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滑紅彬——湛方生與廬山的相遇

2023-11-22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滑紅彬——湛方生與廬山的相遇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首發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經作者授權在本公眾號轉發。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湛方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也難怪,關於湛方生的生平事跡,我們知之甚少,通過僅存的一點兒線索,可以得知他是豫章新淦人,曾任衛軍諮議參軍,或許還在交州西道縣(今越南境內)任過職,後歸鄉里居,大約生活在東晉孝武帝時期。

湛方生曾創作過一首《廬山神仙詩》,他在序中說:「尋陽有廬山者,盤基彭蠡之西,其崇標峻極,辰光隔輝,幽澗澄深,積清百仞。若乃絕阻重險,非人跡之所游;竊窕沖深,常含霞而貯氣,真可謂神明之區域,列真之苑囿矣。太元十一年,有樵採其陽者,於時鮮霞褰林,傾暉映岫,見一沙門披法服,獨在岩中,俄頃振裳揮錫,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輕舉,起九折而一指,既白雲之可乘,何帝鄉之足遠哉。窮目蒼蒼,翳然滅跡。」序文的前半段是稱讚廬山的雄奇幽深,煙雲蘊藉,實在是神仙的居所。

鄧石如篆書湛方生《廬山神仙詩並序》 立軸四屏 編者配圖

序文的後半段是記述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的時候有一位僧人在廬山白日飛升的事件。這個事件又見載於高僧慧遠的《廬山記》中:「七嶺同會於東,共成峰愕,其岩窮絕,莫有升之者。昔野夫見人著沙彌服,凌雲直上,即至,則踞其峰,良久乃與雲氣俱滅。此似得道者,當時能文之士,咸為之異。」

湛方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能文之士」。湛方生的這首《廬山神仙詩》是一首四言詩,僅有十六個字:「吸風玄圃,飲露丹霄。室宅五嶽,賓友松喬。」這首四言詩應該屬於當時流行的遊仙詩的行列。遊仙詩是以靈動的想像漫遊神人仙境的詩歌,它濫觴於戰國時期的方士言談,在漢代之後蔚為大觀,流行一時,如曹植、阮籍、嵇康、郭璞等人都寫過遊仙詩。湛方生的這首遊仙詩,辭藻典雅,對仗精工,清泠絕俗,高出塵外,洵為佳作。只是篇幅太狹,曾無寄託,不免太過單薄了些。

真正能夠代表湛方生詩歌成就的應當是《帆入南湖》:

彭蠡紀三江,廬岳主眾阜。

白沙凈川路,青松蔚岩首。

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

人運互推遷,茲器獨長久。

悠悠宇宙中,古今迭先後。

這是一首廬山詩,描寫的是在鄱陽湖的映襯下,廬山清峻雄壯的畫面,以及高山大湖帶給作者的人生體悟。該詩前四句純然寫景,其中三、四兩句,色彩明麗,對仗工整,富有畫面感,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特別是「青松蔚岩首」一句,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陶淵明《和郭主簿》詩中的「青松冠岩列」之句。

《古今圖書集成》 編者配圖

如果我們讀過慧遠《廬山略記》「南對高岑,上有奇木,獨絕於林表數十丈」的記述,以及《初學記》引周景式《廬山記》「石門北岩 ,即松林也,有數百株松,大皆連拱,長近二十丈,攢生絕崖上,南臨石門澗,澗中仰視之,離離如駢麈尾,於尋陽望聚,見之分明」的描寫,就會知道,岩首青松曾是廬山最負盛名的景觀之一,是廬山的代表符號,一如後世語境中瀑布之於廬山的意義。明乎此,就會理解「青松蔚岩首」一句並非對自然景物進行簡單的白描,而是飽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裡面。

第五句以下,純為議論,雖然免不了東晉玄言詩談玄說理的套路,但由於詩中表現的是人類面對大自然時所引起的普遍情緒,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能夠引人共鳴,因此富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有學者認為,「孤篇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名句或即脫胎於此。

湛方生還有一首詩《還都帆詩》:

高岳萬丈峻,長湖千里清。

白沙窮年潔,林松冬夏清。

水無暫停留,木有千載貞。

寤言賦新詩,忽忘羈客情。

仔細對比,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詩和《帆入南湖》一詩在結構上、意境上、語言上都非常相似,而且在思想上能夠前後呼應,應當是同一時期所創作。詩中「高岳萬丈峻,長湖千里清」的景色,也非廬山和彭蠡這樣的高山大湖莫屬。

讓我們想像一下,湛方生因公務而途經鄱湖,遠望廬山雄峙,彭蠡浩渺,名山大川,萬古如初,又想到自己仕途奔波,曾無暫歇,不禁感慨萬千,發出」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的千古之間,抒發人生易逝的悲涼之情。湛方生完成使命後,還國都復命,再次經過鄱湖,依舊是高岳萬丈,長湖千里,而悲涼之情一掃而空,遂「賦新詩」, 表達其闊達疏朗的胸襟。可以說,湛方生與廬山的兩次相遇,滋潤了其清麗淡雅的詩風,也推動了其思想漸趨成熟,能夠擺脫俗累,獨得天真。

還有一點兒值得一提,湛方生也寫過表現田園生活的詩歌,比如《後齋詩》說:「解纓復褐,辭朝歸藪。門不容軒,宅不盈畝。茂草籠庭,滋蘭拂牖。撫我子侄,攜我親友。茹彼園蔬,飲此春酒。開欞攸瞻,坐對川阜。」詩中所述,與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何其相似。又比如《庭前植稻苗贊》:「倩荷嘉苗,離離階側。弱葉繁蔚,圓株疏植。流津沃根,輕露濯葉。」將田園生活作為歌詠對象,與陶淵明心有靈犀。

更有意思的是,陶侃的母親湛氏也是豫章人,湛方生應當就是陶母湛氏的同族後裔。無論是從重視家族傳統的時代風氣來說,還是從地域文學的氛圍來說,陶淵明應當是了解或者熟悉湛方生的。著名學者徐公持曾分析比較湛方生和陶淵明的作品,指出二人在人生道路、思想、作品之中頗多相似之處。他認為,湛方生是東晉詩壇最後一員大將,其詩既有山水之美,又有田園之趣,開謝靈運山水詩及陶淵明田園詩之先河。

滑紅彬(作者像)

【作者簡介】滑紅彬,1983年生,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讀後記】湛方生是文學史上一位奇人。奇在他留存詩文不少,而生平事跡竟緲焉無聞,《晉書》等諸史籍皆不載其名。今存有關線索極少。《廬山神仙詩》描繪了一個和尚揮舞著錫杖白日飛升,也是奇奇怪怪的。這是佛教初傳入中國時的一個現象:佛道不分,將道教的法術附會僧侶身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0eaf2ae8eb21090bcb03266886afc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