颳風寨
颳風寨是一個邊境純瑤族村,與寮國接壤,距離鄉政府31公里。這裡的茶園均分布在國有林內,颳風寨的茶王樹茶園所產茶葉是易武最為出類拔萃的,古茶樹樹齡大多在500年以上,茶葉極具霸氣。茶氣沉鬱飽滿,回甘強、生津快、層次感豐富,極為耐泡,湯色明亮通透,是罕有的茶中極品。
七村八寨如今部分村寨的行政歸屬有所變化,一些微山頭也不在七村八寨之列。
-易武歷史-
歷史的狂沙和煙塵,將易武吹得渾身滄桑。它是歷史,它就是一部普洱茶史。
據清人阮福《普洱茶記》載:「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當然就要優先進貢京師。官使們將普洱茶獻進宮廷,深受皇宮喜愛而列為貢品。
《普洱府志》載: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宮廷正式列入《貢茶案冊》,而易武、倚邦等茶山所產的以早春茶(春茶)為原料蒸壓精緻的上乘普洱茶———「園茶」每年要繳納「八色貢茶」既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重團茶及用錫瓶裝的芽茶、蕊心茶和以小匣裝的茶膏。
易武種茶始於唐朝,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哈尼族、布朗族、佤族、彝族等)在易武居住種茶。易武茶盛於明清,盛產清朝皇帝飲用貢茶。至今易武種茶已有1400多年歷史,易武茶葉經歷千年浮沉,卻依然是亘古不變的茶中精品。
明朝末期,江西人和雲南石屏人開始進入易武種茶,到清雍正年間,清政府實行「茶引」制,放寬茶葉專賣並把易武定為貢茶採辦地,易武因此成了茶人眼裡的「朝聖地」,大批茶人湧入易武墾地種茶。而易武大廟正是見證普洱茶繁榮與興旺之所在。
明末清初之後,隨著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早期曼撒地區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轉至易武。
乾隆年間,隨大量漢人湧來此處,商客馬幫絡繹不絕,易武現興盛之勢。除茶業飛騰,漢人的湧入也令漢文化的詩書禮在此生長成風。
至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產干茶七萬餘擔。所產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銷印度、尼泊爾等國,這裡,是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一些茶莊曾於清末在此名噪一時。
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是易武「普洱茶」最輝煌的時期,清朝雍正年間,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在滇設茶葉局,統管雲南茶葉貿易。鄂爾泰勒令雲南各茶山茶園頂級普洱茶由國家統一收購,挑選一流制茶師手工精製,並親自督辦,在貢茶上印《鄂爾泰》私寶,進貢朝廷。於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冊案》。易武街上商鋪連商鋪,茶莊接茶莊,生意興隆,人丁旺盛,內地茶商和馬幫往來不絕。僅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經不能滿足易武茶號的加工了。因此,倚邦、革登、曼莊,甚至攸樂山的茶箐也都有一大部分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餅茶」,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0多擔。那時候,易武可以說是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建在街上的文廟和石屏會館更是熱鬧非凡。
1845年,普洱府為了方便貢茶,用官銀修了一條寬六尺、長240公里的石板道,從易武經倚邦一直鋪到普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一時間易武地區商賈雲集,馬幫塞途,成為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貿易集散中心。那時易武聞名中外的大茶號就有20多家,其中一些大茶號在香港、泰國、越南等海外建有商號。
在茶葉加工過程中逐漸由茶商設店,官府派專人監製為主。如易武茶商李開基的「安樂號」茶莊,車順來的「車順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獲御賜「瑞貢天朝」匾額,李開基、車順來被光緒皇帝敕授「例貢進士」,李開基還被史部敕命為修職佐郎。車順來獲得的「瑞貢天朝」匾額,至今尚存。
從清朝光緒末年到民國26年這段時間,易武茶業達到最為繁榮的鼎盛時期,易武在這一時期逐漸發展為重要的普洱茶交易集散中心之一。茶莊林立,有同慶號、同昌號、安樂號、車順號、宋聘號、福元昌等老茶號,留下許多傳世茶品。它也是七子餅茶的誕生地。易武的赫赫名聲來自於它的茶好、有歷史故事、交通便利。時間和歷史總會造就一些東西,又磨平一些東西。當年石屏人在易武開荒種茶,接替倚邦成為新的茶葉交易中心,然後逐漸衰落。
抗戰爆發後,普洱茶的生產秩序變逐漸開始被影響,一些老茶莊倒閉的倒閉,被收購的被收購。建國後,私營茶莊公私合營最終全部改為國營,易武的私營茶莊基本全部消失。
隨著時光流逝,易武漸漸沒落,而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場大火,更是燒毀了老街上不少商號,關於老茶號的不少資料,也在那場大火中變為飛灰。
唐(南詔)貞元十年(794),南詔政權在西南夷地區設銀生節度,轄思茅、西雙版納、寮國北部等地區。並置利潤城於易武。
864年唐人樊綽撰《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第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明 萬曆年間謝肇浙《滇略》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明初統治者在雲南實行「屯田制」,把大量內地漢人遷移到雲南開發邊疆,內地的團餅茶加工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傳入古六大茶山,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演變形成以當地曬青毛茶為原料的各種緊壓茶加工方法。由於當時古六山屬於普洱府轄治,茶葉主要靠馬幫馱運到普洱府所在地集散貿易,故得名「普洱茶」。
清順治元年(1640),石屏人來到倚邦、曼灑、易武經營茶葉。
順治十六年(1659)普洱茶被正式寫入朝廷貢茶案冊,並指定為皇家冬天專用茶。朝廷指定易武每年納貢茶66666斤(老斤)。
雍正三年(1725)以石屏人為主的大量客商攜家眷、親朋好友連同自有馬幫遷入易武、曼灑、曼臘等地定居。資金多的在易武開設商號,坐地經營茶葉,資金少的販賣茶葉到思茅、石屏等地。清軍普威營守備1員帶兵350名駐防茶山。
雍正六年(1728)三月,江西客商到莽枝茶山販茶,住食彝族麻布朋家。一茶客侮辱麻妻,麻怒殺之,眾商反告麻並株連橄欖壩土司刀正彥。清廷發兵進剿並藉機「改土歸流」。並於易武、倚邦改設流官。
雍正七年(1729),雲貴總督鄂爾泰奏請朝廷同意設立普洱府,「設總茶店于思茅,以(思茅)通判司其事」,統管六大茶山的茶葉貿易,同時推行「歲進上用茶芽制」。
同年,普思「夷民鬧事」,倚邦曹當齋應召摔練進剿有功,敕封土千總職。
同年,清政府在易武設置「錢糧茶務軍公司」,專門管理茶葉、糧食的購銷貿易。
雍正九年(1732),普洱茶被確立為貢茶,易武茶區每年必須上繳貢茶66666斤。
乾隆六年(1741),易武茶山所產團茶被清廷指定為貢茶。
乾隆三十一年(1766),易武土把總伍乍虎(善甫)立子朝元因軍工升土千總職。
道光十年(1830)由易武至蠻磚的磨者河上始建永安橋,結構為石拱橋,長60尺、寬9尺、高18尺。
道光十七年(1837)車順來、李開基等人用易武茶精心加工製作成貢茶送入京城表達心意。皇帝品飲後大悅,封車順來、李開基等人為「例貢進士」,並書「瑞貢天朝」四字贈之。
道光十八年(1838),因茶稅過重,張應兆等人上訴易武土官濫用權力,要求減輕茶稅,該案受到普洱府重視,黃主祥斷了此案。諭易武土官「聽其民便,不得苛索」,並上調了茶價,減少了茶稅。為了不使類似案件再次發生,張應兆立了石碑,將全案情刻於碑上,讓世人永遠遵奉。
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建易武至思茅茶馬驛道,全為石板鋪築。寬6尺許,全長211公里,歷時6年建成。
道光年間(1822--1850)易武茶區人口增至3000多戶,15000多人,商業興盛,經營茶葉近萬擔,經商者來來往往,並將茶葉運往內地、寮國、和越南萊州銷售。
光緒二十一年(1895)四月,法國自恃對遼東半島歸還中國有功,脅迫清政府重劃中法(法屬寮國)邊界,並要求把西雙版納所轄之烏德、勐烏劃歸法屬寮國。六月二十一日清政府代表與法國大使簽訂中法界約及商約,將我國邊境的烏德、勐烏割讓給法國,劃入法屬寮國版圖。
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月,雲貴總督崧咨奏:滇邊不通海道,自開蒙自、思茅兩關,又續開河口、易武各分關。
光緒三十年(1904),朝廷內部動盪,運送貢茶的路途治安混亂,盜匪猖獗,於昆明附近遭搶劫,朝廷自顧不暇,無力追究,此事不了了之。至此歷時163年的貢茶制結束。
宣統二年(1910),設學堂,廢私塾,並分別在易武、倚邦、張家灣、老街、曼秀、舊廟等地設立公學堂。
1913年置第六區行政分局(易武)。
1927年屬象明縣,
1929年屬鎮越縣。
1949年11月為鎮越縣政府駐地,
1953年設版納易武,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
1957年為版納易武(縣級)。
1958年將易武、勐臘兩縣合併為易武縣,駐勐臘,易武設區。
1969年設易武公社。
1984年分設為易武區和曼臘區。
1988年改易武鄉、曼臘彝族瑤族鄉。
1996年,易武鄉面積283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易武、易田、納麼田、曼落、麻黑5個行政村;曼臘彝族瑤族鄉面積607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曼灑、曼臘、曼乃、倮德4個行政村。
2004年,撤銷曼臘彝族瑤族鄉,劃歸易武鄉管轄。
2015年,撤銷易武鄉,設立易武鎮。
-易武茶復興-
1994年,這是一個迴避不開的時間點,除了百年之前的那些輝煌歲月,易武回到整個普洱世界當中,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易武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
那一年,一個名叫呂禮臻的台灣人走進了易武,來到易武尋找普洱茶的緣由,也僅僅只是因為流傳於台灣普洱茶圈的宋聘號、福元昌、同慶號、同興號這些號級茶都來源於易武。這個因為品飲經驗而開啟的旅程,最後卻開啟了一段普洱茶偉大的歷史。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普洱茶這個猶如潘多拉魔盒中釋放出的精靈,開始出現在整個市場上。
這是易武復興的重要基礎,在此之後,隨著市場對於易武認知的更深入,傳奇性易武普洱茶產品亦開始愈發層出不窮,1999年陳世懷先生、太俊林先生成立的昌泰茶行出品的99易昌號,同年廣東茶商葉柄懷訂製的易武春秋料製成的99綠大樹等等,都是市場基於對易武的理解逐漸深入,開始生產出的易武產品。
2000年之後,越來越多的茶商或者企業進入到易武,在這個階段,更是開始形成了對於未來的易武最重要的區域概念。
2006年,一本名為《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著作出版,這本書是詹英佩女士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花了數年時間,經過十多次深入茶區,與易武鄉及倚邦、攸樂、革登、蠻磚、莽枝古六大茶山的村民深入交流,將那些已經沉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史海鉤沉重新挖掘出來,最後完成了這本普洱茶史上的巨著。在這本書之後,關於古六大茶山的所有區域概念及老茶號概念,終於有了足夠的理論基礎。
麻黑、落水洞、颳風寨、薄荷塘、彎弓、高山寨等古樹山頭的名字在茶商和茶人口中開始傳播,大家對於原料的理解,也開始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易武與石屏的異域鄉愁-
據粗略統計,整個易武地區操石屏方言或祖籍為石屏的人群,總數高達幾萬人,這些人多為石屏漢族後裔,在一個離石屏幾百里的邊境地區,置身於少數民族的強大文化圈中。
普洱茶歷史上最著名的幾大商號創立者如劉漢成、車順來等,全部來自易武第一代石屏移民。任何一個石屏人都很清楚,劉姓、車姓均為石屏寶秀大姓。
之所以將商號建在易武,是因為易武是幾百年來石屏人「走西頭」的重要目的地,而所謂「西頭」,則是石屏人當年對外貿易的商道。這條商道上運轉的物資之一,正是易武山的茶葉。
從明末開始,無數石屏人跨越滔滔紅河巍巍哀牢,一路向西,砍開叢林,進行過一場不為人知的古代版「西部大開發」。
這些先輩不但親手締造了普洱茶的全盛時代,而且開創過中國昔日第一大銀礦,並為當年的蠻荒之地輸入過內地先進文化。
走西頭的傳奇劇目,一直上演到民國結束方休,時間跨度長達三百年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在幾百公里的西頭之路上,叫做「石屏寨」的石屏移民定居地至少在三十處以上,其中尤以西雙版納易武、倚邦地區人口最為集中,甚至形成了規模不小的城鎮。
毫不誇張的說,正是這些源自文獻名邦石屏的移民,用了約兩百年時間,在故土之外,在傣族、苗族、瑤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主要分布的雲南南部,再造了一個漢文化中心。
易武的關帝廟兼石屏會館,是這個漢文化中心的中心。圍繞著關帝廟四周,山坡上一幢幢房屋的造型與石屏本土的任何一個寨子別無二致。
-易武國有林-
國有林是最近幾年相當熱門一個詞,從字面意義來講,就是國家所有的森林,在普洱茶界,國有林已經成為茶友們夢寐以求的高端古樹茶代名詞,通常我們講的國有林,主要也就是指的易武國有林,當然其他茶區,古六茶山的倚邦,瑤區鄉,勐海茶區,也有國有林。特別是瑤區鄉,還沒有被炒作的國有林,生態環境和品質都是非常好的。
瑤族人以前善於打獵,到原始森林裡面發現了古樹茶,於是就開始管理這塊茶地,所謂管理,實際上就是誰最先發現的地塊,誰就有採摘權,地塊的所有權還是屬於國家的,國有林的茶地個人沒有所有權,所以不能簽訂長期採摘合同,茶農也不能進入林區砍伐樹木。
每年國有林採茶的時間也晚一些,在採摘季節,進入林區的時間,也是會有限制,部分時間是全天24小時任何人不能進入林區,
這樣的茶保留了國有林的原始特徵,除了具有易武茶的柔甜之外,柔中透著剛,細中帶著醇,更多一份山野氣韻,有一種自然的美味存在,花香和蜜香在茶湯裡面能體會到,香氣在杯中的停留時間也很長,入口很舒服,新茶都幾乎沒有苦澀,喉韻明顯,國有林的古樹茶經陳放轉化,香氣更加醇和飽滿,表現出原野的香氣和舒暢的協調性。
易武的頂級名山薄荷塘、銅箐河、颳風寨、彎弓片區的茶,均屬於國有林。
-易武鬥茶會-
易武鬥茶會作為普洱貢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要品牌茶事活動,對推動古六大茶山產業鏈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勐臘向外推廣易武貢茶的金牌賽事。
第一屆鬥茶會於2009年民間自己舉辦,2013年起祥源茶業參與後,由勐臘縣主辦,之後每年舉辦一次。
活動通過茶藝表演、鬥茶等系列活動,斗出茶葉的優良品質,斗出品茶和鑒茶的高超技藝,斗出優秀茶文化的燦爛輝煌,斗出普洱茶繁榮興盛的光芒和生機。旨在持續推動古六大茶山茶葉的種植、管理、採摘、加工水平的提升,全力建設和打造普洱茶產業中的「易武——中國貢茶第一鎮」,推進易武特色旅遊小鎮和歷史文化名鎮穩步發展。
每年的鬥茶大會,各方英雄齊聚易武,在台上,切磋茶品,在台下,品茶論道。
鬥茶會舉辦三大核心賽事,「勐臘貢茶原料評比大賽、勐臘貢茶成品茶評比大賽和勐臘貢茶制茶能手技能大賽」。通過採茶比賽、炒茶比賽、茶原料評比賽,最終選舉出原料冠軍、採茶冠軍、制茶冠軍的村寨。
易武鬥茶會自2009年舉辦以來,已成為推動古六大茶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品牌茶事活動,成為引領茶山經濟發展的一張靚麗文化品牌。
-易武茶特點-
易武以「柔」出名,純正的易武片區古樹茶,茶湯是純粹的明黃色,很亮,品飲時入口苦澀非常低,甜度極高,茶湯質感非常細膩,水路柔和溫婉,有清香和花蜜香,如果存放時間超過一兩年,花香會比較淡,蜜香凸顯,回甘快,不是非常猛,但持續時間很長,餘韻十足。
很多人剛開始喝茶喜歡易武,因為甜香柔和。之後有人會嘗試尋找各種刺激,找新鮮,找猛烈的感覺。喝到一定的時候又會轉回來喝易武,因為終於發現了易武的剛猛,很有點返璞歸真的感覺。
易武茶口感比較柔和,回甘不是很強烈,或者說回甘來得較慢,然而表面感覺平平,實則細品下去會覺得,柔和只是茶性平衡,回甘慢而後勁卻綿綿。
上好的易武茶,柔和而滋味又不單薄,回甘慢卻綿綿不斷,香氣幽而沉,茶氣緩慢而有力,茶湯軟滑,平衡中顯滋味,所謂柔中有勁,勁道更符合易武的特點,易武茶水甜滑,茶的勁道體現在它的內涵物質豐富。
易武茶還有一大驚喜在於其後期轉化,陳放七八年以後的易武茶,入口甜,那種甜是茶湯的甜,和舌面接觸就很甜,茶湯甘、滑、潤,蜜香十分濃郁,茶湯細膩飽滿有厚度,協調性好,喝過之後非常舒服。
易武老茶有香揚水柔、回甘明顯、蜜韻濃郁、極耐沖泡等諸多特點,其後期陳化的價值不可小覷。在自然轉換中,年份較久的易武老茶,茶氣與韻味更足,即很多內行人所說的「霸道中有溫柔」。易武柔中帶剛的性格,讓人慾罷不能,時間越久越愛她。
易武符合中國人的傳統性格:寬容、內斂、清雅、外柔內剛、平易近人。喝懂易武茶要細細品,慢慢回味!
-喝易武茶不需要理由-
薄荷塘、颳風寨、彎弓、麻黑、落水洞、大漆樹、高山寨、曼秀、三合社、易比、張家灣、丁家寨、舊廟寨、倮德寨、大寨、曼灑寨、新寨、銅箐河、百花潭等數百個寨子,一山一個味道,一個寨子一種風格,每個寨子滋味均有不同。
易武,一個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茶區,在打開塵封后,勢必將繼續活躍在普洱茶世界裡,成為茶友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個傳奇。
茶界90%以上的奢侈,均出自易武。
有一定喝茶年限的人總喜歡收藏些易武茶品,有人說易武不單單是滋味,更多的是帶有些復興的特色,品其味,喝歷史,易武總能讓人找到茶的歸屬感。
易武能夠後來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成為眾人景仰的名山,並非只是歷史的偶然,其茶品內性足,高香、清甜、柔而不弱、越陳較勁等優良特質也功不可沒。
易武古六大茶山的貢茶地位,被很多人賦予了這個行業貢茶口感的無上殊榮。
喝易武茶,其實根本不需要什麼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