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54歲的「老張」張孝順,給記者的感覺是「一點都不像50多歲的人」,像個年輕的「小伙子」,充滿朝氣和活力。
老張不僅是天津市寧河區七裏海鎮小八畝坨村的農機大戶、承包土地經營的種植大戶,同時還是一家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多重身份使他在當地頗有名氣。
從十幾年前開始從事拖拉機作業服務,經過不懈的努力以及對農機作業事業的孜孜以求,如今老張的農機資產已有近300萬元,而且動力機械全部是迪爾的產品,已經成為迪爾公司的忠實用戶。
目前他擁有9台迪爾拖拉機、1台C440型迪爾聯合收割機,以及其他配套農具,每年農機作業服務純收入達到六七十萬元。「是迪爾農機幫我走上了致富路,我信任迪爾、感謝迪爾,以後更新設備依然會選擇迪爾」。老張真摯地說。
致富路從迪爾拖拉機開始
老張介紹,早在2000年左右他就開始搞農機作業服務了,那個時候買拖拉機的人還不多,他已經擁有不同品牌的拖拉機了,其中包括迪爾及其他品牌。但在使用中,他逐漸感到,「還是迪爾的拖拉機皮實、耐用,各項性能指標優越」。
2010年以後,在機器的不斷更新換代中,老張果斷地將拖拉機全部換成了迪爾品牌,2017年購買1台1404,2018年購買4台1404,加上之前的拖拉機,目前他擁有9台迪爾拖拉機,其中5台1404、2台1204、1台1354,以及1台904型拖拉機。
2008年,老張聯合幾個農機大戶共同成立了天津市寧河區坨興農機合作社,目前他在合作社中投入的農機具最多,占有的股份也最多。他們的機器主要在寧河本地及周邊地區作業,服務項目包括深松、平地、旋耕、犁地、打捆和秸稈還田等,每年總作業面積2666.7萬hm2(4萬畝)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承擔的政府項目,少部分為零散作業服務。
說起迪爾拖拉機的作業表現,老張讚不絕口,「正常作業中沒掉過鏈子,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也很少,功率大,有爆發力,油耗還低,我的這9台拖拉機,都還沒有大修過,尤其是發動機,沒有出過任何問題」。
在老張的1404型拖拉機中,還有一些是6B系列啟航版機型,這是迪爾公司為了滿足中原和遼吉區域用戶以動力輸出軸作業為主的需求而設計的。採用迪爾高壓共軌發動機,噴油精確、霧化效果好,節省燃油;德國設計變速箱,1550h耐久性測試實驗,超過行業標準測試時間30%;12F+4R嚙合套換擋,換擋平順,噪聲低;配備220L大容積燃油箱,滿足用戶10h田間作業需求,增加有效作業時間。
這些優勢都為用戶高效作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等功率的產品,我的迪爾拖拉機一天能作業超過13.3hm2(200多畝)地,而其他拖拉機只能幹6.67hm2(100多畝)地」,老張自豪地說。當然,不僅拖拉機用好的,與拖拉機配套的各種農具,老張也都是挑選性價比高的,「這樣才能配套,發揮機組的最大效益」。在購買拖拉機時,迪爾經銷商也會向他們推薦合適的農具。
老張有一個「心愿」,就是再買一台迪爾2104型拖拉機。「那個大塊頭拖拉機,開著肯定帶勁,效益會更好。」老張憧憬著能夠擁有這樣一台大功率拖拉機,並以實際行動向這個方向努力著。
迪爾C440收割機收穫未來
通過迪爾拖拉機搞作業服務的老張,日子越過越紅火,但他覺得服務範圍還應該擴大,不能只局限于田間耕作,機械化收穫作業的空間同樣很大。
想法很快付諸了行動,2018年8月,老張開回了一台迪爾C440型聯合收割機。他說,買這台收割機使用了迪爾的融資服務,首付30%,餘款2年內付清。「這解決了我們資金短缺的困難,一下子拿出幾十萬元確實力不從心,但迪爾融資服務幫我們實現了用上高端農機設備的夢想」。
近兩年,高粱價格比較堅挺,天津寧河周邊地區高粱種植面積較大。2018年「三秋」作物收穫季,老張的C440主要在當地收穫高粱,一共收了200多hm2(3000多畝),平均作業價格825元/hm2(55元/畝),收益相當不錯。
「C440最大的優勢是分離損失率低,糧食破碎率低,清選乾淨,不跑糧。」老張對迪爾收割機的作業效果特別滿意,這也是他能爭取到客戶的關鍵因素。他向記者講述了這台收割機接第一單業務的場景。
2018年高粱收割季,一種植大戶的133.3hm2(2000多畝)高粱成熟待收,當時還有別的收割機在現場作業,由於老張的收割機屬於後來者,所以農戶對其作業能力持質疑態度。「到底收的咋樣不如看看效果再評價」,老張說。
農戶接受了老張的建議,讓他的收割機「試試」。這一試不要緊,迪爾C440卓越的作業性能讓農戶非常滿意,「收高粱還能有這麼低的破碎率,損失率也低」,農戶當即決定他所有的高粱只讓老張的收割機作業。
「花同樣的錢,收的質量這麼好,我們當然選擇好的收割機了」,老張轉述著當時農戶說的話,自己臉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C440收割機不僅作業效果好,操作還相當方便、智能,減輕駕駛員勞動強度」,老張補充說。
2018年作業季,老張的C440收割機「小試牛刀」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2019年,在當地及周邊地區有超過666.7hm2(1萬多畝)的高粱收穫,以及1333.3hm2(近2萬畝)的水稻收穫訂單,因此,他不打算到更遠的地方跨區作業了。「把這些活干好乾漂亮就可以了,如果每年的高粱、水稻收穫都能順利,這台收割機3年左右就能收回投資。」老張充滿信心地說。
種養結合經營家庭農場
張孝順與愛人(右)、孫子(中)合影
除了從事農機作業服務,老張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經營家庭農場。他與別人合作流轉了200hm2(3000畝)地,主要種植水稻。
近幾年來,由於糧食價格疲軟,加之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種糧效益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甚至可能嚴重虧損。「種糧確實效益不高,而且很辛苦」,老張如是說,「但是我們要想辦法提高收益」。於是老張創新經營模式,種養結合,開始了在水稻田養殖螃蟹的探索之路。
2018年他們第一次養殖螃蟹,成活率不太高,但是效益還可以。2019年,他們自己培育蟹苗,成活率較高。老張介紹,螃蟹生長期一般6個月左右,4月中下旬往稻田內投放蟹苗,10月中下旬在水稻收穫前打撈上市。
這些螃蟹喂食玉米粒為主,生長後期喂食豆瓣、小蝦等。「螃蟹今年的長勢非常好,養殖密度也合適,而且自從養殖螃蟹以後,稻田內沒有病蟲害了,從未打過農藥,實現了綠色生產」,老張高興地說,並且對今年的稻、蟹雙豐收充滿了期待。
全程機械化是家庭農場未來的發展方向,老張說,他每年都會添置一些農機設備,尤其是迪爾的高端智能化產品,以農機為依託,做好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同時,將農場也打造成規模經營、全程機械化的典範。另外,不斷創新模式,種養結合,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複式、環保、綠色生產。
樸實的老張,想法卻一點都不「老」,理念超前、思想前衛。他說,他的這些事業,目前主要是兒子幫他一起打理,他從年輕人身上學到很多知識,然後再應用於實踐。
祝願老張在發展現代農業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