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錢政——探尋五代十國的九江遺夢

2024-01-1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錢政——探尋五代十國的九江遺夢

作者:錢政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本公眾號自動回復。

在我國唐朝、宋朝之間有一段五代十國的特殊歷史時期,其年限為公元907~960年,歷時54年。

五代是指中國北方地區相繼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和北方(今山西省一帶)相繼或同時存在的政權先後還有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即南平)、北漢十個並立政權,史稱十國。當時南方還有一些很小的割據政權,十國只是稱其大者。

吳國(902~937年)共傳四主,歷36年,都揚州(今江蘇揚州)。吳先後統轄節度使8個、分26州。古九江當時在吳的江州潯陽縣,州治在潯陽縣,屬奉化節度史統轄。自開國皇帝楊行密起包括後來的南唐,與中原王朝基本上斷絕政治上關係。

五代後梁圖

繼任的景帝楊渥期有位江州刺史叫延規、睿帝楊溥武義三年(921年)徐知浩兼任江州刺史、順義三年(923年)置德安縣,隸江州;在太和年間(929~934年)設置星子縣屬潯陽縣。天祚元年(935年)徐知浩一度以江州在內的十個州為齊國並受封為齊王。937年他廢吳帝自立國號大齊,其本是徐州人,父李榮。因被吳國重臣徐溫收為養子,故改名徐知誥。939年他恢復李姓改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當時九江及江南流傳一首童謠,內中一句是「東海鯉魚飛上天」,意思是說李氏起自徐氏而為天下主,講的就是這件事。

南唐世系(937~975年)共傳三主、歷39年,其定江陵府為西都(今南京)、定江都府為東都(今楊州市)。南唐的疆域以吳時為基礎,但比吳稍大,「其東至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拒長江,廣袤千里……」其先後統轄11個節度史、31個州、3個州級軍。那時古九江仍在江州潯陽縣(今九江市),江州仍歸奉化節度使統轄。在李昪治內南唐逐漸發展成為那個時期中國經濟、文化最先進的地區。

李昪升元二年(938年),湖口戍從彭澤分出,升為湖口縣,升元三年(939年)潯陽縣更名為德化縣取「道德教化」之義,這是九江歷史上將「潯陽」改作「德化」之始。同年潯陽赤烏場升為瑞昌縣。李昪當政時期刑法甚嚴,宋·鄭文寶《南唐近事》中說「盜物直三緡者處極刑」,當時一緡僅值1000文銅錢;對於官員瀆職處分也很重,有個流傳的故事講,有次德化縣內一處國家糧庫失火糧食損失很大,朝庭追究下來由德化縣令個人賠償全部損失,他變賣全部家產還不夠只好將女兒也賣掉……

五代後晉與後漢圖

在五代十國割據時期,多數政權發行錢幣,但數量少,其中一些是鐵、鉛錢。上世紀90年代在九江一七一醫院、大中大商廈、西園等工地先後出土的五代十國貨幣有: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前蜀的乾德元寶、光天元寶;後周的周元通寶。這表明當時江州與其它割據政權有一定的人員、經貿往來。

徐知誥立齊國時鑄有大齊通寶;南唐發行的貨幣幾乎全在元宗時期,它們是:永通泉貨、保大元寶、通行泉貨、開元通寶……但這些錢目前九江未見出土。中國錢幣歷史上出現的「對錢」就始於南唐時期的唐國通寶對錢。所謂「對錢」是指同一種錢幣的文字(錢文)字體不同,而尺寸、形狀、金屬成分都相同,產生即有規整,又有變化的效果。對後世錢幣的美學、文化、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南唐後主李煜在宮中縱情聲色、慵倦淫靡,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書中講:李煜在唐人所痴迷的弓鞋的審美基礎上,突發奇想將這種弓鞋用長長布帛纏起來代替襪子,讓其妃子窅娘做實驗行纏足之法,開了中國婦女纏足先河,首當其衝的是古九江及南唐範圍內的女性被坑害。但是李煜是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中最有才華的文學家,其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其繪畫、書法在藝術上堪稱一絕,流傳下來的作品均為國寶級文物。964年,李煜建廬山園通寺。

當年南唐水軍實力比較強大,有次宋來攻南唐時,李煜調水軍15萬人、戰船幾百艘從鄱陽湖口至長江,戰船排列數十里來對陣,結果兵敗,江州軍被斬首三千級、湖口軍萬餘人慘敗、被俘戰船500餘艘……幾年後李後主向宋軍投降,在二年多的被俘生涯中他寫的詩詞充滿淒楚悲涼,其詩詞作品取得的成就超過他前20年,並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為「詞」爭得了與詩的同等地位。他的一首流芳千古《虞美人》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 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二句,大大觸犯了宋太宗趙光義而遭其毒酒殺之。

錢政(作者像)

【讀後記】本文為錢政老師撰寫的《九江先民》系列的第五篇。該系列包括《淺析夏商周時期的九江先民》《九江先民的秦皇漢武歲月》《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動亂時期的九江先民》《隋唐時期的九江》《探尋五代十國的九江遺夢》共五篇。編者配圖採用台灣文化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年版),均為局部圖。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3c7eba6453c9ed58d9429c5167d42a3.html